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红
【摘 要】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和核心,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可以产生持续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理解和运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力,真正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盈“数学味”。本文就如何将数学思想有机地融入数学课堂进行积极探索,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更好地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建构富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思想;课堂教学;思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可见,数学思想在学生认知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探寻知识的内涵,提高数学素养。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对数学思想灌输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么直接将数学思想讲授给学生,学生的印象不深;要么是“蜻蜓点水”,渗透得不到位、不深入。这些做法,致使学生无法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做法,对数学思想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寓于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思想,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获得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为其一生增值。
一、融入转化思想,变未知为已知
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在这样的结构中,后续的很多知识都是前面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考虑数学的这种特点,以学生已有知识为支撑点,引导他们将生疏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实现有效迁移,完成新知的吸纳,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数学思想的转化。教学实践证明,转化思想的融入,有助于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让数学课堂更加鲜活,更加具有生长力。
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首先出示题目,让学生比较大小:①0.3和0.5;② 和 。这两道题目,学生都能轻松作答,因为无论是小数还是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都已经掌握,从而自然地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基于此,教师出示例题:“李娟和张玲用彩带做一个中国结,李娟用0.5米,张玲用了 米,谁用的彩带长?”经过分析,要解决谁用的彩带长,实际上就是比较0.5和 的大小,一个是小数,一个是分数,如何比较?这样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启发学生,能否将它们转化成同一类数再进行比较?这让学生立即有了思考的方向。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写出算式 =3÷4=0.75,将分数转化成了小数,此时学生可以比较出0.5和0.75的大小,进而比较出0.5和 的大小,因为0.5<0.75,所以0.5< ,解决了问题,顺利地学会了小数和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课堂,引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然后成功地激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进而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分数转化成小数进行比较,得出了最终的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新知,又获得了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融入数形结合思想,变抽象为形象
“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要素,也是研究数学的突破口,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将“数”和“形”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用“形”直观“数”的抽象,用“数”刻画“形”的特征,达到以形载数、以数量形的目的。
1.看“数”画“形”,让思维变得直观
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主动画图促进理解的习惯。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很多教师重知识轻过程,强化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弱化数学思想的培养,学生没有养成画图的意识,这是不可取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看“数”画“形”的能力,因为数学中的很多题目,涉及的條件比较多,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这时可以让学生画图,然后借助所画图形,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校园里有一个长方形花圃,长是8米。学校对其进行扩建,长增加了3米,整个花圃的面积与原来相比,增加了18平方米。花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看了题目后,学生不知怎样入手才好,因为无法直接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出结果。怎么解决?有学生想到了画图,这个想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并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先将“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下图:
画图后,学生的思维瞬间有了支撑,教师抛出问题:“观察所画的图形,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认为长方形花圃的长增加了,宽没有变化,面积增加了。教师追问:“根据增加部分的面积,可以求出什么?”“原来长方形花圃的宽!”学生很快有了思路,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8÷3=6(米),6×8=48(平方米)。
教学中,在学生遇到思维瓶颈时,教师要为学生指点迷津,梳理条件,让学生将文字信息转化成图形信息,观察图形,寻找到有效的解题思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感受数形结合的力量。
2.看“形”思“数”,让思维变得严谨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借助图形可以快速地解决问题,但没有了“形”的帮助,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看“形”思“数”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变得更加严谨、更有活力,从而更好地加强对数与形的认知。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出现了“数轴”(如上图),意在让学生感受数轴上数的排列顺序,明确它们的大小关系。在学生填好数字后,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这几个数,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它们的排列顺序与箭头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学生思考后,很快想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越往右,数越大。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追问:“你认为比5大1的数是谁?可以标出它的位置吗?”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努力寻找哪个数符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