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探微*

2021-01-14 18:53高忠明
关键词:高师师范生标准

陈 颖,高忠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通信作者:高忠明(1965-),男,陕西省延安市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科学教育研究。

职教教师教育应注重职业专长与教学专长二者的有机结合,这是由职业教育本身特性所决定的。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职师认证标准》),强调科学评价职技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师范生(以下简称“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1]。相互衔接、逐级递进的三个层级认证遵循了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成长规律,变结果考核为过程性监控,必将引领职技教师教育健康发展。那么,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院校)与《职师认证标准》的差距多少,如何依据《职师认证标准》体现学校特色,自然成为了职技高师院校的焦点。

一、《职师认证标准》概述

(一) 《职师认证标准》颁布的背景及意义

教师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职师认证标准》符合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之路,在其制定并颁布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多方力量的支持。第一,有“据”可依,为开展《职师认证标准》的相关工作提供依据。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提出,结合我国教师教育实际,分类制定职业教育等专业认证标准[2]。坚持不懈地推进我国高校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专业认证建设,驰而不息地完善不同类型教育所专属的认证标准。第二,有“资”可保,为《职师认证标准》的认证工作提供了保障。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扩大规模,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3]。截止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数量持续增加,师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在被认证主体方面,目前我国有37所高校的本科层次都开设了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以下简称“中职教师”)的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职教教师的培养逐步进入专业化的轨道[4]。第三,有“理”可撑,为《职师认证标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认证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组织专家开展广泛调研,集中开发修订。立足于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教育部与相关部门联合,聚焦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和短板,颁布并实施《职师认证标准》,旨在从源头上监控职教教师教育质量。

《职师认证标准》是培养职教教师的入口关,是有效保障并提高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5]。本标准适用于职技高师院校培养中职教师的本科层面的师范专业,为中等职业学校储备师资,其培养目标中还明确指出为国家资历框架储备师资。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工作,良好的师资储备是提高教师综合质量的前提保障,《职师认证标准》从源头抓起,提高中职教师的素质,也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发展。《职师认证标准》的颁布实施将会全程监控职技高师院校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培养,有效改变早期的法定授权认证和当下的“考试认证”现状,规范中职教师认证程序,引导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使真正富有职业教育情怀,融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合一”的高素质人才进入中职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从根本上改善中职师资结构,为高质量中职教育奠定师资基础。

(二)《职师认证标准》理念

《职师认证标准》是按照一定指标对职业教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情况的外部评价。《职师认证标准》坚持“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6]。首先,在学生中心上,强调职技高师院校教育资源的配置、课程组织和教学实施要以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为中心,了解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发展需求,设计兼顾共同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逐步完善对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指导与服务,为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在产出为导向上,职技高师院校要培养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耐受性与自主性,锻炼其从教能力,统筹推进企业实践制度,破解产业技术更新及时性不足的难题,把好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实践关”,培养精专业、能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最后,在质量持续改进上,根据职技高师院校院校毕业生的核心能力要求,及时对专业评估结果进行系统性的有效反馈,促进教学改革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职师认证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

中职教师支撑了我国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高质量发展,虽然我国“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能感与工作认同感有所增强,但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职师认证标准》在研制的过程中突出职业教育师范专业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在注重评估结果的同时也在过程中对师范生的培养进行监控,畅通了师范生成长的通道,是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认证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职师认证标准》是在充分开展调研与学习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准确把握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的逻辑起点,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标准,对此,《职师认证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主要坚持了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可测量原则。在指标的设定上,《职师认证标准》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并且在个别认证内容上设有具体的参考标准,可操作性更强,瞄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出《职师认证标准》的引领与保障作用,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的改进提供助益。第二,递进式原则。在内容的安排上,该标准的研制也立足于已开展的中学教育等专业认证实践经验,凝练职教师资不同发展阶段的认定标准取向,将《职师认证标准》划分为三个层级,且三个层级互相衔接,协调并进,克服“一刀切”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把握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评价导向。第三,点面结合原则。在认证的实施上,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深入调查并研究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家底”,先选取典型院校进行认证,扎实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造一批高质量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和服务平台,由点带面,逐渐普及,加快推进《职师认证标准》适应职业教育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与学生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全面、综合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

