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蓉
一、初识——解惑与收获
刚毕业的新教师往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没有多少了解,我同样如此,直到工作了一个月后,我才第一次细细了解了《指南》,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1.我的困惑
还记得那是周三上午的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课,教学的主题是认识“祖国的标志”。前一晚,我按照备课内容认真准备了PPT,但整个活动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很困惑,其实不仅仅是这次,在组织其他活动时我也发现,孩子们经常不在状态,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对活动感兴趣,保持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主动思考,获得成长呢?
2.我的反思
打开《指南》,陌生又熟悉的字句映入眼帘。我快速浏览了前面的内容,很快就将目光聚焦到了“社会领域”那一章,读着读着,感觉自己像是无目的行驶的车辆找到了方向标,也让我的困惑找到了答案。
1.《指南》里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让我明白了在组织幼儿活动前要先分析学情,即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情分析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项能力能使幼儿园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也只有科学有效的学情分析才能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目标,从而获得成功而高效的教与学。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教教案、教教材,而且在于为幼儿学而教,只有充分分析学情,集体教学活动才有指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教师在解决集体教学活动的问题时才能有对策、有方法。
2.《指南》里还提到“要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对于3-6岁的儿童而言,好动、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而反观我组织的本次活动,几乎都是我在播放PPT,孩子们观看、听我讲解,在一个个“不太能理解”的問题之后,孩子们经常是长时间的沉默,积极性很低,学习的主动性无从体现。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是他们喜欢的,也不能吸引他们主动参与。
3.我的行动
调整一:学会分析学情,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组织孩子们活动前,我会去翻一翻《指南》,了解一下所教年龄段孩子的大概发展水平怎样,可以达到怎样的发展目标;利用和孩子们闲聊时间来了解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在组织活动时,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判断教学目标、内容是否合适,活动后则反思总结,为下一次的活动做准备。
如在组织美术活动《青花·韵》前,查阅《指南》,了解大班幼儿艺术领域的发展目标,“能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通过平时和孩子们的交流,了解到虽然青花图案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但似乎离孩子们很远。虽然孩子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奶奶的衣服上、家里的餐具上会有青花图案,但是孩子们对其了解还只停留在看过、有印象的层面,并没有参与过绘制青花图案。在此基础上,我制订了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通过看舞蹈表演、说说自己在哪里见过青花图案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幼儿的话匣子,让幼儿有话可说,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在绘制青花图案时,我运用毛笔、清水、颜料、宣纸、马克笔等多种材料让幼儿大胆表现,创作属于自己的青花图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参与度都非常高,在表现、创作时自由、自主,最后呈现出来的青花图案也各有特点,别具美感。
调整二:尊重幼儿学习特点,不揠苗助长
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游戏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游戏中他们自由、自主,能获得经验、能力等各方面的成长。此后,在组织活动前,我常常都会思考,这样的活动有趣吗?好玩吗?让孩子们通过体验获得社会性的发展,在操作中锻炼思维,在大胆表述中提高表达能力,在探索中发现科学的神奇,在欣赏与创造中提高审美。
例如,在一次社会领域活动《我要上小学了》中,我了解到孩子们对于小学生活特别向往,于是便以问题导入:你们知道小学的哥哥姐姐们每天在学校里做什么事情吗?和我们在幼儿园一样吗?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让孩子们欣赏小学生一日生活的视频,让孩子们了解小学生在学校的一日活动流程。简单的回忆之后,我组织了竞赛游戏“找不同”,将孩子们分成三组,我出示图片,请孩子们指出我出示的对比图中(小学和幼儿园同一时间段活动的图片)的不同地方,哪一组找出来的不同点最多即获胜。最后的环节是整理小书包,看谁整理得又快又整齐。游戏结束后,我对孩子们整理时认真的态度给予了肯定。孩子们在两个小游戏中既了解到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地方,又获得了整理书包的成就感,对小学的生活更加向往,也更加有信心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
二、再忆——指引与收获
随着《指南》精神的落实与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在对《指南》越来越熟悉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新词汇,如“深度观察”“六个支架”“班本课程”等,它们指引着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知道如何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美好,也让我懂得了该如何把握教育契机,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1.突然的惊喜
六月时节,经常有“不速之客”到访教室,而这些“不速之客”却意外地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一天午饭后,由于下雨,无法去室外散步,孩子们便只好在教室里走走、消消食。就在这时,一只扇动着翅膀的飞虫从窗户溜进了教室,还不时地嗡嗡叫着。这可一下子炸了锅,孩子们激动地叫起来:“啊!有虫子进来了!”“在哪里?我来抓它!”“快走,快走,不要待在我们教室里!”孩子们开始挥动手臂,还有人去拿了泥工板朝着虫子扇风,试图赶走这位“不速之客”。虫子在教室上空乱飞,最终从窗户逃了出去。虫子飞走后,孩子们对它的兴趣热度依旧不减,坐到小椅子上还在热烈地讨论着,“那只蚊子真讨厌啊,我要是再高一点儿就能打死它了!”“那不是蚊子,是苍蝇,嗡嗡的!”“蚊子也会嗡嗡叫啊!”……
苍蝇和蚊子都是孩子们身边常见的,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几乎随处可见。从孩子们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虽然经常见到,但对两者的区别还缺乏了解。我脑海中一闪而现《指南》里科学领域的内容: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尊重幼儿兴趣,利用自然机会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探索契机,于是我问孩子们:“你们刚刚看到的那只虫子是什么啊?”孩子们有的大声说:“是苍蝇!”有的则回答:“是蚊子!”随着两种不同答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孩子们分成了两派,音量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些原本没有发表意见的孩子也开始加入不同的阵营跟着大声嚷嚷起来。这时佳佳说道:“老师,它飞得太快了,我看到它是黑乎乎的,还会嗡嗡地叫,但不知道到底是蚊子还是苍蝇。”很多孩子听到佳佳说的话都安静了下来,赞同地点着头。果果说:“老师,苍蝇和蚊子长得差不多,就一个大一个小呗。”我立刻用电脑找出了苍蝇和蚊子的高清图片,播放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看完之后都惊呼,原来放大了之后看,苍蝇跟蚊子长得其实不一样,不仅仅是一个大一个小的区别呀!
