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探讨

2021-01-12 06:21齐建军
当代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肠系膜门静脉胰腺癌

齐建军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普外科,辽宁 朝阳 122000)

作为临床多发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胰腺癌早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病情确诊时通常已处于疾病中晚期,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手术时机[1]。胰腺癌病变组织容易侵犯门静脉及淋巴结,由于肿瘤生物学特性及解剖位置的特殊性,造成手术切除难度明显加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不但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也会加重患者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因此,必须为患者提供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治疗方式,改善患者预后[2-3]。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选取本院收治的102 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和评价患者应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10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1例。观察组男29 例,女22 例;年龄23~86 岁,平均(52.34±1.25)岁。参考组男30 例,女21 例;年龄21~84 岁,平均(53.21±1.28)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结合临床表现,经MRI、CT 等检查结果确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食欲减退、上腹疼痛、黄疸等;患者病情稳定。排除标准:合并脏器或者腹膜转移患者;肿瘤侵犯肠系膜主动脉患者;伴有手术禁忌证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重度精神异常患者。

1.2 方法 参考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切除,全身麻醉后探查肿瘤具体部位并于右侧肋缘下以及腹部正中部位做Kocher 切口,探查肿瘤部位、大小及实际浸润范围等,分离皮下组织后使肿瘤得到充分暴露并进行切除操作,确保肿瘤得到彻底清除后缝合切口[3]。观察组患者采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中探查结果对肿瘤血管是否侵犯及侵犯程度进行判定,为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管周径<1/3患者实施楔形切除修补,为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管周径≥1/3 患者实施受侵血管常规切除及断端吻合操作。应用动脉优先入路方式进行血管切除,于标本切除最后阶段切断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首先对悬吊肝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进行解剖操作,对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之间淋巴、脂肪及结缔组织进行清扫,然后结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及内含小动脉分支,充分游离后显露肿瘤浸润上下端静脉,然后切断周围脏器及组织与标本联系,使待切除标本通过肿瘤浸润部位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相连接,应用静脉阻断钳进行阻断处理后切断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之后将标本移除并切除静脉上下端,送快速病理切片检查。应用5-0proline线重建静脉连续吻合,打结前先将阻断钳松开,然后再实施近端开放操作,确保吻合口充分膨胀且空气及血凝块随血液涌出后进行远端开放并打结。若静脉切除长度不超过4 cm则实施多能原位重建,若存在较大张力则充分游离静脉上下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松解有结肠侧腹膜及肝镰状韧带,有助于减少张力。若静脉切除长度超过4 cm,实施松解操作后若仍存在较大张力则实施人造血管搭桥术或静脉移植。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②统计并比较术后患者胰瘘、胆瘘、切口感染、胃动力障碍、腹腔积液、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③对患者随访12个月,统计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生存率,生存率=生存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参考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s)

组别观察组(n=51)参考组(n=51)t值P值术中出血量(mL)867.26±139.15 449.67±143.25 5.201<0.05手术时间(min)489.49±76.58 413.17±87.32 4.793<0.05术后住院时间(d)32.56±10.23 21.24±10.26 4.102<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80%,低于参考组的1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2.3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 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观察组生存率均高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survival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3 讨论

胰腺癌属于临床多发性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患者预后不佳,且由于具有发病隐匿等特点,容易侵犯周围血管及神经,手术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一旦病灶侵犯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时会导致手术难度明显增加[4-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且门静脉阻断后损伤机体肠道黏膜并易出现肠道水肿淤血、肝脏缺血及细菌移位等现象,因此,既往在对胰头癌进行探查时若肿瘤累及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则放弃根治手术[6-7]。胰腺癌侵犯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并不代表存在腹膜后远处转移或广泛转移,无法有效分离肿瘤及血管并不代表血管受到侵犯,肿瘤靠近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肿瘤生长导致血管受累并形成炎性粘连[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参考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80%,低于参考组的19.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炯泽等[9]研究中,采用常规术式的患者手术时间为(377.9±81.2)min、术中出血量为(663.8±388.2)mL、术后住院时间为(18.0±8.0)d,采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手术 时 间 为(433.7 ± 88.8)min、术 中 出 血 量 为(899.2±639.3)mL、术后住院时间为(20.8±8.6)d,提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存在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及术后住院时间长等特点,可能会加大手术风险,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术后6 个月及术后1 年生存率均高于参考组(P<0.05),其中,观察组术后6 个月生存率为92.16%、术后1 年生存率为66.67%,参考组生存率分别为56.86%、41.18%;郝德彦等[10]研究中,应用常规术式的患者术后6 个月生存率为55.0%,术后1 年生存率为40.0%,应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术后6 个月生存率为85.7%,术后1年生存率为64.3%,提示,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胰腺癌患者应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优化手术指标,提高手术疗效及治疗效果,能降低术后胰瘘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且临床治疗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肠系膜门静脉胰腺癌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STAT1和MMP-2在胰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原癌基因Pim-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