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琪,李冬瑞,李 可,秦景俊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国际化课程标准是将国际化要素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当中,通过实施国际化课程标准,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化素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够满足国际公司的需要,能在国际化企业中进行社交和工作交流,能力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国际化课程标准包含以下构成要素。
国际化课程旨在让学生体验多种文化,拓宽视野,发展国际化素养,使其综合素质和技能能够满足全球市场需要。因此,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需要贯穿这一目标,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技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也应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学生根植于本土文化并发展国际化视野。在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国际课程标准的目标必须强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既热爱祖国,又拥有世界观和国际观的综合性人才。
(1)课程内容必须体现全球化视野,要立足前沿、放眼世界、融会贯通,既要展现该学科的演进历史,又要在灌输世界研究现状的同时,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展望学科未来发展及突破点;(2)课程中应该增加面向国际的教学内容。在理论课程中,应该增加国际背景以及国际案例分析与讨论。在实践课程中,应该增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操作技术标准;(3)在课程中拓展国际技术技能的最新信息,整合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与全球各种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课程内容上充分展示适应世界劳动力市场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资格知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标准应该明确所引进的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国际先进教学方法及国际先进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不仅可以采用面对面授课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外企的生产过程来与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或借助互联网进行远程观摩,以达到互动和交流的目的。同时,课程标准需要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入双语授课及双语互动,教师可以在国际背景介绍等部分采用双语授课的模式,也可在小组互动展示等部分,根据项目要求设置英语互动环节及展示环节。
高校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教学标准,推进本土化改进。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明确各专业的对接方向,选拔优秀教师组建专业教学团队,与境外院校进行专业层面的对接,共同明确教学标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估、质量监控等关键内容,引进专业的国际化课程标准。
本着“相关行业企业指导教育,共同建设标准”的原则,抓好课程建设,注重校企合作,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企要共同制订一流的培训计划,共同建设一流的教学团队,共同推动一流的现场教育,共同实施双向一流管理,共同打造和利用一流的实训场地,共同建立一流的评价体系。需按照国际产业升级对培养一流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全套技术培训方案,全面引入行业文化教育,增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员工互动交流,创建以企业为名的奖学金。在实践的基础上,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国际化课程标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的密切合作,以订单班为纽带,研究出了新的校企联动合作模式,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国际职业标准是对参与国际就业的工人工作能力的规范性要求,是国际上相关公司和行业的通用标准。高职院校要着力探索高职专业课程标准与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途径,进而服务于国际化课程标准的建设。基于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目录,努力实现课程标准及课程实施与国际通用职业标准的匹配和衔接,开辟国际证书认证通道,培养满足国际化市场需求的人才。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直接翻译国际职业标准,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及需求,以翻译的文本作为基础,改进课程标准,实现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国际职业标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技能,对应课程标准修改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内容及考评方式,实现课程标准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统一。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引进英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汽车机电维修师资格标准,将它与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考核标准、训练设备标准、理论与实际操作练习有机融合,与学校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企业的高度认可。
高职院校应依托境外合作平台,紧贴当地产业和院校需求,以学校特色标准、资源输出为主,融合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同时纳入国际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推动课程标准走出去。通过校企协同、政校合作、校校合作的形式,为其他国家输出专业教学标准和配套的课程标准。通过在境外高校实施课程标准,与世界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模式,进一步验证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及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改进课程标准,使其真正受到国际认可,与国际社会接轨。这一举措体现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质量。
从世界各国发展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来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心和关键所在。我国高职院校应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课程标准、专业标准与教学资源,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改造和本土化融合,与国际职业标准接轨,引进国际职业资格制度,与各国共同分享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课程标准的国际化程度,努力实现培养高技术技能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