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娟
【摘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当前学校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事实案例的具体分析,反思我国当前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在学生心灵培育和健全人格养成等方面,探讨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重视学生心灵培育、立德树人、完善人格,使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即教人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在拥有美好幸福人生的前提下努力奋斗,并在奋斗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 育人环境;心灵培育;健全人格
跨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需要从长远意义上塑造年轻一代的健全人格。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明确指出:“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作为长期研究的对象”,强调“德、智、体、美、劳”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五个基本途径。所以,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是当今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一、反思当前教育缺失,回归教育根本,重视心灵培育
2021年,中科院心理所发布了一个全国国民健康的数据,其中显示青少年抑郁发病率高达26.4%,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在今天物质生活丰富的情况下,却有那么多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2021年5月9日,成都某中学的一名高二男学生坠楼自杀,据该校教师说该生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可却采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悲剧的发生呢?这是我们要去探究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在2021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指出,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不了解自己,也不明了为什么而活着。正因为他们对自我认识的缺失,导致不知道生存的意义所在,于是就会产生即使“放弃人生”也没有什么的想法。我们的世界是这么美好,但是我们的学生却无法去感受、去感知。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传统教育的偏差,偏重于强调智育,而相对忽略了对学生品质上的培育。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教会学生“做人”才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吴成亮也在《回归教育的原点》中强调,学校教育要回归到“做人”这个原点,“养育心灵,教会学生做人,是根本、是原点,只有立好了这个本,学生才能健康活泼地成长”。学校的教育,应包含心灵的教育,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生成,意志的磨练和人格的完善。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知道什么才是美好的、有意义的,并愿意为此而努力奋斗,去充实自己的人生。所以,“要通过教育回归立德树人,回归教育的本质是教人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
二、在教育实践中,创设优良育人环境,培养完善人格
杜威曾指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人格健康不仅决定着个人的顺利成长和成才,而且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应该采取多种途径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塑造其健全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学校要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
受某些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有些学校以分数高低评判来学生的现象,部分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即学校教育更多的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那么,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全国两会期间成为“网红校长”的唐江澎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在唐江澎担任校长时,就开设了校长特别提名奖,给每天坚持跑步的学生颁奖鼓励,也向每天都给父母打电话的学生颁发孝心奖。
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帕金森就把学校称为“修正人格的工厂”。只有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指的方向对了,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才会减少学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一所好的学校应该如唐江澎校长所说的“既能够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业表现,又能够让孩子全面成长”。因此,学校教育一定要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承担人格教育以及完善人格教育的责任,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师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关爱的成长氛围,这样才会消除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拘束、无措和抵触的心理,促进其健康地成长。
“师爱”对学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会转化成为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笔者有一位朋友生活在三、四线小城市,后来带孩子回到上海读小学,孩子在入学初期成绩总是排倒数,还经常被留校“学习”。其中,有一次被留校,因为数学口算速算别的学生得到的是满分还多算加分题,而她家孩子却只做了三十多道题。她原本有些忐忑不安想着如何安慰孩子,但没想到孩子出来时兴高采烈的,手里还高举着一根棒棒糖,说是老师送给他的。她问孩子:“家里好吃的零食很多,一根棒棒糖为什么让你这么开心呢?”孩子回答道:“老师说这是一根有魔力的棒棒糖,吃了脑袋会变得更加聪明,以后做题就会更快了。”孩子边说边挥舞着棒棒糖很高兴。回家吃完棒棒糖后,她家的小孩竟然很自觉地拿起数学口算练习本自己做起来而不用她催促了。她感慨地说“遇见这么一位有爱心的老师真好!”后来她的小孩学习进步也很快。因为这位教师的用心和爱心,才让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不会感到沮丧、自卑,反而是能扬起信心挑战自我。可见一名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需要。笔者曾观看过一个关于教育的视频:一个小男孩在上体育课时面对高大的跳马时总是感到害怕,每回跑到跳马前总是停下来跨不过去。教师在一旁不断鼓励他,发现他仍然无法跨越,便叫全班的学生一起给他一个大大的簇拥,一起给他加油,最后,这个小男孩在大家一遍遍的鼓励下终于跨越过去了,全班学生和他一起快乐地欢呼起来。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他无法跳越过去时,他的耳边没有嘲笑,而是集体鼓励的声音。在这样充满爱的氛围里,有教师和同学们的呵护和鼓励,那么,此刻这个感受到温暖的学生也会变得勇敢,懂得没有什么困难会跨越不过去,也会更懂得什么是“爱”,当别人需要他帮忙时,相信他也会乐于付出。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所验证的就是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师的鼓励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成就需要,避免消极人格特征的出现。所以,教師要扮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要创造一个有爱的氛围,从而促进人格教育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因为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人格品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三)与时俱进,发挥好德育课的“宝藏”功能
德育课新教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贯彻健全人格的培养,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趣、情感及人格。学校德育课本应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塑造其健全人格的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据了解许多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德育课所宣传的都是大道理,是空洞的,不切合实际的理论,甚至还怀疑其真实性。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和材料的选择偏滞后,有的脱离生活实际,过多地关注知识性目标。因此,会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升华关注得不够。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在平时多搜集热点时事,作为教学“活”教材,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在个人利益面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时,就可运用具体现实案例来进行说明。华为公司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在加拿大被软禁的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当时面对美国的严厉制裁和打压, 已经是76岁的任正非表示:不用人民的利益换取女儿的自由,“我已做好此生再也见不到女儿的准备!”因为孟晚舟事件,不仅仅是任家的私事,也不是华为的公事,它涉及到的是国家利益的大事。通过我国多方不懈地努力,孟晚舟在长达1028天软禁后,终于在今年的国庆前夕踏上回国之路。孟晚舟在归途中说道:“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从这一真实的事例中,任正非的家国情怀,孟晚舟发自内心对祖国的真挚情感都已深深打动了学生们的心,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而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孰轻孰重,个人命运和国家休戚相关也已是不言而喻了。
人格的塑造说到底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它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对感情的熏陶和升华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切实可行又有效果的教学方式。又如,在讲到“职业价值取向分析”这一内容时,为了更生动地解释什么是“价值取向”,笔者组织了一场“拍卖会”的游戏活动,教师从学生购买所得的东西中来分析其价值取向。游戏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了解和掌握知识,做到了寓教于乐。有效课堂的实现,要求授课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既适合学生又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的教学方式,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发挥好德育课的“宝藏”功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加强人格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是心灵的转向。”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近些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郑毅教授在其著作中就指出:中国的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大学生有四分之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来完善学生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上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动态,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解决心理困惑,从而塑造健康的心态和人格。学校要以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设置相关课程增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规范心理档案建设,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与调节能力,学会管理情绪,修炼强大的内心,以适应环境。
学校要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宣讲工作,还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培养班级学生心理委员和宿舍学生心理委员,来构建“学校一班级一宿舍”心理健康防护网,做到有问题能及时被发现,及时疏导。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身心愉悦。如,举办“5·25我爱我”的系列活动、“魅力人生”心理成长讲堂、“我心飞翔”游园活动等。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开展一些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分享会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减压,悦纳自己。
总之,新时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促进人的幸福感,教人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泰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重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培养美好的人格,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进而才有能力去为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而努力奋斗,并在奋斗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杨再勇.心灵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向度[D].苏州大学,2014.
[3]吴成亮.回归教育的原点[J].青年教师,2013(8):1.
[4]王海燕.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研究[D].河北大学,2011.
[5]杨姿芳.“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2.
责任编辑 陈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