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心刚,李天武,刘 燕,邱 林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重庆 400015)
5G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促进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以本科生感官系统理论教学为例,随机采访了几名教师及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样本调查,发现师生对于现场教学和线上教学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总结如下。
以感官系统理论教学中的烧伤内容为例,从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开展线上教学,运用了清华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微信、QQ群等多种资源。
理论教学准备工作开始于开学前2周,全体教师在教研室组织下通过网络视频会议软件进行集体备课。授课教师讲解教案、展示PPT,并节选内容进行试讲。试讲通过后,录制讲课视频,每学时40min。授课教师于课前1周上传视频和PPT至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公告提醒学生课前预习。正式授课时,教师提前在网络平台准备签到、建立题库和随堂测验题、设置课堂讨论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按照教学大纲准时实施线上课堂教学,包括学生签到、话题讨论、答疑、在线测试等环节。在线讨论利用平台中的“讨论区”及微信、QQ群等进行,采取多种交流渠道,保证学生能够参与讨论、答疑和在线测试。在线课堂结束后,要求学生在7天内完成本次课的课后作业并网络提交。网络平台答疑功能长期开放。
采取形成性评价和试卷考试两种考核方式联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性评价占30%,试卷考试占70%。学期中间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在线测试、课程作业、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在线测试利用教学平台完成,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型。课程作业由教师课后发布在教学平台上,包括简答题、病例分析等主观题型。课堂出勤由学生经平台签到完成。课堂表现由教师打分,根据学生参与互动性,回答问题的思路、条理性、准确性、完整性打分。期末的试卷考试采用课堂闭卷考试。从形成性评价和试卷考试两种考核方式的最终成绩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视频和PPT的反复学习及资料查阅,能较好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
随机对5名授课教师和1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学习效果、影响因素、满意度等。学生普遍对网络教学具有较高的兴趣,基本能坚持完成线上学习的课时,网络平台的使用频率比非疫情时期增高。学生自评应用网络平台进行理论大课学习效果较好,与线下教学效果相当,而且课后可以通过平台反复观看复习。学生认为网络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网络速度不稳定、系统技术支持问题;拖沓、完成作业不及时;网上学习注意力易被干扰;遇到网络技术问题求助困难、无法独立解决技术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总的来说,学生是满意的,熟悉并喜欢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态度积极。
教师应用网络平台的时间明显高于疫情前,常用的平台功能包括:录播教学视频、学习效果测评、解疑答惑等互动,直播教学也明显增加;存在的问题也主要是网络和系统技术支持等。教师自评网络教学的效果不如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时教师一个人面对镜头讲课,很难实时观察学员情况,师生交流困难,无法互动,无法及时掌握学习状况。影响教师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因素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客观因素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支持、信息网络环境等,主观因素是指教师的需要、动机、应对问题的对策、个人能力和性格等。总的来说,教师对网络教学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不如学生。
目前,我校大部分师生进行的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年龄和知识程度接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和指定的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教学,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等过程[1]。我国网络教学有所发展但并未普及,从早期的网络公开课、精品课程,到现在的MOOC、微课、翻转课堂[2],国内现有的主流网络教学平台包括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人卫慕课等。国外网络教学起步早,较为普及,强调适应性和合作研究等。我国网络教学虽起步稍晚,但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至2019年底网络教育用户已达2.32亿,占网民整体的27.2%[3]。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国家级的互联网发展战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指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等[4]。“互联网+”教育就是指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
目前,国内的网络教学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比较符合网络教学的特点,时间短、内容少,不能覆盖院校教育课程内容;另一类是院校教育课程的在线翻版,内容与其基本一致且课时较长,无法较好地满足在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学习效果有待检验[6]。网络教学属于后者,是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录播。从小样本访谈结果来看,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是适应网络教学的,也从各自的角度反映出网络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而言,网络教学的优势是:第一,打破了时空限制,增加了学习方便性,学生可在任意时间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第二,教学内容可以反复播放,循环观看,有利于学生思考、记录、复习。第三,网络教学与其他应用平台或软件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应用程序,比如英语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翻译软件学习标准的发音。对教师而言,网络教学的优势是:第一,扩大影响范围,打破人数和地域限制,使教学资源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留言或私信,将自主学习的思考及疑问与教师进行沟通,得到解答。第三,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网络教学需要教师具有网络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网络教学内容的编辑、录制、传播,熟悉网络平台的操作和维护,需要网络课堂的驾驭能力。对学生而言,网络教学的不足:第一,自我控制力弱,容易受到网络其他内容干扰,缺乏课堂的规则约束和学习氛围,学习热情和效率有所下降。第二,过度关注网络信息,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长时间使用电脑产生视疲劳。第三,网络速度及质量问题影响学习进度和效果。第四,情感教育缺失,学生过度接触网络世界,缺乏面对面交流,人际交往能力降低。对教师而言,网络教学的不足:第一,师生交流困难,很多教师习惯于课堂上身临其境的交流方式,但网络授课时与学生却很难互动,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第二,隐私无法得到保障,医学涉及大量人体图片,如何在网络平台上保护授课内容中的隐私需要深入探讨。第三,实践课程无法实现,由于实验课或临床见习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网络授课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感同身受,只能播放实验或临床见习的视频。本研究只是一个小样本量的研究,且是师生的主观感受,不能全面准确、深入细致地反映目前所采取的医学网络教学模式的长处与不足,还需要开展大样本量的对照研究,并设置可量化的研究指标来论证。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字网络优势势必会促进教育资源的升级、更新、换代,从而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例如,疫情期间各种网上学术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就反映了网络教育的勃勃生机。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指出,紧抓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的工作思路和需要承担的工作责任[4,7]。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建设医学教育信息中心、大数据平台,提升信息化服务和管理能力等。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网上开展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网络教学水平,加快适应网络教学发展、提升网络课程设计的能力。学校和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自控能力的管理,加强网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加强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授课吸引力提升方法的研究,加强师生合作学习等。5G网络的普及,还可以实现临床病例讨论、疑难病例的远程分析、实验和手术等操作的观摩讲解等。结合了5G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使更多医生和学生能够在疫情期间通过网上学习,丰富个人工作经验,推进医学教育的公平发展和均衡发展[8]。
在不远的将来,5G技术将凭借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优势,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视频编码等高新技术一起,极大地提升网络教学的应用规模和效果,在整合优质医学教学资源、提升师生教学互动、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和促进医学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医学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乐于接受新事物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还要重视新事物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投入到医学网络教育的应用和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