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王 洁 邓小乐◆
随着中国在全球实力的持续增强,“中国制造”亟需凭借中国的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和“全球价值链在位优势”,走出国门去拓展国际空间,构建由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以下简称SREB)制造业全球价值链[1],与SREB 沿线国家开展产业分工与合作。
塑造“中国制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构建由中国主导的SREB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人才是关键。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充分利用SREB 建设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加快培养能够满足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人才、急需领域的专业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等“五类人才”培养。整个培育路径应做好顶层设计并形成内创外联的制造业国际化人才培育路径,逐层推进,努力履行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及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安排以及教学管理制定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全方位、多层面入手,创新并实践满足制造业SREB 全球价值链构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SREB 目前的现状,将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三建立三培养”。所谓“三建立”,即通过5-10年的中外联合人才培养与储备,在以中国为首包括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家建立满足SREB 经济带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三支核心人才队伍”:第一,掌握先进“制造”和“智造”的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第二,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通晓国际贸易、投资与金融规则,并熟知SREB 各国经济概况和法律制度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第三,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而“三培养”则是基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对制造业人才的要求重点培养“三类高端紧缺人才”:(1)高层次、制造业急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2)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3)既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又具有对智能网络高度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聚焦制造业核心人才和高端紧缺人才培养,围绕“四能四会”建设课程体系。通过革新课程功能、重塑课程内容、建立课程群组,形成“能操会用”、“能学会创”、“能经会法”、“能说会闯”等“四能四会”的制造业核心人才和高端紧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能操会用”,即具有精湛的制造业相关专业技能,实际动手能力,可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学会创”即培养具备想学意识、会学能力以及乐学境界的,且具备一定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制造业核心人才;“能经会法”即要掌握有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经济法等相关知识。“能说会闯”即要掌握多门语言,包括英语以及至少一门SREB 沿线国家使用较广的区域性语言,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敢闯、会闯的精神和能力。
制造业人才评价体系要以“五个对接”为导向,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的共同参与、相互支持的制造业不同层次人才水平评价体系。
在建设SREB 背景下,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应从专业教育国际认证维度入手加以强化。通过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国际标准,设立制造业相关人才培养的专项评价指标体系,并参与国际认证,倒逼高校提高和完善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突出制造业相关学科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打造制造业优秀国际师资集聚地。逐步建立制造业相关专业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制造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制造业相关企业人才培养贡献情况、相关高校对制造业行业发展贡献度等情况定期发布相关研究报告。
1.创建人才交叉培养平台,实现教育与产业、企业相结合,共同增强服务SREB 建设的能力。应走教育和产业相结合的路子,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大力支持行业、企业协会和高校组建制造业急需人才培养的专业联盟,形成订单式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已有工业园区,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加实训、实习比重,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鼓励制造业相关行业、利益相关方以及第三方机构等和高校一起参与到制造业人才培养评价中来。此外,人才交叉培养需强化跨国交流和实践。建议由国家教育部牵头,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推进制造业行业院校和直属高校联合SREB 沿线各国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创办高水平的SREB 跨国人才交叉培养平台,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上,倡导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制造业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设立制造业人才国际交流专项基金,支持制造业人才国际化培养、培训、引进[2]。
2.建立制造业创新教育平台,培育制造业相关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须构建符合相关需求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紧密结合行业创新需求和创新教育目标,将制造业的创新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通过实行模块式教学,面向相关专业学生开设专业导论、科学方法论、前沿成果专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将制造业前沿知识、最新成果、产业发展趋势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促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3.打造满足SREB 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供需平台。该平台以教育部为主导,联合高校、制造业相关企业和行业,建立一个综合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包括SREB 沿线主要国家、主要大学的相关专业学生从招生、毕业到就业的供需信息查询、分析与服务。
1.强化国际意识和能力。实际上,国际社会普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必须切合国际、地区和国别情况安排其教学内容和科研工作[3],美国的教育国际化战略也强调,必须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所有学生必须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能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为适应SREB 建设的需要,必须推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将国际化维度渗透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当中,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念、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强化学生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求合作共赢的意识;强化文化意识,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的制造业高级复合型人才。
2.“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能够落实来华留学教育,加强“请进来”的力度。根据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生源地统计,SREB 沿线国家中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近年来的华留学生数量均排进中国当年留学生总量的前十位。由此可见,SREB 沿线国家的教育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高校需趁势而为,抓住SREB 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利用中国的制造优势、流程标准、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育机制等优势条件,开发一批满足SREB 沿线国家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大力提供满足SREB 沿线国家学生需求的教育服务和产品,培育一批能支撑SREB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构建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另外,要开展多层次海外办学,加快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步伐和力度。一是由政府主导的、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海外办学模式。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教育和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20年底,“一带一路”沿线有54 个国家建立了161 所孔子学院,占全球孔子学院总数的29%。目前,孔子学院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和SREB 沿线国家产业合作的不断推进,需利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在东道国推广“中国制造”,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开展制造业专业人才培训,为双边制造业产业合作提供人才基础。二是中国高校应该主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走出去”,与SREB 沿线国家展开合作,包括与SREB“领头雁”主要大学组建SREB 跨国大学联盟、共同推出SREB 政府奖学金、共同推行“先进制造业优青联合培养计划”、共同促进满足构建SREB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需求的人才培养、共同开展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共同合作提供在线教育服务、支持国家智库建设、推动人文交流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