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指导力研究*

2021-01-14 18:53杜立文
关键词:场域应用型思政

杜立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助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应用型高校逐步发展成为以专业教育为主导、面向生产实践的高等教育类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力度空前,成效显著,但是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对落后,改革迫在眉睫。笔者尝试从场域理论视角来分析应用型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一、 场域理论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性分析

(一)“场域”概念理解及其相关理论

物理学中,“场”就是各点都受力影响的区域,能量能在场中流动,能量聚集之地即为场,如磁场、电场、道场等。“域”也从土,意为疆界,指的是“一定的区域”。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延伸和扩展,“场”“域”后来被日益广泛地应用到数学、生物、科技、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中,成为不同学科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归类时不可或缺的重要词语。作为社会学概念的“场域”,由皮埃尔·布迪厄创造性地提出,虽然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场域”却成为了布迪厄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并建构起了一套极具特色而且影响深远的场域理论。布迪厄认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 (configuration)。 ”他认为,分化的社会是各个相对自主的领域的聚合,在文化教育、艺术、宗教和政治等众多领域,皆存在各自的场域[3]133-134。每个场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既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许多因素。置身场域里的每个人均会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不同场域往往规定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形成了各自特有的调控原则和调控机制。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研究者开始引入场域理论并以此研究教育问题,现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其他领域,场域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二)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隶属关系上,我国大学分为部属高校和地方省属高校,按照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和规格,则可划分为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 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 740所,含本科院校1 272所、高职(专科)院校1 468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4]。除了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14所部省合建”大学多为研究型高校外,其他均为地方省属高校,约占普通高校总数的 97%,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主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各类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国家和社会对各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激增。为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我国从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向知识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型发展,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使应用型高校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从思政课整体教学情况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一直处于相对弱化的地位,在应用型高校也不例外,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窘境。

1.重专业课实践教学,轻思政课实践教学

受招生和就业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多数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能够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在教学经费、师资配备、实习场地、配套设施等方面,有着相对成熟的运作流程和保障机制。比较而言,受专业多样、学生众多、经费有限等因素制约,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学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滞后,有些甚至敷衍了事,存在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2.重思政课理论教学,轻思政课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本就是高校思政课的两种基本教学形式,理论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教学则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思考和运用。严格来说,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实践教学经费有限,教学基地量少且急需提升质量,而且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不够鲜活、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校与实践教学基地之间尚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系,远未形成彼此有效的协同机制。

3.重学生实践存在感,轻学生实践获得感

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从书本上的理论学习和讨论,而是对强化实践教学有着强烈需求。但是受外在条件限制,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只能选派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其中,不但实践地点单一化,主要参观革命纪念馆、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而且实践教学时间短,缺乏实际动手环节,学生实践作业以提交心得为主。从整体来看,学生参与实践的学习需求常常被忽视和轻视,有些学生颇有见地的实践教学意见和建议往往被束之高阁,难以实现学生从参与实践的“存在感”到意见、建议和需求被采纳的“获得感”的演进,必将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

(三)从场域理论看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决定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研究型高校侧重学术性、高职高专院校侧重职业性不同,应用型高校主要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侧重于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着重培养的是厚基础、善操作、能创新、懂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思潮在逐步扩散,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全球视野、爱国情怀、诚信品格、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用型高校不仅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基本逻辑,需要将人才培养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连,不断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应用型高校来说,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符合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要求,需要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和参加实践的学生等共同参与完成,这些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之间构成了千丝万缕的要素联结和关系,从而构成了实践教学场域。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指的是实践教学组织的环境和氛围,涉及实践教学的组织氛围、教学风格、教学模式、做事方法、人际默契等因素。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实际上就是重视该场域里诸多要素的联结和关系,重视要素联结聚合之后产生的综合性力量,重视以系统思维分析、建构、影响和塑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从而重塑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场域指导力。

社会学里的场域是具有主体在场性、属人性和价值性的空间,可分为客体性场域与主体性场域。客体性场域是主体出场的空间性和置身性,实践造就的空间对人具有一定的有用性即价值,而价值体系说到底是文化;主体性场域则主要是考察人的价值投射——德、理、情、法,而不是价值无涉。另外,主体性场域还涵盖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结构。因此说,场域的本性在于构建性,它不仅仅是符号化的过程,更是一种真实的生命律动存在和发展的建构过程。一般来说,“场域的构建并不是通过一种强加行为来实现的”[3]138。场域作为多种力量和关系的聚合之地,可以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引力,通过场域特有的形式和力量,构建立足当下与面向未来的交往实践,对置身其中的客体和行动者(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二、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的影响要素

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但磁场却是客观存在的。如同磁场一样,场域是无法被直观看到的,但通过观察置身场域中的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比较容易地感受到场域的存在及其状态。良好的场域状态会产生和发挥正能量,不断激励和鼓舞参与者彼此信任,坦诚相对,发扬团队精神,提升团队绩效;反之,不良的场域状态会给团队绩效带来负面的作用和影响,团队松松垮垮,毫无战斗力。认真观察置身场域中参与者,人们可以搜集整理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便于采取对应措施来加以调整。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被重视的程度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经典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大思政”教学计划中,能否给予思政课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将其置于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从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组织开展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能否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有反思,均会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配备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教学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对思政课教师资质、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师资力量是否政治素质过硬、数量充足、人员稳定,是否了解和熟悉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践需求,能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能否建立与学生以及实践基地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均会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域指导力。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