二、《职师认证标准》三级认证标准体系剖析

《职师认证标准》三个层级之间是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关系,同时也是强化“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特色,炼造新时代高素质“工匠之师”的重要举措,推动我国职教教师队伍由数量普及到内涵发展的转变。《职师认证标准》的三个层级立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现实需求,合纵连横,分级定位。一级认证的指标监测主要针对高校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包含了18个专业办学监测指标,从实习生与企业实践基地和“双师型”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数量比、专业技能实践培训场所等方面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推动各职技高师院校专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与完善。首先,课程与教学上,突出师范性。教师教育课程的必修课不低于8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 其次,合作与实践上,重视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实践经历。专业与教育两方面的实践时间应不少于36周,其中教育实习时间应至少8周。最后,保障条件上,提高职技高师院校办学准入门槛,切实提高职技高师院校教师质量。各院校做到高级职称教师与专任教师之比不低于学校平均值;提升学历的“准入证”,在专任教师中,拥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应不低于60%;提高教师的“双师证”,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应不低于40%。职技高师院校加大资金投入,丰富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措施。二级和三级认证在一级的基础上,增加了8个核心数据的一级指标并下分46个二级监测指标,并对各个检测指标提出了具体要求,二者分别定位于打造中职教师的合格与卓越标准,提高新时代职技高师院校培养中职教师的质量。三级定位于专业教学质量一流要求,结合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制定,抓住职教教师增值赋能的关键期,以评促强,着力破解职业教育普教化的藩篱,发挥一流质量指挥棒的引领作用,弘扬职教文化,助推创新发展。二级(合格)和三级(卓越)从同样的8个一级指标的维度出发,立足于各级定位的要求和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对培养职教教师的要求。比较发现,二级和三级的主要变化及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内涵,逐层递进

卓越标准在合格标准的基础上内容更加丰富,对职技高师院校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第一,在毕业要求上,职技高师院校不仅要具有更加多样化教学体验以及进行专业实际和研究工作等一些基本本领,而且要具备分析和解决较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遵循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认知规律。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操作,做到手脑合一,打破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瓶颈,深入到具备参与职业技能考核评价的初步能力。在学会育人方面,涉及的范围更广,职技高师院校要在校内教学、校外教学以及企业实践中有机地进行育人活动,从而利于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在教学方面要求职技高师院校要融合创新,与时俱进,增强了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会发展方面,增加了对国际视野指标的考量,职技高师院校应立足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前沿,掌握国际化动态,做到终身学习,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第二,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上,跟踪对接中职学校课程改革新要求,推进职技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科学更新。课程内容选择应形成“三化”,即专业化、特色化和主体化,彰显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主体地位;课程实施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具有师范教育的特点,从而培养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教学信念、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创新,以评促强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源头又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职师认证标准》满足了人才培养的要求,旨在通过多元的评价模式提高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卓越标准相对于合格标准,其创新性更强,可以采用更多的办法进行评估评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完成学业的要求上,提出了教学要有学习评价,可以不断吐故纳新。基本知道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教学的方法技能,使求学者的学习方法获得改变。在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整合专业教学知识,并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联结,有力支撑专业升级,提升职技高师院校专业教学方法与跨学科知识的技能水平,加强各类知识之间的深度勾连,从课上研讨到课下探究,在专业实践中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挖掘创新发展的空间;在学会育人方面,要求职技高师院校在职业指导上要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经历,进而有利于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第二,在合作与实践上,职技高师院校要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开展创新创业、评价培养质量;管理评价的方式更加丰富,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从而能够提高评价教育实践、专业实践和教育教学反思等能力。第三,在师资队伍上,由提高教师数量阶段向提升教师内涵素养阶段转变,优化职业技术教育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有利于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教师素质的培养。第四,在质量保障上,职技高师院校内部监控方面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内在的监督管控和外在的评判进行联合,形成多种评判的机制,更好地提高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有利于卓越质量文化的形成。第五,在支持条件方面,职技高师院校要激励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进行自监自测以及自我评判,实时产生指引建议以及修正方案;增加设立持续跟进的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的需求,为其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立足实际,更好地满足了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对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持续支持,推动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条件,追求卓越

三级在二级的基础上追求卓越,设备更加高端,打造出最高级别的质量标准,推动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发展。首先,在合作与实践上,示范性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教育实习时间延长,由不少于8周增至10周。其次,在师资队伍上,数量结构不断优化,生师比例要协调,由不高于18∶1变为16∶1,增加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教师比重,由不低于60%提高到80%;“双师型”教师占比要求由不低于40%升为50%。为有效缓解教师技能实操弱、以及部分课程内容难以与中职学校对接的现状,提高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在中职学校教育服务的时长要求,时间由最少累计半年增至一年。最后,在支持条件上,经费投入增加,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的供应。最后,在学生发展上,提高生源质量,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满足学生需求,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从师技能要求,毕业前考取专业教师资格证书的学生所占比由不低于75%增至85%,实现就业数量增长到就业质量提高的转变,二级与三级测量指标的标准根据不同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实际发展的阶段,各方面条件逐步提高,丰富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学习资源。

三、《职师认证标准》的挑战与应对

《职师认证标准》的颁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方面,《职师认证标准》颁布时间较短,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作为认证组织的主体,其认证相关工作主要参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以往的相关经验,但两者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的施教、执教、受教的主体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职师认证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将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起步较晚,职技高师院校作为被认证的主体,在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上主要参考普通本科教育,现在要紧跟《职师认证标准》的要求和标准,对其办学和教学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

