王亚玲 四川省川剧院
毯技中融合杂技、武术、体操等动作元素,属于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其中包括跌、滚、翻、腾等技术,此类技术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在专用毯子上训练,从而避免训练者发生损伤,因此,毯技也叫作“毯子功”[1]。毯技作为特殊的技术手段,是舞台表演中重要形式,为戏曲、舞蹈添加丰富的元素。毯技课是戏曲、舞蹈教学的基础课程,作用是提升学生身体柔韧度。川剧毯技是川剧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川剧作品的关键性艺术元素。川剧毯技课程针对女性训练,属于一项基础课程,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课。在川剧毯技教学过程中,需保证川剧女生训练技巧更加熟练,提升技巧表现力及塑造力、感染力。
随着时代不断进展,川剧女生训练的动作更加大胆,难度也较高,在心理过程中融入舞蹈形体训练及线条美的相关概念,为人们呈现出全新的体态。川剧毯技基本功训练过程中,为保证女生动作优美,融入舞蹈基本功动作理念,并适度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川剧女生毯技训练过程中,基本功训练放在手、脚姿态上,传统川剧毯技授课过程中,讲究“勾”“顿”,分别代表脚与手的动作,在训练过程中关注身体线条,体现长线条审美观。在川剧女生毯技教学过程中,可融合线条美理念,让川剧毯技轮廓进一步放大,女生呈现的体态也更加优美,凸显运动技巧[2]。在川剧女生毯技训练课程中,将脚位及手位适当调整,脚处于勾绷状态,手处于顿立状态,身体拉长,体现舒展美。在该训练过程中,毯技姿态得以调整,身体更加轻盈、动作更为舒展,训练过程更加轻松,流畅度较为理想。
为呈现丰富的舞蹈基本功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将舞蹈基本功中的点、转技巧与毯技中的翻、滚、腾技巧相互融合,呈现出全新的模式,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动作刚柔并济,表现力也更加丰富,训练学生运动能力,动作艺术性及表现力将进一步提升,在日后的教学训练过程中可大范围推广。舞蹈基本功与川剧毯技融合后,需要先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待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后进行融合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在组合过程中形成特殊的技巧风格,对不同动作进行组合编排,构建起规范化及标准化的组合训练模式,比如,将连前滚及连前抢脸、原地前桥、反手转定组合,或者将圆场旋子及云里侧手翻、连侧手翻等动作组合。在组合过程中体现动作特点,使动作表现更为连贯,在川剧项目中能提升表现内容的感染力,增强作品震撼力及震慑力[3]。实践教学过程中,川剧女生毯技训练与舞蹈基本功融合,为川剧毯技训练提供全新的元素,也能丰富川剧表现风格,达到提升川剧女生素质的目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训练兴趣,为川剧基础课程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川剧学生毯技学习兴趣决定学习质量,技巧训练需依靠多次反复训练,学生感到训练难度较大,甚至在训练后身体较为疲劳,对训练的动作产生厌恶情绪[4]。为解决该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科学、合理的调整训练内容,主动探索课堂改革措施,激发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提升学生训练的主动性。对此,通过以下兴趣进行教育,提升学生毯技训练兴趣。
川剧女生毯技课程一般在90 分钟,可分为两个小节,在川剧毯技训练过程中,设置三段式教学内容。第一段训练是热身活动,包括体能训练及软开度训练,第二段是重点内容,包括基础技巧训练,第三段则是放松训练。三个训练段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中有明确的内容及主次关系。课堂时间分配过程中,活动练习部分为30 分钟,其中热身动作10 分钟,软开度训练20 分钟。在毯技训练过程中,共计训练50 分钟,该部分是教学的关键性内容,包括翻、滚、跌、跳等高强度的工作,以上项目训练后,学生需要放松10 分钟。在热身运动中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训练[5]。将跑、跳、转等基本动作为后续的训练预热,该环节训练过程中,加入一些健美操运动内容,健美操动作较为简单,学生训练也相对容易,具有节奏鲜明及动作简单特点,将音乐韵律及素质训练融合,可增强课堂趣味性,调整学生训练的兴奋度,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软开度训练针对腰、肩、跨等进行训练,改善身体柔韧度,为后续训练奠定基础。传统训练方式相对枯燥,学生感到压力大,为缓解课堂压力,在训练过程中可融入一些音乐,以舒缓的音乐营造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保证训练效果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身体反应能力,制定相关的训练强度,为学生后续高强度训练奠定基础。
在技巧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动作进行分解,划分为分解动作训练、连贯性动作训练、独立性技巧训练三项内容,在训练过程中由浅入深,教师需要对动作进行讲解,让女生理解动作要点,并找到动作要领,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熟能生巧,从而独立完成一套毯技动作。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引起学生的感性认知,并耐心讲解动作,加深学生体会,保证训练过程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在课程后十分钟的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在高强度的动作训练后,伴随清新的音乐,让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缓解训练后的疲劳感,在放松过程中内化知识。教师应当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环节,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才能达到理想的训练目标。
川剧专业女生在训练过程中,每日面对的动作较为复杂,尤其对腰软度训练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在上中下腰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达到软度要求。传统训练方式以言传身教为主,或者填鸭式训练,这种训练模式与现代化教学理念背离,现代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及抗压能力不强,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烦躁情绪,导致课堂氛围低沉,川剧毯技训练效果不理想。针对该问题,教师应当改变过往的教学模式,在毯技训练过程中融合现代化高新技术,以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毯技内容训练。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导向下,对内容理解更加深入,调节过往沉闷的氛围,让学生身心感到舒适,训练效果及质量随之提升。音乐具有心理暗示作用,能缓解训练中的疼痛感[6]。现阶段,科学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应用,并涌现出多媒体教学模式或者微课教学等,对此,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为学生进行教育尤为必要。川剧女生毯技训练课程具有特殊性,每个技巧需要分开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每个动作的要点。传统教学模式下,以口头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在新时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学生观看大屏幕上的动作,能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加深学生对技巧及知识的理解,为后续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对文化艺术大力支持,各类艺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时代气息及特殊风格的艺术被人们接受。川剧作为我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浪潮中不断翻滚。为拓展川剧的影响范围,使川剧表现力增强,还需思考川剧表演中的创新性元素,改变单一的表演现状。对此,川剧女生专业毯技训练后,教师也要积极反思。在川剧女生毯技教学过程中,也要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思路,比如,在本文中将毯技训练与舞蹈基本功融合,改变过往的训练思路,拓展训练广度,取得较为可观的教学成果。但从整体上看,川剧在教学领域的发展依旧较为迟缓,作为从事川剧表演教学的教师,应当思考川剧在新时期如何发展。对此,川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基于原有的教学实践,合理把控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对内容不断细化,并改进及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适应训练,掌握丰富的课程知识。在川剧女生毯技训练过程中,也有积极融合现代化技术,融入其他艺术形式或者训练方法,改变单一的毯技训练技巧,将毯技教学上升到全新的高度,体现川剧表演特色的同时,紧随时代步伐,培养更多的川剧表演人才。
川剧也叫作川戏,在我国西南地区等发展、盛行,是融合高腔及昆曲、弹戏等形成一种传统剧种。川剧作为汉族经典戏剧,含有丰富的表现技法。毯技作为川剧表演中一部分,具有形式美及动作美的特点。川剧教师应当认识到女生毯技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新时代提出问题解的决措施。本文将舞蹈训练基本功融入川剧女生毯技训练过程中,毯技训练模式得以优化,学生对毯技的学习兴趣更高,对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还需思考川剧毯技全新教学思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川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