实践教学基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实际操练的“练兵场”,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十分重大。如何充分开发和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充分提高其利用率,这是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要考虑原有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否符合教学目的、实践教学经费和教学设备是否充足、能否拓展新的教学基地等。如果条件不成熟,如何克服困难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这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考虑的外部条件。

(四)当代大学生认知方式的新情况

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从群体特征看,多数大学生具有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关注自我、独立性和自主性突出、开放性与个体性共生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鲜明的逆反性和批判性、心理承受力偏弱和自我调节力欠缺的问题。但必须承认学生个体内在的需要“基本是在积极的方向上”生长的[5],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学习和课堂讨论,渴望了解社会,渴望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渴望得到肯定、关怀和引导。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专业课实习等实践方式成为受大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被他们视为走向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困惑、思想疑虑和心理需求,帮助他们释疑解惑,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重塑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域指导力

2017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6],这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2019年8月14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理念,明确各个学校必须“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多渠道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正式出台,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随后在4月28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实践教育,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这无疑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路线图和施工图。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向明确,路线清晰,重在实践,需要注重细节,关注实践教学“生态环境”对师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营造信任场、凝聚场、创新场和执行场的有机结合,打造健康良好的实践教学场域。

(一)信任场:精心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带领来自不同专业、持有不同个性的大学生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营造良好的信任场,精心打造教学团队。一是学校要精挑细选,选派政治强、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专职教师不足时,可择优聘任兼职教师担任,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7],这是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关键。二是选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带头人。带头人要有大局意识,以实际行动引导和带动其他人,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团队氛围,建立起同事间的彼此信任,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初步了解所在专业学生的特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实践需求,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找准实践教学的切入点,以学生的认知方式去开展教学。四是明确教学团队内每位老师的“位、责、权、利”,特别是要选派老师专门负责接待或接受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反馈意见。每次结束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团队都要统计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反馈信息。

(二)凝聚场:关注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和谐

团结诞生希望,凝聚产生力量。尽管涉及诸多因素,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依旧是人。无论用何种方式,利益和情感都是最容易凝聚的。从关系视角看,提升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指导力,必须加强和重视诸多要素的联结和关系。一是筹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研团队,建设好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互动关系。高校的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正如钱伟长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 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8],深以为然。思政课实践教学同样需要科研做支撑,要做足做实教学与科研工作,及时获取国内外前沿知识,把握参与、体验和探究等实践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规律,这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的基础;而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则可以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二是构建教学科研团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团队带头人要清楚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明白每个人的思考方式、语言模式、行为模式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甚至要预测到一定的后果。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创造性,理解彼此间的差异,善待和包容他人,相互信任和乐于分享,鼓励团队协作,注重协调配合,促进人际默契,这是情感的凝聚场。三是建立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机制,推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联动。落实思政教学部门、学生所在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联动机制,确立信息和资源共享,确保彼此合作的顺利完成。

(三)创新场:改革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采取课内实践、课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即合作方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各自开设课程的对接、评估,使学生按照相关规定修满学分,实现学分互认。一是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用型专业实践”。通过对校内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力争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学生所在应用型专业建设有效衔接,组织实施多样化现场教学,共建共享教育成果。允许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研究学习小组,参与调查、研究和分析, 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二是构建“思政课实践+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学校既要灵活设置大学生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对应的学分和学时,又要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公益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教育、管理和引导,鼓励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群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升华自我。三是构建“思政课实践+生产一线的实践”。应用型高校要深化学产研合作,走进党政机关,深入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生产一线,充分认识和挖掘区域资源所蕴含的教育教学价值,积极拓展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将自身的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等与区域优势资源等有效对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接触、观察和分析社会的机会和平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自我认知、管理、教育和服务水平。

(四)执行场: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置身于同一团队,团队成员的思想和言行可以创造场域,反过来,场域也会使团队成员的思想和言行趋于一致。新时代推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依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9],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根据每年重大节假日、纪念活动等时间节点,提前制定详细的教学实施方案,同时做好备用方案。其次,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体系。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引导学生就业和创业方面的优势,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加大与各二级学院、团委的有效对接,积极开展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充分挖掘各专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及时把握各专业的就业和创业信息,坚持目标、问题、效果“三导向”的有机统一,构建适合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区域兄弟院校教学资源的合作交流。要有大局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 “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路子,彻底打破区域分割和利益分配观念,补短板、强弱项,以系统思维推进区域合作,筛查与选择区域合作伙伴,积极拓展合作力度,以便确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结 语

要克服过于强调技术性和实用性的教育弊端,传递真善美,引导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用型高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八个统一”原则为指导,推动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关注场域的存在,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细微之处,因为细节决定成败。由于场域形塑、社会化和解码等是一系列不断生成的动态循环过程,必须学会重视、反思和反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才能促使场域实现持续性和曲折性的螺旋式上升,不断提升场域指导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内生性增长、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共赢”格局。

猜你喜欢
场域应用型思政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