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1-01-13 00:50
文艺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本雅明批判性哲学

电影与体验(experience, Erfahung)之间的关系,向来是电影理论和电影哲学之中的一个关注的焦点。在晚近的后电影时代,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描述电影体验的关键性转变,那恰好是桑塔格所谓的“迷影精神”之死和本雅明(及阿甘本)所说的”经验之衰朽/贫乏”。今天的电影,不仅不再能如影院的黄金时代那般激发观众的本真性的观看体验,而且更是在数字化和技术化的潮流之下不断导向了经验维度的彻底丧失。今天的观众,已经不只是在(如Baudry所说的)电影的意识形态装置之中的消极被动的傀儡,更是演变为(韩炳哲所谓的)在网络空间中游荡的透明的幽灵乃至空洞的灵魂。如何在这样一种精神政治的时代重新思索电影的激活体验的潜能,如何在后电影的加速潮流之中探寻重建主体性的希望,也是当下的电影创作者和思考者所理应直面的难题。

本组三篇论文,亦正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个主题,展开不同面向和维度的批判性反思。首先,姜宇辉的《本雅明艺术哲学中的体验与形迹》一文,试图为本次围绕电影及后电影所展开的讨论奠定一个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体验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其与图像/影像之间的本质性关系,尤其在本雅明那里得到了深刻的阐发。在其思想发端之初,本雅明正是通过对康德的“经验”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引入其“内在之绝对”的核心理念,而这条主线则一直贯穿于其随后的思想发展之中。通过仔细辩证他与阿甘本在体验问题上的异同,本文由此试图最终回归“苦痛”这个充满否定性意味的体验形态,进而为随后两篇文章中的具体探讨打开一个共通的向度。陈嘉莹的《被困扰与渗透的情动主体》就尤其沿着这个向度进行了深入推进,她結合晚近现象学电影理论的前沿发展,进一步提炼出情动主体这个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议题,试图对影像激活苦痛及共情体验的潜能展开多方位的探讨。文章中重点论及的黑特·史德耶尔的“贫乏影像”的哲学思辨及影像实践,在随后的周厚翼的《“贫乏影像”的复活与僭越》一文中成为主线,由此更为明确地在后电影、数字电影的空间之中将“影像与体验”这个主题进行了一番别开生面的引申。黑特的创作一向充满争议,但也总是能够以挑战的姿态迫使我们一次次反思那些默认的前提。数字时代真的是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吗?影像的丰盛也同样能唤起体验的充盈吗?进而,后电影的时代到底是电影的生命延续,还是断裂和死亡?作者结合扎实的文本考据和多元的理论视角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回应,并最终再度将讨论聚焦于主体性这个棘手但又无可回避的主题。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本雅明批判性哲学
试论本雅明式的引文写作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瓦尔特·本雅明:马克思主义、艺术意志与思想图像
本雅明论布莱希特
本雅明的俄国之恋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