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琼
(1.海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口 571158;2.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01)
黎族民间传说是黎族人民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风物等有关故事的口头讲述,是黎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重要内容。黎族民间传说反映出黎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引导人们行为规范、身心调适及艺术欣赏等,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寻黎族民间传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遭遇的现代性困境,寻找黎族民间传说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的新途径,对发挥民族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黎族民间传说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形式,具有反映生产生活实践、调节社会关系、保障社会运行等作用,在此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耦合性。
黎族民间传说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黎族丰富多样的传说既是黎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产物,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因素。程蔷指出:“它(民间传说)不仅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由于这类传说与历史人物、宗教的联系密切,他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是形成一地区、一民族文化特点、地方色彩的因素之一。”[2]黎族民间传说来源生活,又以博大的智慧启迪着人们过好当下,向往美好未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一个传说都与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涵黎族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如黎族民间传说《李德裕治贼》。相传唐朝时期,黎族地区强盗经常出没祸害百姓,民众聘请李德裕来治贼。李德裕不负众望成功降服贼兵。后来,贼兵在叛徒唆下欲置李德裕于死地。李德裕告诉家人,如果他死后要将他葬在神蛙岭上,待墓中长出刺竹,破开会有他的兵马出现。后来,叛徒又将这件事告诉贼头,贼头派人去砍刺竹,结果在破开竹子的刹那间,从竹子中冲出李大批兵马,与山贼拼杀,将山贼斩尽。这则传说源于强盗对黎族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困扰,黎族人民不堪忍受,希望官府治贼的生活现实。李德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在一代又一代黎族人民的口口相传中,李德裕被赋予传奇色彩,将历史进行了艺术演绎。这既体现黎族人民对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又表现出他们对于惩恶扬善英雄人物的崇拜。这一传说增强了黎族人民的民族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虽说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但同样来自社会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生活世界中产生的,也是在生活世界的不断变化与演进中发展的。”[3]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教育者采取一定方式方法来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从实际生活出发制定易于人们接受并且效果良好的方式方法。如,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都会采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式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革命时期,为了教育农民投身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从农民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发传单、贴标语的方式发动农民参与政治经济斗争。农民们通过清算、罚款、质问、示威等方式与地主阶级展开斗争。再如,土地革命时期,党在井冈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通过“还门板、捆稻草、谈话和气、不骂人、洗澡避女人”等来自生活细节的规范制度,生动呈现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现状,为提高红军思想素质,启发阶级觉悟发挥重要作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生于斯、长与斯、服务于斯”。因此,黎族民间传说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源于生活,共同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
黎族民间传说是在黎族人民在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不仅是黎族人们情感的表达,也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润滑剂。黎族民间传说通过真、善、美的表达,引导人们树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要求的价值理念,通过善恶强烈对比的叙述以恶人遭遇恶果的呈现方式,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传说“瘦岭”之前并非又瘦又小的山包,而是一座大大的山岭。古时,因山中金马赐福,肥岭生态优美,临肥岭居住的黎族人民世代生活无忧。但当地地头蛇贪得无厌,伙同管家命令所有人帮他从山中挖出金马。就在挖出金马时,管家避免这件事被众人知道,利用毒药和活埋方式将老百姓处死。但金马出现时地动山摇、天崩地裂,地头蛇和管家等人魂飞魄散全被埋葬在山上。乡亲们听到这些消息后奔走相告,拍手叫好,但从此以后肥岭变成了又瘦又小的山包,河水干枯,树林毁灭,田地再也种不出庄稼。这则传说中,肥岭和瘦岭的比较,刻画了地头蛇和管家贪得无厌、压迫百姓的嘴脸,结尾以悲剧的形式提醒人们莫要行坏事,恶人终会食恶果,警醒黎族人民择善而行。在这类传递着关爱自然、善待他人理念的民间传说滋养下,黎族人民向上向善,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良性互动,不断推动生产生活和谐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个人或群体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认知差距甚至道德行为矛盾,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来调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人们强化政治思想,坚定政治信念,引导人们做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深化经济发展理念,科学认识经济规律,引导人们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弘扬文化价值观念,引导主流文化,挖掘传统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宣传和贯彻生态文明理论,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一过程看似抽象,其实质是将人放在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发展的实践中,细化思想矛盾,聚焦解决主要矛盾,协调兼顾各方利益,提升综合素养,实现个人思想道德与社会思想道德的协调一致。以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为标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黎族民间传说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体现。
