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泉,陈 涛,尹学磊,胡蔓蔓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近年来,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积极开展了大量有益探索。我院自2015年开始与医院、企业开展广泛合作,采取医教协同“三阶七进”方式,以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三型”人才为目标,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行业标准、岗位规范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行业、早接触岗位,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取得了良好效果。
院校合作,以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构建医教协同“三阶七进”育人平台,突出学校、医院在卫生职业教育中的育人双主体地位。“三阶”是指第一学年学生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习和校内实训;第二学年以学徒身份进驻医院,采用现代学徒制,在医院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练习和实习;第三学年以准员工身份到各实习单位完成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阶”不是3个学年的简单叠加,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工匠精神养成和“三型”人才培养的渐进过程。“七进”与“三阶”相对应,学生在以下7个方面随时间变化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逐步递进提升,“七进”包括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实训操作、学生身份、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见图1)。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专题会议等多种方式,在充分调研医院、行业、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研究构建“三阶七进”育人体系。
根据专业设置和职业方向,我院在教育部公布的“1+X”证书制度试点中选择老年照护、母婴护理和失智老人照护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20年1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正式印发,指出在支持山东做好国家试点基础上,自主确定适合的职业技能领域,遴选组织具有行业影响力、社会公信力的品牌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我院已于2018年与当地知名医院企业合作开发中医护理、口腔护理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校学生可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从以上5个职业技能证书中任选一个,参加课程学习、培训和考评[1](见图 2)。
图1 医教协同“三阶七进”育人平台
2018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发布《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指出,实施德技双优“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从2018年起,用5年时间培养10万名左右“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图2 “三平台+五模块”课程体系
2.2.1 弘扬齐鲁文化,传承班墨精神,着力培养学生“匠心”山东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兵圣”孙武、“科圣”墨子、“书圣”王羲之、“医圣”扁鹊、“工圣”鲁班、“农圣”贾思勰、“智圣”诸葛亮等著名历史人物均出自山东。其中鲁班、墨子是诸多工匠大师中的杰出代表,专注执着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完美精神、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形成了在中国工匠史上独具特色的班墨精神[2]。弘扬齐鲁文化,传承班墨精神,厚植“匠心”文化,是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的重要内容。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素质目标的重要内容和课程思政的重要考核指标。在通识课程体系中开设齐鲁文化、班墨精神等课程,同时将本专业、本行业领域的工匠事迹及精神贯穿于教学中,教师讲授本行业领域工匠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内涵与外在、代表人物、经典案例等,使学生感受自己所学专业的魅力,激发学习热情,增强职业认同感。同时,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环境,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匠文化,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展示古今中外著名工匠图像、雕塑、文字或视频介绍等,宣传学校历年校友成功成才事迹,烘托鼓励在校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浓厚历史文化[3]。并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及实习实训中,设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邀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德育导师,引导和激励学生敬业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多措并举潜移默化培育学生“匠心”,涵养工匠精神。
2.2.2 加强实践锻炼,搭建竞技平台,全面增强学生“匠技”工匠精神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升,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实现的。特别是专业技能,需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我院创新性开展第二课堂、以师带徒、技能大赛等形式,将工匠精神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有机融合,搭建技能提升平台,全面增强学生“匠技”。第二课堂以团中央研究中心开发的“到梦空间”系统为载体平台,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组建“部落”,紧紧围绕思想素质养成、技能特长培养、实践实习实训、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7个方面内容设计优质项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成绩纳入学分制管理[4]。该项目的典型案例、育人模式、方法载体、育人经验等已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推广应用。
学生第二学年进驻医院,采取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至少保证一半时间深入临床一线。医院安排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优秀医护人员收学生为徒,在学习过程中师傅培养徒弟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拜师学艺中逐渐具备工匠的恒心、耐心、细心、责任心。
每年各专业开展企业冠名的“弘扬工匠精神、铸就精彩人生”技能竞赛月活动,在全院掀起技能训练大高潮。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激发学生操作练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促进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2.3 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激励机制,成就新时代“匠人”工匠精神是学校文化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使工匠精神培养有章可循,促进工匠精神培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新时代培养工匠精神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我院按照诊改思路,首先进行顶层研究设计,制订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目标,并配套出台《齐鲁工匠后备人才遴选管理办法》《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奖励管理办法》《教师参加技能大赛奖励管理办法》《教学名师评选和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医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师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积极性,鼓励教学名师、行业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次参与到工匠精神培养中。同时建立和完善工匠精神培养评价体系[5]。2019年,我院组织377人首次参加“1+X”证书制度试点,考试合格316人,考试通过率84%。近三年组织342名学生参加全国全省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4个、二等奖60个、三等奖70个。近两年我院遴选366名学生获“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养对象。
我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于2017年5月全部建设完成,面积达5 200平方米。由众创空间、“互联网+”孵化平台、创业培训平台、信息管理中心、金融支撑和科技服务平台、高校创业联盟服务平台六大功能板块组成。遴选优质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目前已入驻创客项目36个,专业涉及护理、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口腔医学、医学美容技术等,项目涵盖科学研究、技术传承、教育培训、艺术设计、商贸服务、智能电子等领域。
学院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各校区、各系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作为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项目孵化等工作,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各项服务。各系部安排专人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大学生双创教育中心。组建导师团队,通过行业推荐、个人申请、专家评审,组建系级、院级、省级3支双创导师团队,对学生创新创业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双创导师参加训练营、培训班和交流学习,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和培训活动。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通过大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信心,激发创新创业动力。
培养满足行业需求具有工匠精神的“三型”人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技能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在医药卫生类专业中,深入开展院校合作,医教协同共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平台,是培养工匠精神“三型”人才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