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教育理念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01-13 00:47安桂颍韩海钰臧爽吕佳琪
科教导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播

安桂颍 韩海钰 臧爽 吕佳琪

摘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应更为充分地贯彻行知合一的教育理念,有机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韵内涵,将其转化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实践力量。本文将从行知教育理念的视角出发,充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过程及完善对策的路径,从而揭示此项事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和长远时代价值。

关键词 培根铸魂 中华传统文化 传播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9.028

Researchon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thedisseminationofChineseexcellent traditionalcultur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theguidanceofBacon’ssoulcasting

AN Guiying, HAN Haiyu, ZANG Shuang, LV Jiaqi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AbstractChina’s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isthe"root"and"soul"oftheChinesenation.SincetheeighteenthNationalCongress 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wassuccessfullyconvened,aseriesofimportantdiscussionsonChina’s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 hasbecomeanimportantpartofXiJinping’ssocialistideology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newera.Therefore,weshoulddeeply understandthebasicconnotationandcoresignificanceofthe"fourself-confidence",implementthefundamentaltaskofthe"fourselfconfidence"underthenewformandnewpolicy,guidecollegestudentstoenhancethe"FourConsciousness"andstrengthenthe"four self-confidence".InordertorealizetheChinesedreamof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wemustresolutelypracticethe coresocialistvalues.Asanimportantpositiontocarryforward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be deeplyrootedinthe fertilesoilof 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and fully tap theconnotationand spiritualstrengthofChinese traditionalculture,which has importantstrategic significanceandlong-termvalueofthetimesforthedevelopmentofcontemporary 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ndtheguidanceofCollegeStudents’socialvalues.

KeywordsBacon casting soul,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1行知教育理念在文化传播中的核心作用

行知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日渐声名鹊起,学界展开了对行知教育理念内涵的探索:颜麒在《践行知行合一思想》一文中对知行合一的概念做了简要的论述;孟祥瑞在《践行行知“求真”思想,培养学生诚信品格》一文中对高等院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问题进行了探讨;张日华在《行知思想导航,育人教育扬帆》一文中强调“重创新、重实践”是教育理念的核心要素。

总结行知教育理念的相关学术研究来看,存在着以下的研究局限:一是研究的视野有待继续拓宽,可以引入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模式来考察知识形成、实践履行的过程;二是有待增加实证研究以期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的转化与更新。当前研究大多以实际问题为向导,或纵观过去的经验,从实践中总结,偏于对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而没有深刻的、承上启下的理论探索性研究;三是对行知教育理念与育人功能的全面考察性研究有待加强,学界当前较为欠缺的是針对高师院校为研究重点的大学生行知观与相关实践的研究,尚未有将行知教育纳入高师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以及综合能力提升的维度,对高等院校在培育全面发展性人才以及产生的后续效果都缺乏系统性的追踪与总结,有待进一步开展对行知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

2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现状分析

2.1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有待增强,传播氛围有待提升

各高校通过开展不同种类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但选修课具有课时少、覆盖面窄、学分低且易取得的现象,在学生本身对中华传统文化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情况下更是收效甚微,难以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校园文化作为影响学生的重要文化之一,必须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突出社会主义特色,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进行更新改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感受良好学风。高校校园文化的常见建设形式,例如:举办讲座,开展知识性竞赛,张贴海报横幅等都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定比重,但将这些活动尚有待于进一步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联系,现阶段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模式大多还停留在教条层面之上,相应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参与到校园实践活动中来,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的收获比较有限,导致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地应用,从而使隐藏在传统文化背后的魅力难以彻底完整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处于劣势,高校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上依然停留在文字传播、课堂讲授上,还未完全适应突如其来且发展迅猛的新媒体冲击。随着书籍、纸媒等传播媒介逐渐失宠,以往传统课堂的传播模式很难充分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如果高校传播传统文化的教育手段依然单一陈旧、枯燥乏味,则难以调动学生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使学生无法适应新型的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实际需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传播力弱已经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瓶颈,亟须寻求突破。

2.2中华传统文化重“教”疏“育”,传承不畅

当前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多还采用单向输入的说教方式,一般以讲授课程的方式应用于教学当中,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产出导向的原则相对淡化;这就不但没有使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学中有相对的深度参与,而且偏于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输入性学习,却未将知识真正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缺乏对学生主体思想状态、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总体把握,即重“教”疏“育”。当今时代,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交汇下,高校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活跃思维,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不感兴趣,如果一味“灌输”,不仅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会激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教育中的“育人”重于“教书”,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忽视育人方面,一方面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另一方面则会致使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发展受限。