黎族民间传说在黎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凝聚团结、促进稳定、保证生产生活顺利进行的作用。黎族民间传说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又反作用于人民群众。黎族风俗传说、禁忌传说中很多内容对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具有伦理道德要求,产生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如黎族民间传说中的生产禁忌,“在已种植山栏稻的园边、水田边,挂起或插有用茅草制作的草标,提醒人们已设置竹针或动物陷阱不要入内,否则后果自负”[4],“在山林里看见树干上打又‘×’字符号,说明此树已有主人,其他人不能再侵占,否则会受到惩罚”[4]。看似简单的规定,实则是黎族人民长久以来普遍认同并遵守的规章制度,是最朴素的乡规民约。这些来源于生活中一条条具体的、不成文禁忌传说,是约束黎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规则,是保障黎族社会顺利运行的法宝。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在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保障作用。首先引导人们以积极心态正确认知生产生活,鼓舞人们摒弃陋习,坚持正确奋斗观,努力在自身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上实现超越。如,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斗争,让农民认识到当时的唯一出路是从地主手中夺回土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提高农民阶级觉悟,发动团结农民群众,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反对苛捐杂税,教育农民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勇敢斗争。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优秀文化,以先辈们不断反思、归纳和总结的智慧结晶启发人们开展生产生活。如,拨乱反正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全面整顿和总结经验基础上迎来转机,并得以加强,以促进生产生活快速发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脚踏实地态度缩短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如,进入新时代,面对我国初级阶段国情没有变化,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幸福奋斗观,努力进取,以实现每个人的梦想为契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因此,从黎族民间传说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引导认知、规范行为、启发生活、激励未来等方面来看,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发展有序进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黎族人民迈入现代化进程,黎族民间传说面临是否会消失以及能否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服务的质疑,也遭遇着因现代化发展与工具理性思维影响其价值萎缩与遮蔽的问题。正视问题才能更好解决问题,这是唤醒与解蔽黎族民间传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前提。
黎族民间传说是产生于黎族传统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在黎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人们开始质疑产生于陋民之间的黎族民间传说是否还会继续存在?也有人质疑黎族民间传说是否为优秀传统文化,能否被传承和发展服务于治国理政当中?
首先,黎族民间传说是否会继续存在?在此首先需要澄清,黎族民间传说虽然产生于民间,但并非全部产生于陋民之间。对民间的“民”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周作人认为:“‘民间’的意义,本指多数不文的民众。”[5]2阿兰·邓迪斯对“民”提出划时代的定义,认为“‘民’的概念几乎与群体同义”[5]3。胡平仁认为:“‘民间’并非单纯一种人群范畴,而是指普通民众生活和活动于其中的广大社会空间。也就是说,‘民间’一词包含社会的观念,它所指称的是一个有别于‘官府’或‘国家’的‘社会’。正是在这个社会空间里,民众依其熟悉的方式过活,追求他们各自不同的利益,彼此结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组织。”[6]从以上“民”的界定看出,产生于民间的黎族民间传说并不会消失,反而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继续产生新的民间传说。但需要正视的问题是,随着生存环境变化,已有民间传说面临传承度降低,甚至逐渐被遗忘。我们的任务是对已有的民间传说进行抢救、收集和保护,挖掘其新时代的意义。
其次,黎族民间传说是否为优秀传统文化?何为优秀传统文化?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判断其是否优秀要坚持辩证思维,关键是看其能否“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马克思对民间文学也非常感兴趣,在他的著作中能看到关于神话、传说、歌谣等的运用和描述。马克思在对待这些作品时“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是否反映了作品所产生的时代真实的原则,对作品进行审查,从而提出了批判地研究并接受民间文学遗产的口号”[8]。在新时代的今天,这条原则和口号仍然适用。批判地研究并接受,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优秀成分。黎族民间有大量反映黎族人民爱民爱族、崇敬英雄、诚信立身、友善待人、敬畏自然等价值理念的传说,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劲生命力,能够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黎族民间传说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为治国理政提供精神财富。
现代化问题是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不可回避的问题。学术界对“什么是现代化”看法不同,观点较多,但至今没有统一定论。综合不同观点,我们可以从广义与狭义来看待这个问题。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科技大发展的促使下全面变革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可避免的选择。
黎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海南省中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限制,经济发展一直较为落后。随着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继推进,黎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效逐步凸显。船形茅草屋被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取代,泥泞小道变宽阔柏油马路,牛拉人扛被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替换,传统耕作方式被机械化代替,民族服饰被潮流的现代服饰取代,这都使得黎族民间传说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生存空间逐渐遭到挤压。传统农耕劳作过程中的口口相传场景一去不返、船形草屋传说具有的激励价值逐渐褪去、草木风物传说具有的生态导向价值逐渐减少,服饰传说具有的审美价值逐渐淡化,民俗节庆具有的凝聚和调适价值被忽略,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逐渐被电子产品隔阻,这不仅是黎族民间传说生存空间的萎缩,更是黎族民间传说所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萎缩。同时,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民族地区部分新生代开始向市场看齐,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因素来衡量是否传承黎族民间传说,使黎族民间传说这种传统文化处于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尴尬境地。迎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导致黎族民间传说开发过程中,重经济利益轻原生态保护、轻文化传承。一些为了迎合市场、开发旅游或者打造本地标志性地标,简单肤浅地随意改变传说的文化含义。