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立军 ,朱海涛 ,王军起
(1.徐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校所有课程均采用在线教学形式,以保证“教学工作不停教、学生不停学”。外科学是医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主干课程,医学生进入外科临床之前需要掌握扎实的外科学知识和技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隔离防控要求,外科学教研室在特殊时期借助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教学平台,保质保量完成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外科学理论和见习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教学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选取我校2016级和2017级临床医学类四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16级231名,其中女生98名,男生 133名;平均年龄(21.66±1.02)岁。2017级 256名,其中女生111名,男生145名;平均年龄(22.53±0.98)岁。外科学在第四学年开课,共两个学期的教学任务。2016级学生的外科学课程采用面授理论教学、临床科室见习、实验室技能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2017级学生的外科学课程第一学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第二学期采用在线理论学习、在线PBL和视频教学的见习学习,实验室技能练习在疫情稳定后进入实验室进行。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入学成绩、外科学第一学期成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1 理论课在线学习资源准备 课前,课程组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针对授课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互动形式、病例讨论等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并根据网络课程特点修改完善幻灯片,确保每个疾病的理论授课在20分钟以内。授课教师提前对每一个知识点录制微课、慕课等,并根据教学进度有序上传至网络平台。
1.2.2 见习课在线学习资源准备 根据课程任务,见习课教师在病房选取有代表性的病人或者使用标准化病人,录制采集临床资料过程的视频,并根据病例编写PBL教案。PBL教案和视频提前1周上传至网络平台。
1.2.3 在线教学的实施 教务人员根据教学进度提前1周对学生开放教学资源,学生可随时随地完成该周的学习任务。同时,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安排,授课教师和见习课教师采用远程会议形式每周分班开展1~2次线上病例讨论、答疑和PBL教学。
1.3.1 课程成绩 两个年级学生均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第10周进行外科学期中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病例分析考试。理论考试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重点、难点要求进行命题,试卷难度适当,采用计算机网络考试形式。病例分析考试由小组协作完成,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评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综合分析能力等,采用网上提交报告的形式。
1.3.2 在线教学满意度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网络调查2017级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满意度,包括与面授效果比较、网络教学资源、互动反馈及答疑、考核及评价方法、教学安排、平台使用支持及服务、任课教师态度、学校教学准备8个条目,采用“满意”“一般”“不满意”3级评价。
1.3.3 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2017级学生在线学习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变化。(1)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处赵峻等[1]编制的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卷,该问卷包括学习期望、学习兴趣、改变意愿、自我效能感、自律性、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能力7个维度,共38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38~190分,得分越高,说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4。(2)学业自我效能感:采用国内学者梁宇颂[2]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该问卷包括学习能力、学习行为两个维度,共22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22~110分,分值越高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该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5。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学生的课程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满意度采用百分率表示。两个年级的课程成绩比较、接受在线学习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个年级学生课程成绩(理论成绩、病例分析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个年级学生外科学课程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个年级学生外科学课程成绩比较(±s,分)
项目2017级2016级t P理论成绩病例分析成绩77.51±2.39 85.87±2.31 77.05±3.67 86.02±1.95 1.964 1.965>0.05>0.05
共向2017级学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256份,回收有效问卷247份。247位学生中70%以上的学生对在线教学各方面的满意度均较高,见图1。
图1 2017级学生对外科学在线教学的满意度
共有232位2017级学生完成了在线学习前后的两次问卷填写。与未接受网络教学时相比,在接受两个月的在线学习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提高(P<0.05),见表 2。
表2 2017级学生在线学习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s,分)
表2 2017级学生在线学习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s,分)
项目 在线学习前 在线学习后t/Z P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期望学习兴趣改变意愿自我效能感自律性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学习能力学习行为30.29±2.65 13.74±3.17 10.02±2.77 14.09±1.99 15.13±4.28 10.24±2.56 45.03±7.11 34.08±3.01 16.97±1.45 10.64±2.38 16.82±2.52 16.02±3.06 10.77±2.43 47.59±6.07 77.72±7.53 40.23±4.36 37.43±4.09 1.290 0.209 0.738 1.604 0.511 0.901 0.729 0.000 0.000 0.010 0.000 0.010 0.023 0.000 75.28±8.10 38.61±3.97 36.46±4.21 0.864 1.206 0.944 0.000 0.000 0.012
本研究发现,两个年级学生的外科学理论成绩和病例分析成绩相当。外科学很多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比较抽象,在传统面授教学中,教师会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录像等影像资料,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师丰富了在线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图片,还包括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确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充分学习。同时,开展在线教学后,每周1~2次的线上答疑与讨论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及时复习,从而保证了在线教学质量。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已经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基于网络的学习已逐渐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可以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变危机为机遇,做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从与面授效果比较、学校教学准备和任课教师态度等方面评价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外科学在线教学效果,学生的满意度大部分在70%以上,如“任课教师态度”“互动反馈及答疑”的满意率高达78.97%和76.66%。学生对在线教学不满意主要集中在“与面授效果比较”(19.96%)、“网络教学资源”(13.28%)、“平台使用支持及服务”(11.67%)、“学校教学准备”(10.82%)。网络学习满意度是网络学习内在动机的一部分,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和重要前提,满意的网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面对各种挫折和压力[4]。本研究中的外科学在线教学形式是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设置的,以学生为中心,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资源、主动发现问题及讨论、学生主导的PBL学习。教研室针对在线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了相关预案准备,同时,课程组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课堂设计组织、气氛调动等进行了统一培训,这是此次在线教学得到较高满意度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发现,由于此次网络教学资源准备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更希望进行面授和面对面讨论。因此,在未来的线上教学工作中,要加强教学资源的准备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如提供“中国大学MOOC”优质学习资源的链接,丰富、拓展、优化课程内容;将PBL、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进一步开发多形式的视频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5]。
本研究发现,经过两个月的在线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得分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和两个维度得分均显著提高(P<0.05)。自主学习能力是指个体调动元认知水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资源实现学习目标所需的能力[6]。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调动和利用主客观优势完成学习任务的评估[7]。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交互反馈、彼此促进的[8]。通过全程在线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网络学习资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进度,这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往研究发现,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是相互影响的。本研究也发现,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