2.探索“大不同”
看完图片后,航航说:“我们可以把苍蝇和蚊子不同的地方记下来,这样以后就不会弄错了。”孩子们都觉得这个方法挺好,但是佳佳说:“那它们喜欢吃的东西也不一样啊!”航航说:“那就全记下来呗。”我顺势问道:“那你们知道蚊子和苍蝇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佳佳说:“我知道蚊子喜欢吸人血,苍蝇喜欢停在吃的东西上面,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其他孩子也摇摇头,我说:“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苍蝇和蚊子不一样的地方都找出来吗?”孩子们立刻抢着说,回家问爸爸妈妈、自己到书上去找、上网查……我说:“那今天回家后你们就用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找出苍蝇和蚊子不一样的地方吧,咱们明天早晨来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发现进行了交流,有的说苍蝇和蚊子喜欢的食物不一样,有的说苍蝇和蚊子小时候长得不一样,有的说它们身上都有好多细菌,都是害虫……交流之后,孩子们用笔在准备好的记录表上将自己查到的与听同伴说的记录了下来。
3.驻地大揭秘
記录完之后,孩子们还在议论纷纷,“蚊子和苍蝇都好讨厌,蚊子总喜欢叮人,苍蝇会偷偷地吃我们的食物,真恶心!”“天气热了,到处都是蚊子和苍蝇。”“上次我在小树屋玩的时候,被叮了几个包,痒死了!”……为了让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知道哪些地方蚊子和苍蝇多,尽量少去,孩子们对幼儿园进行了大搜查,最后发现,潮湿的地方、黑乎乎的地方蚊子最多,而苍蝇则到处都会有,但它们更多的是停在食物上面。那么,怎样才能让小朋友们知道哪些地方苍蝇和蚊子多,尽量避免去那些地方呢?航航立刻想到了一个主意:把这些地方画在我们的记录表上!哪些地方蚊子多,就把那些地方画在蚊子边上,哪些地方会有苍蝇,就画在苍蝇边上,再把记录表送给其他班的小朋友。豆豆说:“我们可以把苍蝇和蚊子的样子挂在有苍蝇和蚊子的地方,这样大家看到就不会去了。”豆豆的想法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于是孩子们开始画蚊子和苍蝇的标记,并剪下来挂在不同地方。
4.驱“虫”大作战
但挂完标志后,孩子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有很多地方苍蝇和蚊子多,但小朋友们必须要去活动的地方;而虽然有的地方,如教室里,苍蝇和蚊子少,但一直叮人、飞来飞去,也还是很讨厌。交流时,大家都觉得可以提醒小朋友们做好防虫措施。于是大家便叽叽喳喳地说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帮自己防虫的,带驱蚊手环、不带吃的在身上,点心和饭菜要及时吃完,防止苍蝇来叮……这次交流完,航航还是很执着地觉得这些小提示可以画在记录表上,这样大家不仅能知道苍蝇和蚊子的不同,还知道该怎么驱赶。航航的建议得到了多数孩子的支持,于是,新的整理、创作又开始了……
三、我的收获
细细品读《指南》,再想一想工作中的一些情景,可以发现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其实是不着痕迹的,可能是一次体验中的顿悟,也可能是一次交流中的感受,而《指南》则明确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是渗透在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中的,我们应学会从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教育契机,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搭建“支架”,支持孩子们的成长。我想“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所表达的也是此意吧,我们要从细微处出发,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能够面对未来的勇气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