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25)
“一带一路”是我国在2013年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合作理念,是国际级顶层合作倡议。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的背景下,我国与沿线许多国家开展了多领域合作关系。英语不是沿线国家的通用语言,国家越来越重视在非通用语种人才方面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提出高校教育要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以创新培养模式为重点,改善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非通用语种人才,为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做好语言服务工作。
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倡议,贯彻落实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政策,并结合当前教育模式进行深度思考与改革。除了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通常被称为非通用语种,非通用语种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际经济、文化、政治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俄语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最多的非通用语种之一,加强俄语专业人才培养对我国与俄罗斯的良好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的俄语专业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我国对俄语专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为中俄多领域关系发展作出贡献。
(1)我国大部分高中都没有开设俄语课程,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没有接触过俄语,对于俄语的了解处于零基础阶段。以哈尔滨市为例,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哈尔滨作为省会,目前有哈尔滨市实验学校、哈尔滨市经纬中学校、哈尔滨市第39中学、哈尔滨市第31学校、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第一中学校等开设了俄语班。虽然近几年开设俄语班的中学数量有所增多,但对于高校俄语专业的需求而言还是不够;(2)高校俄语专业要求学生在四年内完成学习任务,熟练掌握俄语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困难,导致报考俄语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少;(3)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家长和学生更倾向于热门专业,语种类专业更倾向于英语,同时担心俄语专业的就业前景,导致即使中学有一定俄语基础的学生也可能会放弃在大学里继续进行深入学习的机会;(4)高校许多专业在招生时只对英语语种的学生开放,这种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中学时期学习俄语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服务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俄语是非通用语种中较难的一门语言,其语法比较复杂,每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都有许多种变化,尤其是动词,可能有上百种变化。除此之外,俄语的单词长度都很长,英语中基本没有长度超过14个字母的单词,但这种长度的词在俄语中很常见。学生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来提高自己的俄语水平,而一些高校的俄语专业缺乏实践基地,即使有导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实习时仍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地点,对于学生的实践练习造成了一定阻碍,尤其是师范类的学生。非师范类学生在找实习岗位时情况相对要好一些,他们的选择范围相对更广,可以进入一些企业的外贸部门实习,但俄语实践岗位缺乏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目前,一些高校在培养俄语专业人才方面只注重本专业的内容,忽视了其他与之相关联的专业知识的教学。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其他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无法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高校俄语专业的教材内容还存在部分章节内容不完善的现象。许多高校选取《东方大学俄语》作为本科教材,虽然这本教材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编制,但内容还存在需要更新及完善的地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落后于时代。《东方大学俄语》其中一篇文章指出了人口增长引发的社会问题,但缺少了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话题的内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近几年的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化进程等成就显著,而教材中的经济话题多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状况,教材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从教材内容来看,一般都围绕着某个话题展开教学,而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将多个话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导致教材内容的选择受到了一定影响。教材中的一些课题专业性强,所用的句子一般由词汇扩展得到,句式也比较繁杂,很少体现日常用语,学生难以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教材的实用性受到了一定限制。
随着“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深入对接合作,加强培养俄语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社会对高水平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现有的培养模式不利于满足我国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我国对俄语的基础教育不及英语,有的省份都没有开设俄语班的中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基础教育应加大普及学习俄语的力度。现在各个高校每年都会有交换生项目,可以将交换生项目运用到我国基础教育中,开展地方中学与俄罗斯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俄语,通过交换生项目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还可以弘扬自己民族的精神,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更好地促进中俄两国的友好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可以组织中学的教师去俄罗斯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吸收他国的优秀教育成果,将俄罗斯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到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使我国俄语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加国际化。中俄两国积极举办教育交流活动,能够为探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式奠定基础。
我国教育部门可以将选择俄语语种的中学生纳入高考加分等优惠政策范围内。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考都没有对于俄语生的优惠政策,个别地区如黑龙江省,在2013年及以前对于俄语生的优惠幅度为20分,但也在之后取消了俄语生的高考优惠政策,使得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俄语的积极性不高。国家应鼓励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学习俄语,完善高考对俄语生的优惠政策,让俄语得到更多学生的选择,为高校俄语专业招生提供更多的生源。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我国与俄罗斯的多领域合作日益密切,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对俄语专业的人才标准也逐渐提高,要求俄语专业学生多元化发展。学校培养的目的是打造俄语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加强俄语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引进俄罗斯高校的优秀教师,缓解我国高校俄语教师短缺的现状,并将其优秀的教育教学模式融入到我国高校教育中。引进的俄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俄语实践活动课程,锻炼学生们的俄语应用能力,还可以开设俄罗斯文化旅游相关课程,带领学生们领略异国风情,提高学生们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高水平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俄语语种人才的关键。我国高校可以与俄罗斯的高校进行项目合作,派本专业的教师去国外学习,实行教育“走出去”的方式。俄语专业教师出国进修能够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动态,可以更加熟悉俄语在使用过程中的技巧,与国外的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我国高校俄语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教师要坚定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俄罗斯在经济、科技、化工、医学等领域开展了合作,学生只学习俄语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与俄罗斯的合作交流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进行创新改革,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不仅要学好俄语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俄语进行交流翻译,还要学习法律、经济等基础知识,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满足我国对外交流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中俄跨国公司需要精通俄语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时俱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多元化人才对于“一带一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以再对俄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细分,本科教学实行五年制,前两年学习俄语知识,并加强与其他专业的学科交叉。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兴趣和自身发展再选择一门专业,如经济、法律、化学、医学、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采用“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学习,学生在掌握俄语的基础上又多学了一门专业课,更加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交流对俄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可以获得双学位证书,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高校还可以与俄罗斯的高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对本科生采取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国内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从第三学年开始去俄罗斯留学。黑龙江省许多大学都与俄罗斯大学拥有合作关系,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极大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俄多领域合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我国对于俄语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较为重视。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实践能力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开展俄语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们有充分的练习时间,提高学生们的口语交流能力。东北地区毗邻俄罗斯,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与俄罗斯高校开展学生交流活动。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基地,让学生有信心进入企业实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可以邀请中俄跨国企业的优秀人才来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实践培训,通过优秀人才的言传身教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下,我国对语言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语言是保证我国和其他国家顺利开展合作的重要纽带,先要保证各国之间语言沟通顺畅。完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其战略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以俄语专业建设为例,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选择非通用语种,加强我国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服务质量,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