如在“打柴舞”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竹竿舞”,“改变了原文化形式文化功能和特点的创新型模式,在黎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讨论”[9]。这种现象呈现出黎族民间传说在保护传承中的价值异化,“政府、学术界、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对待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认知和态度,驱使其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去追求各自的价值目标,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10]。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业兴起,大量商业化行为进驻民族地区,一些商家将传统文化进行粗糙包装进行兜售,将民族精美的图腾,用现代打印技术简化打印,丧失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寓意深刻的传说故事被断章取义,改编为商业性的文化碎片等,商业运作的浮躁侵蚀黎族民间传说,使它逐渐沦为资本的产物,它原本的教育教化、伦理规范、故土情怀、爱民爱族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消失殆尽。“从维系本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的市场化会危害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11]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rationality)概念”[12]。马克斯·韦伯从社会分析的角度将社会合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13]。这样一种工具理性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中,成为黎族民间传说遭遇遮蔽的主要原因。
学校教育是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黎族民间传说也不例外,需要融入学校教育。但受工具理性思想影响,人们总是用能否带来现实的好处来判断黎族民间传说在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使得黎族民间传说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最大的指挥棒是“考试”,考试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判断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有限教育资源分配的衡量标准。由于黎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人们渴望通过读书来走出大山,通过考试来改变命运,读书的唯一目的是升学考试进入城市。教学的重要评价标准是考试升学率,教师的优秀评价标准是所带学生的升学率,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等环节都围绕着考试升学开展。而主要通过德育、乡土教育、民族体育活动、民族民间文学等形式表现的黎族民间传说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被是否对考试有用这样的工具理性标准所拷问,黎族民间传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逐渐在工具理性视域下被遮蔽、被遗忘,甚至连黎族语言也在退出人们的生活。在黎族地区很多年轻一代已经很少讲黎语,不唱黎歌。“号称具有130万人口的黎族,现在能够流利地使用自己的母语—黎语进行交际的已不到总人口的一半”[14]72,“更让人忧心的情况是十个调查点中不少日常使用的基本词汇都已不同程度地被汉语词替换了”[14]73。“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及大量的外来教师进入乡村任教,五指山市的中小学教育已全部采用普通话教学了,黎语退出课堂教学。”[15]70学校教育中黎族语言的消退,黎族民族文化的缺失,逐渐使黎族地区的教育失去民族特色,减少了黎族地区学生对本民族历史了解的机会,对维系本民族精神命脉保护与传承的机会。
黎族民间传说以其内容的广泛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促进传统的黎族社会稳定发展。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发展,黎族民间传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遭遇萎缩和挤压,黎族民俗事像在逐渐减少。习近平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5]因此,唤醒与解蔽黎族民间传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寻保护与传承黎族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成为黎族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黎族民间传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打好文化牌,挖掘黎族民族历史渊源、宣传黎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展示黎族物质、精神、文化和制度遗产,结合黎族不同方言区的传说特色打造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现代黎族乡村。长期以来黎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政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下,政府投入大量人、财、物、力促进黎族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衡量乡村振兴经济并不是唯一指标,在乡风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还需要文化的力量。作为与黎族人民同生共长的黎族民间传说具有一定的优势,它是一种深植于黎族人民的内生力量,这种力量不需要外在强制性灌输,而是需要被激活。以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标语、讲座、活动等将黎族民间传说中关于构建和睦人际关系、建立天人合一理念的价值进行宣传和践行,促进乡风文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重发挥民俗特色,通过讲述、宣传片、媒体报道等方式宣传黎族的山海传说、风物传说和地名传说。在此,可借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甘什村的发展经验。甘什村从一个传统农业村落现已发展为“布隆赛旅游景区”,村民们搬进以大力神和甘工鸟等民族文化符号装饰的现代建筑,并将以前的房屋作为历史记忆陈列,村民们“通过展板的形式,向来往的旅客讲述黎族的祖先崇拜、大力神开天辟地、甘工鸟的故事、原始合亩制等村寨历史”[16]。将黎族民间传说中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融入群众文化当中,融入老百姓喜欢的广场舞、体育运动当中,既愉悦心情,又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使其焕发新鲜活力;将服装、头饰、黎锦等文化元素融入旗袍、礼服、帽子等服装或旅游产品当中,实现传统与流行的结合,既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宣传黎族文化;整合黎族传统节日资源,打造能够吸引和留住游客的特色节庆游,将其培植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依托独具特色的黎族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和生态旅游等多种旅游活动,加强对黎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活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黎族民间传说是滋生于黎族人民生活本身,与黎族人民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被黎族人民共享的一种文化存在。在黎族家庭中,方言、服饰、饮食、社会规范等已深深融入人们生活,黎族人民耳濡目染对黎族文化的传承根深蒂固。因此,注重家庭教育是唤醒与解蔽黎族民间传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场域。