3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改进方案

3.1重二课引导,营良好氛围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与当前时代文化特征相融合,做到与时俱进,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以更好的方式接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在校生是建设高校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而社团对于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具有重大潜力。因此,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高校不应仅局限于书面化的理论教学,可以选择依托学校学生社团组织,寓教于乐,知行合一、实践先行,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上,发扬高校在校生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以此为契机,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三全”育人教育体系相结合,贯彻教学全过程。例如,依托学生社团组织举办类似“中国诗词大会”的“校园诗词大会”,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或是借用高校人才资源与物质资源,积极开办与文化交流和宣传相关的讲座与交流会,将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某高校以校团委为主阵地始终坚持创办的行知讲堂,让学生站上讲台,既成为受教育的客体又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将传统文化以新形式引入校园育人沃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育人作用。

另一方面,學生传统文化实践内容不应仅拘泥于校园内部,高校应丰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传统文化博物馆、历史文物展览馆、民俗博物馆、爱国主义实践基地等单位,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得以提升。高校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一方面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以“知”为载体、以“行”为桥梁,知行合一,构建校园、社会多元一体化。高校应在校园内部渲染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文化熏陶,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为了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要以所需人才发展的类型需要和社会的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此培养新时代发展的人才,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就必须使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等因素良性高效地结合和互动。构建校园、社会、经济体多元一体化,通过将人才塑造从校园空间延伸到更具挑战性的社会领域,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将企业的客观要求转变为学生自主要求,通过整合教育场所、课程、企业、社会环境等各要素的相对独立性,发挥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共轭效应”,实现人才培养由单一向多维过渡发展,满足在新时期下我国对于复合型人才紧迫的需求。充分实现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导思想,从而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进一步把握自身价值涵养机制。“培根铸魂”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道德修养,发扬奋斗精神,做到知行统一、相互促进,塑造和实践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同时,要在正确认识价值观的基础上,高度认同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使其融入生活,把价值观的内涵转化为具体载体。

3.2重路径探索,展媒体风采

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在新媒体背景下,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加大力度使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寝室、进网络,合理运用丰富的现代传播手段对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弘扬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抓住机遇,改变传统、枯燥的宣传方式,利用广播、网络线上新媒体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议开辟中华传统文化方向的微信公众平台和抖音平台,建立传统文化线上专栏,举办线上传统文化短视频征集活动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以此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及网络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交往性与互动性,让学生自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主体,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滋养学生。在对大学生的行知观引导过程中,必须坚持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联系与作用。通过依托行知教育的桥梁,不断地使人才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进行深化,并更好地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发展。在高校中从事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深化理解,吃透精神,力求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努力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从学习的主导者变为学习的辅助者,引领学生走向个性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精准育人,育人精准系列工作,深刻感悟“两会”精神,持续做好“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思政教学。

3.3重能动引导,补精神给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上,仅有理论上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实践来检验。学生自主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会更易于理解接受传统文化知识,起到更好的传统文化传播效果。除此之外,各高校应进一步打造“拳头产品”,形成顶层制度设计能动引导学生实践的局面,探索行知教育理念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注重各大高校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品牌效应,激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并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与优秀文化产生共鸣。最终力求让学生能够一方面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继续为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既有理论知识的武装,又有实践参与的过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贯穿大学生学习全过程,深入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

当今我国新体制下教育发展的趋势与陶行知等老一代教育家的经典教育思想理念不谋而合,即教育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主张将学校与社会连为一体,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所作为教育的场所。面对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承载人们无限期待与梦想的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现状,教育需要同社会、同生活、同人民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应对新时期背景下经济浪潮和文化冲击等各式挑战。学校要始终秉持着终身教育及其学习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突破传统教育封闭模式屏障,力图将办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将第一课堂的理论引导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有所创新。教育不仅要注重为明天的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还要更加关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所以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使被教育者始终困于教材本身,而是要通过教材内容引领学生走出教材,以教材为指导,进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学会用理论知识切实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所学灵活的运用到所做的事情上。

4结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承工程,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随着“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进行高等教育、提高素质水平的新需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一词出现九十六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词出现五次,通过此足以展现国家对于文化治理工作的重视,以及对于提高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实践行知育人的教育观点,就要回归显示的客观条件、回归最根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气节,履行中国责任感、中国使命感,形成与国家振兴相适应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展望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扎根中国、贯通内外、紧跟时代潮流、明确未来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和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拼搏奋斗的接班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行知体系的构建和打造过程中,从而最终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行知教育理念在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培根铸魂”价值引领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Z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0.

[2]孙莹贤.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8:7-22

[3]李清华.陶行知“社会即学校”观的现实意义[J].教育评论, 2007, 000(002):121-124.

[4]李玉胜.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理论界期刊, 2010(7):184-186.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