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阈下的日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培养

2021-01-14 03:25
关键词:语言学日语跨文化

刘 峰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影响和制约着文化。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日语语言,教师应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一、日语文化语言学研究概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析研究日语文化语言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日语教学。下文将对日本和中国在日语文化语言学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概述。

(一)日本的研究成果

20世纪70年代,铃木孝夫作为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从语言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也被视为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的标志性著作[1]。随着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奈良毅于1994年首次提出了“文化语言学”的概念。随后,氏家洋子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中论述了语言表达方式与人的思维意识之间的关系,指出语言受文化的制约,文化亦受到语言的影响。

(二)中国的研究成果

日语文化语言学作为学科交叉的产物,越来越受到日语学习者与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语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语言学习开始进入注重文化理解与文化融合的新时期。伴随着对语言细致入微的学习,人们将目光投向语言背后的文化,探寻语言表达的深层次原因,试图对语言本体作出来自外部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内日语教育的迅速发展,加之国外新的语言学理论的不断涌入,国内日语研究开始转向对语言文化的研究,学者们进一步意识到日语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化的研究,“文化摩擦”和“异文化交流”等字眼已经开始频繁出现在相关日语教学论文中。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更重视对文化的导入。但在当前的教学中,文化导入往往停留在表面,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将日语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成为日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3年,王健宜编著的《文化语言学》出版,这是国内首部日语文化语言学研究专著。此书对国内外有关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析,从文化学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了合理阐释,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并从语言的视角对跨文化交流提出建设性意见。王健宜还对日语文化语言学的学科定义、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构建了日语文化语言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日语文化语言学研究的4个基本层面,并着重选取了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日语教学与文化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但在日语教学中的通过日本文化导入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研究还比较少。

二、日本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及文化习俗,不同的语言反映特定的文化,不了解某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便无法正确理解及使用该语言[2]。

(一)思维方式层面

日语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在《日本語の発想、日本語の表現》的“受身的姿勢に日本語と中国語の違いを見る”章节中,举例说明了去看望病人时,中日两国探病者对病人进行安慰的语言有较大差异。在中国,去看望正在住院的病人时,探病者一般会说“呀,你的脸色不太好看啊。公司的事情有我们在呢,你放心地休息吧”[3]132。但如果是日本病人听到“你的脸色不太好看啊”就会因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而情绪低落,再听到“公司的事情有我们在呢,你放心地休息吧”就会感觉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公司不需要的人,情绪更低落,进而加剧病情。而中国病人听到这种安慰的话语时不会情绪低落,因为这些话只是对客观事实的一个反映而已,是对病人病情的一种客观判断。因此,日本的探病者会从鼓励对方的角度安慰病人,如:“呀,比想象中精神好很多啊。听说你住院了我们都很担心。你病休后工作进展开始缓慢,我们大家都很着急。希望你能快点好起来让我们放心。”[3]133针对别人的病休,日本人往往会将其看作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被动思维的方式去考虑问题。

针对以上看望病人的例子,森田良行作出如下论述,“仅仅以上面的例子而下结论显得有些不妥,但从上面的中日两国看望病人的例子来看,中国式的看望是以病人为中心进行客观的判断。而日本人会把他人的病休与自己联系起来,被动地看作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样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和意见”[3]134。与日语相比,汉语只是把眼前的情况以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被动表达方式较少。汉语中的“被”字句表达方式只有在可以断定客观事实发生时才会使用。而日本人把本来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看作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这种被动的思维进行表达。如果不能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思维特点,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就会出现障碍。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非常重要。

(二)语言表达层面

在2016年《一番日本语》刊登的八幡啓的文章《「お疲れ様です」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中写到:“私の学生から、次のようなメールが届きました。「先生、私は課題のレポートについて計画をまとめました。お読みになって、どこを直したらいいか、先生の意見を聞かせてください。先生、お疲れ様です。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4],中国学生意识到给八幡啓老师写邮件须使用敬语,于是用她本人认为正确的敬语认真地表达了她的请求,希望听取八幡啓老师对其论文的意见。因此,她在邮件的最后面附加了一句“老师辛苦了,谢谢”。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失礼的语言,但读了这封邮件后,八幡啓作为日本人感到有些不妥当。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会以“耽误老师您的时间,非常抱歉。拜托您了”或“给老师您添麻烦了,拜托您了”这样的语言来结尾。在请求对方做某事时,日本人没有使用“谢谢”来表达感谢的习惯。在老师检查完论文之后,对于老师付出的劳动使用“谢谢了”这一过去式来表示感谢才是日本人的表达习惯。虽然中国学生把感谢的想法融入了“谢谢”这样的语言中,但“谢谢”和“谢谢了”在日语中只不过是向对方所示的好意和付出的劳动表示感谢的语言。在日本,当请求对方做某事时,如使用“辛苦了,谢谢”这样的语言,敏感的日本人会因“这件事我不能拒绝吗”而感到有压力。所以,日本人为了不给对方增加负担,在请求对方做某事时不会提前说“谢谢”,而是完全尊重对方的意志,希望对方能够看到“接受和拒绝都由你决定”这样一种态度。即便心里期待对方接受,或是确信对方一定会接受自己的请求,也决不提前说“谢谢”。

综上所述,中国学生如果不了解日本文化,就很难掌握地道的日语,甚至不能有效地进行异文化交流。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性地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通过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树立明确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其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避免产生文化偏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下文重点探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中国教师层面

日语教师要有跨文化的意识,要确立自己的“文化论”。文化不是静止和固定的,而是动态和多样的。在日语教学中,教师要从多种视角去解读日本文化。人们学习语言及文化的目的不仅在于能获得规范的基础知识,而且要让日语学习者能够提高社交意识,跨越文化壁垒。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要加强自身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同时,可以创造条件去日本进修,来提升自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水平。

教师在了解中日两国语言的文化差异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及内容,积极并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了解日本文化的机会,采用多种方法在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便使其更好地掌握语言。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将日语所体现的日本文化与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某些差异进行比较,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能逐渐领悟日本人的思维方式,避免交际中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失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得体。

(二)教学手段层面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较直观的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导入日本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运用影视赏析等手段分析日本的社会现象,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资料来了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文化知识。此外,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在网上阅读日本五大报纸以及中国人民网日语版时事评论等相关内容,令学生从中汲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这也是学生学习日本文化知识的一种方式。教师还可以进行对比教学和情景教学。如将中国春节与日本新年相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中国春节和日本新年所举行的庆祝活动的区别,思考其中隐藏着的文化差异等。

(三)外籍教师层面

应充分发挥日语外教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日语外教能够根据自身经验生动形象地介绍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等,其一言一行都是日本文化的缩影。中国的日语教学缺乏日本的语言及文化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与日语外教的交流来体会日语语言及日本文化,以便掌握地道的日语。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开设日语角、举办日语演讲比赛和日语演剧大赛等活动,可就某一文化现象或文化内容进行介绍或演讲,给学生创造了解日本文化的机会。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不仅要学习语言规则,更要学习语言文化。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就是在进行文化、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如果在熟练运用某种语言的同时不能熟知其文化内涵,就会出现交际问题。因此,在日语教学中要导入日本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其语言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语言学日语跨文化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日常日语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