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媛
(南阳职业学院, 河南 南阳 474500)
突发事件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也让人产生诸多不良情绪,很多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情绪,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情绪反应。轻度不良情绪属于正常反应,适度宣泄即可排除,但是中重度不良情绪反应则会带来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各部门要严格谨慎、周密细致,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发展,切实做好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心理干预等工作。
第一,绝对化思维。人们在疫情防控中往往存在绝对和片面的思维。例如,人们应该非常担心流行病;所有问题都必须有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如果没有则非常可怕;如果一旦被传染可能面临死亡。这些想法会加剧负面情绪,使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增加防控的难度。
第二,焦虑心理。人们害怕被病毒感染,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会对与疫情相关的环境或事件保持高度警惕,敏锐地探测各种目标信号,进而应激过度,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在沟通交流中,很多群体反映的共同问题是感觉很焦虑,每天花费很多时间了解与疫情相关的消息,影响了正常生活。
第三,恐慌心理。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人们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会降低,导致恐慌情绪。此外,不实信息的传播将使个人心理压力反应逐渐演变为社会心理压力反应,加剧恐慌心理,易引发某些群体性事件。
第四,抑郁心理。有一些社会群体由于自身自救能力较弱,缺乏生活保障,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面对疫情时会表现出困惑和绝望,其恐惧普遍高于一般群体。这些人对疫情缺乏全面了解,居家隔离时容易使思想走入极端,出现睡眠障碍、进食困难等问题,最后发展成抑郁心理。
不同社会群体在疫情期间,要服从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学习防控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了解疫情发展动态,不听信不实传言,舒缓焦虑情绪,消除恐慌心理。在心理层面上,要善于观察自我,总结自身的情绪、行为、态度和观点,辨别不良和消极情绪,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人会因为被隔离而出现忧虑和恐惧心理,心理负担较重,感到无助、孤独,甚至出现抑郁或暴力等极端行为。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人为了缓解心理压力,应积极配合治疗,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现状、情绪和感受,多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最新疫情进展。不要害怕和恐慌,也不要整天处于消极情绪中。如果已经出现消极情绪,要适当适度发泄消极情绪,不能任由消极情绪发展,影响心情和治疗。通过和家人的视频连线、语音通话,与医护人员交流沟通,倾诉自己的情绪,主动寻求支持和帮助。转变思维,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疫情和病情,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自己更快康复。
医护人员身处抗疫一线更应注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向人们传播正确的疫情防控知识,使大家建立对疫情防控的正确认知,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出现类似症状,要及时就医。在与患者的沟通中,要多传达正能量,多关心多鼓励,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尽量保证睡眠与休息时间,学会自我调解,勇于接纳不良情绪并及时寻找解决办法,运用适当的方式排解消极情绪,如果无法进行自我调节,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由于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大部分儿童会出现烦躁、紧张、失望、孤独等心理问题。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一起做亲子活动,促进家庭和谐。另外,可以引导孩子培养一些兴趣和爱好,如看书、画画、乐器演奏等,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和无聊感,将空闲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学校也应高度重视疫情期间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多为孩子提供一些疫情防控的网课和知识,线上线下相结合地引导家长和孩子正确认识疫情,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疫情。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增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防控意识,让孩子以健康向上、平和的心态度过疫情防控期。
疫情防控期间应特别重视老年人群体,老年人是比较敏感的群体,其身体状况不如年轻人,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弱,更易引发病毒感染。老年人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心理,一种是特别担心自己得病,处处小心谨慎,不敢与外界有任何接触,一旦有接触就不停洗手和消毒;另一种是认为疫情防控小题大做,与自己无关,继续正常外出,甚至不顾有关部门的阻拦硬闯卡点,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两种心理都是不可取的。建议老年人应从官方渠道获取疫情的最新信息,客观、全面地认识疫情防控,做好防护措施,遵守当地的疫情防控要求,不聚众不扎堆。此外,老年人还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一旦产生不良情绪,及时寻找排解方法。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但心智尚不成熟,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估疫情的风险,可能会因为流鼻涕、咳嗽等症状误判自己感染得病,从而产生过度紧张、担忧、恐惧等心理,甚至出现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等问题。建议大学生群体要积极了解疫情相关信息,正确掌握疫情防控知识,放松心态,配合学校上好网课,转移注意力,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看书、练书法、做体育锻炼等。
当前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落实心理干预,并做好心理健康防护措施。各级政府及各地防控部门应组建心理健康防御干预组织和机构,提供远程在线心理咨询服务,新闻媒体应为群众及时提供准确的疫情信息,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特别是疫情期间的心理干预工作应尽快落实,进而促进防控工作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