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子舒
(西安航空学院,西安 710077)
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开展第二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广泛关注。当下应用型本科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高校广泛存在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日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体现(以西安航空学院为例)在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基本形成了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在构建第二课堂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措施比较充分和全面,但是缺乏对第二课堂实效性的反馈,对于这些心理教育活动,学生有没有兴趣参加、参加后的反馈效果如何,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学生不会积极参加。同时,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能会过多占用学生的个人时间,消耗过多精力,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挂钩,学生缺乏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视。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对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参与热情,不会投入过多精力,产生的效果也不够明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部分项目娱乐性偏重,只考虑到吸引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感,但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比如,在心理情景剧活动中,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表演欲望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能够热情参与,但是很难有效把控主题的选择以及剧本的创作,导致这些主题活动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另外,一些需要进行心理素质提升、缺乏心理锻炼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单纯地成为学生的娱乐项目,而失去了教育意义。
高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分依赖学生的自主性,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客观局限性。部分心理指导教师也没有参与其中,及时对活动进行把关和反馈。另外,专业教师的过多介入,会使学生很难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导致学生的参与感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是高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社团,并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首先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尤其是一些心理素质较差、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要能够使这些学生参与到所举办的活动中,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活动的作用。首先,在活动设置中,要尽可能地降低活动的难度或缩小活动的规模,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在心理情景剧的创作和表演中,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内部进行表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也可以在班级内部小范围地开展。其次,教师应更多关注班级中一些性格较为内向、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学生,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心理教育活动中,帮助其成长和进步。总之,第二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充分实现全员参与,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的设置中,要进行科学把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专业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的主题,比如语言沟通、情感表达、自我疏导等。这些活动主题需要针对学生广泛存在的心理问题,主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不同主题,选择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如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心理主题知识竞赛、心理影片赏析、征文比赛、心理微电影大赛等。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的创作中,专业指导教师要能够多吸收和听取学生的意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使创作内容丰富多彩,同时符合学生群体的兴趣领域。指导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实现对活动质量的整体把控。比如,对于学生所创作的内容中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语言和形式,要进行适当调整,对于主题呈现不明显的内容应进行再创作,进而更加突出活动主题。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能够有效提升专业指导教师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专业指导教师的作用,进而有效实现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专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指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专业指导教师的严格把控,保证活动的整体质量。其次,专业指导教师要把握活动的进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另外,在指导教师参与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反馈。通过现场调查或课后问卷的形式,总结并记录客观真实的学生反馈内容,通过学生反馈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要重点关注活动参与中的特殊群体,比如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存在心理问题、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毕业未就业等学生群体,重点关注其在参与活动前后的心理和行为转变,进而使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切实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二课堂中的应用型本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要注重活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同时还需要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指导教师要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效,通过调查问卷、实验对比等方式,科学准确地判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效果,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