家庭是黎族社会的基本细胞,提供着个体思想发生的最初版本,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家庭不仅是个人最先生活的场所,而且也是最先听到语言和学到语言的场所。所以家庭对于个人思想习惯的形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就不能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关。”[17]家庭处在人精神品格形成发展的初发位置,又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即使子女成年后与父母有时空上的分离,但原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力依然显现和存在,因而理应引起重视。将黎族民间传说融入家风建设,首先应积极吸收黎族民间传说中注重规范教育的内容。如,家庭成员尊敬长辈、关爱晚辈,路遇长辈要主动让路,吃饭时要等长辈入座晚辈才可落座,长辈不动筷子晚辈不可先食用;出门要向父母告知去向;兄弟姐们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关爱老人,善待老人等。正是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让家庭成员沐浴着优良家风,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其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情感优势。在家庭教育中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情感纽带而易于实施,正可谓“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18]。要注重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建立和维持,营造积极、平等、民主的良好家庭氛围,构建亲密性高、情感表达水平高、家庭矛盾性低的积极家庭关系,促进家庭成员健康发展。但家庭教育也存在因方法不当引起负面影响等弊端。因此,唤醒与解蔽黎族民间传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持辩证眼光,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通过家庭成员身体力行、家庭氛围营造等,将黎族民间传说在家庭成员内部之间深化,进一步发挥黎族民间传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学校是系统培养学生品格的重要路径,涂尔干讲道:“学校在儿童道德发展中所负有的任务,能够而且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工作。”[19]随着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相关文件的印发,各地学校逐步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力度,但目前还存在形式化、功利化等现象,没有较好地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内容、课外活动和学生培养的体系当中。黎族民间传说作为海南本地少数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海南各学段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极为有利的教育资源。将黎族民间传说中关于民族历史渊源、民族传统美德、民族英雄人物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分阶段分层次融入各学段学校教育,既是加大黎族传统文化进校园力度,提升学校教育亲和力和有效力,又助力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推动黎族民间传说进校园,要做好顶层设计,以一体化思路做好课程建设,通过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推进。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情感启蒙,通过学生对黎族历史了解,培养民族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中学打牢思想基础,了解黎族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民族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精神;大学阶段了解黎族文化对民族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重要性,增强民族文化传承使命,肩负国家发展重任。在黎族民间传说进校园过程中,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启蒙性教育、体验性教育、常识性教育入手,逐步深化为理论性学习,使学生从情感培养、理性认知达到民族认同。同时,增强实践课程,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等各种校内外活动,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开展系列活动,如探访英雄人物故居、排练文艺节目、保护生态环境、黎锦服装秀等等,引导学生从小学习民族历史、了解民族传统美德、熟知民族文化遗产,培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
“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从社会心理学来看,认同的过程不仅是思想的转化过程也是心理的转化过程,是将群体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心理过程。黎族民间传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习惯法的规范作用。黎族人民对黎族民间传说的认同,其实质是对黎族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的起点是对文化的心理认同。因此,充分利用心理认同是唤醒与解蔽黎族民间传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首先,完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直接关系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有序开展,健全的民族政策对人们民族身份认知,民族情感归属,促进民族心理认同有着积极影响。民族地区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础上,构建信息化服务政策,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城市和散居地区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民族归属感;加强法治化建设政策。依法妥善处理民族团结问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共同体建设政策。引导人们深刻认知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黎族与各民族之间是水乳交融、唇齿相依的关系,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干部培养使用政策。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民族政策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干部土生土长,知晓本民族历史与现状、熟悉本民族生活方式与习惯、精通本民族语言与文字,这是其他干部所不具有的优势。要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其次,大力发展经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出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影响人们心理认同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社会矛盾,不仅冲击民族地区对本民族的心理认同也冲击着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同时会使民族地区人们向相邻经济条件好的民族地区靠拢。因此要顶层规划、克服民族地区地理环境障碍、破除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较为落后、交通较为不便等现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强人们心理认同。第三,注重代际差异。在心理认同过程中,不同年代的民族群体受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影响会对民族认同产生差异和分歧。在创设心理认同环境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历史年代的民族地区成员要采取不同方式,不能一刀切。尤其注重分析新生代民族成员民族心理认同出现新态势的现状,采取有效方式,提升心理认同实效性,增强黎族民间传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优化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