(一)面临的挑战

1.职技高师院校面临的挑战

立足于《职师认证标准》中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以及支持条件四个监测维度与要求,发现目前我国职技高师院校与《职师认证标准》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具体问题如下。第一,课程与教学方案仍需改善。首先,课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参考了普通高校师范教育,偏向于学术性,职业性弱化。其次,课程结构。不少职技高师院校的师范专业没有设置专业教学法相关课程,部分职技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学分较低。再次,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陈旧,主要还是应试教育,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脚步;部分课程名称以及课程内容普教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难以凸显。另外是课程实施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少有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不注重技能习得。最后,课程评价。许多课程主要采用试卷考试,不能体现出课程特点;专业实践课程评价缺乏企业的参与,从而使评价结果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全方位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合作与实践尚待优化。部分院校教育实习时间仅有4周,不符合《职师认证标准》中至少要达到8周的要求,不利于加深和巩固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思想,使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实践锻炼的时间受限。第三,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培训较少,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教师结构不合理,部分院校缺乏专业教学法教师,“双师型”教师较少;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主要采用讲授法,满堂灌的方式,难以达到《职师认证标准》对职技高师院校教师队伍水平的要求。第四,支持条件不完备,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设施保障上,目前我国大多数职技高师院校缺乏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平台,难以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达不到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从事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培养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信息素养。除此之外,专业教学法教研室的缺失不利于该课程的研讨与更新。在资源保障上,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资源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两大方面,目前我国职技高师院校缺少中职学校教材资源库以及教育教学案例库,信息资源不足等诸多问题日益显现,与《职师认证标准》在支持条件方面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2.《职师认证标准》组织主体面临的挑战

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作为认证组织的主体,第一,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对《职师认证标准》的宣传解读力度有待加强。由于标准刚颁布不久,各组织部门对《职师认证标准》的解读较少,宣传方式较为单一,致使职技高师院校对各指标的理解还不到位,目前只是停留在对标准的表层解读,各个维度也还没有贯彻落实到实施过程中,对追求卓越的内涵还缺乏深度挖掘,且部分院校个别部门甚至不了解《职师认证标准》,《职师认证标准》难以得到重视。第二,《职师认证标准》在动态化认证指标方面还尚需优化。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地区差异,《职师认证标准》在课程与教学、支持条件等维度采用统一的指标进行考核,而各院校受地区政策、财政投入、资源配置等影响,发展水平也是各不相同,部分指标难以顾及各地院校实际发展的情况,缺乏因地制宜的具体标准,且存在专业评估同质化的趋势,从而使衡量的结果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第三,缺乏实施的保障体制内容,监察制度不完善。《职师认证标准》的颁布时间较短,还处于试点阶段,而具体如何实施及实施后如何保障认证标准的可持续运行等内容匮乏,容易出现过于形式化、特色不凸显等问题。

(二)解决之道

1.职技高师院校层面

第一,职技高师院校应构建符合《职师认证标准》要求的课程体系,尽力满足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融合的要求。课程方案对接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前沿,健全课程分类审核制度,统筹推进课程建设,强化职业教育内涵。更新课程内容,立足于时代课程发展的前沿,重视对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广泛征求中职学校、企业意见,形成满足生产、中职教育教学要求的课程体系;改进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察。第二,广开渠道,加强职技高师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提升。注重对职技高师院校教师的职后培训,形成规范的、长期的培训基地,可与专业的培训机构、企业、中职学校合作,丰富培训方式,拓展培训途径,满足教师培训的需要,推动教师的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双师”能力。第三,开源节流,加大资金投入,改进办学条件,以满足教师教育需要。职技高师院校应更加续增强与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产业、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协作,争取多方支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由规模大转向质量优,更新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提升现代教育服务水平,为提升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教育质量条件奠定基础。

2.《职师认证标准》组织层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要统筹协调,落实相关组织责任。第一,开拓认证路径,开展认证标准宣讲与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发放学习资料、组织知识竞赛、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相关部门机构要对各自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的划分,通过举办培训班、研修班等,帮助职技高师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增强对文件精神的解读,把握认证指标,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认证理念。第二,制定弹性化的认证指标,强调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要优化认证队伍,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专家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学校、企业等相关方的参与,强化沟通与协作,并且各级教育相关部门以及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要加强对文本内容、教学、师范生专业素养等软件工具的开发,结合地区发展差异和以往认证过程的经验、事例等,通过实地考察,立足于《职师认证标准》,制定出符合地方特色的补充标准,使认证指标弹性化,将地域与全局、特性与共性的特点显现出来,赋予职技高师院校一定的自由空间,进而全面推进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第三,健全监察制度,保障组织工作落到实处。国家及地方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对职技高师院校对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完善保障体系,增强认证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证信息公开公正,督促职技高师院校落实标准要求,从而提高认证效率,增强认证的准确性。

笔者从横向分类、纵向划级的两个维度出发去解读《职师认证标准》,阐明其体系架构,从被认证主体、认证组织主体两个层面探微《职师认证标准》目前在实践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职师认证标准》在理论上,

通过分层定级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提供了统一认证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是培养职业技术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抓手。但《职师认证标准》作为一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随着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日益变革仍需不断完善,为此,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确保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定位的同时,增强认证指标的灵活性与适切性,给与职技高师院校和各专业足够的发展空间;职技高师院校结合自身情况,积极践行《职师认证标准》,正确处理好认证标准的权威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进而提高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高师师范生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