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蕴解读
——为什么山沟沟里出马克思主义

2021-01-12 23:45吴晓东
红色文化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吴晓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

人类思想史上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于“人”的命运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本质的追问和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探究。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思想派别,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批判武器,以实践为出发点,让曾经分离的思辨理性和客观物质性有机结合,使人的理性具有真正可靠的现实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事实、规律、实践和逻辑,是科学理论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接受实践检验的“理论”,缺乏逻辑性,不能称为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内在规律为认识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具备严密的逻辑性,是科学的理论。客观事实、规律概括、实践标准和逻辑联系,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不可或缺的要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理论的客观真理性和逻辑形式的严密完整性,在于它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结合,实现了具体与抽象的统一,因而能够切实发现隐藏在事物和现象背后的客观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其内在地包含客观性原则,而这一客观性原则并非像唯心主义理论那样源自纯粹主观的理性假设,而是源自其实践概念所内在规定的客观性和能动性,是在一个多世纪实践应用中得到检验的客观性原则,这一原则的集中体现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要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及现象,尊重客观规律,承认客观条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同时要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客观规律,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彻底摆脱旧唯物主义机械的经验反映论限于表面化、僵化、静止和孤立的缺陷。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活动,但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受到既有的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类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支配。同时,实践活动的产生和目的的实现受到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的限制,即人们的实践活动不能超越其社会发展状况,只能是一定社会历史时空下的实践活动。正如石器时代的先民不可能产生城市文明,而大机器时代之前的人们也只能满足于纵马奔驰。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人类的每一次实践范围和水平都是客观确定的。

以具体事实为依据,以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实践为中介和检验标准,遵循严密的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既尊重事实,又富有洞见,释放着强烈的科学光芒。

(二)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核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它的科学性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观点为钥匙,彻底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发现世界统一于物质性这一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前提建立起彻底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价值论。

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理论武器,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状况入手,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和基本矛盾,对未来社会做出伟大的科学设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敏锐地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马克思指出:“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因此,马克思把商品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起点。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出发,马克思从研究生产劳动与商品价值生产的关系问题入手,戳穿了无限自我增殖的资本神话,揭开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贪婪而疯狂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一步步地积累了巨额的社会财富,而工人阶级则沦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商品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和客观揭示,不是主观的臆想,也不是感性的莽断,而是立足于实践之上的科学研究,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不断证明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强大解释力。瑞士信贷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全球1%的最富人群占有世界上全部财富的50.1%。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发展,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反而得到了加强——这完全符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出发,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争取胜利的革命思想,科学地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科学判断。与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以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现实斗争为分析基础,全面考察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其他种种社会矛盾,确立了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在和工人运动逐步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心人类自身的命运,赋予其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石,以实践为基础,实事求是,赋予其客观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致性和层次连贯性赋予其严密完整的逻辑性。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理论组成部分既独立完整,又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一个科学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体系

1. 巴黎公社运动的启示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它是世界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初次尝试,是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无产阶级运动起到了示范作用。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这次革命的新的特点在于人民在首次起义之后没有解除自己的武装,没有把他们的权力拱手交给统治阶级的共和主义骗子们”(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为了消灭资产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基础,“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9页。;“这次革命的新的特点还在于人民组成了公社,从而把他们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找到了在革命胜利时把这一权力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的办法,即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通过巴黎公社运动,马克思更进一步感受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预见了巴黎公社事业终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的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创新。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概括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内部规律,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获得胜利的论断。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因为这场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6)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俄国十月革命及之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对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促使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也使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社会主义的许多经验,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待遇,缓和了社会矛盾。

俄国十月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和勇敢突破,在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论断的同时,也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民族独立运动的思想指针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独立是各民族不可剥夺的历史权利,是各个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他们把同情和援助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作为重要使命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民族只要它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那么它的社会内部运动就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实现民族独立是争取社会进步的前提,并且争取民族独立同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两者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完全能够也必须互相结合。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民族独立运动的思想指针,使民族独立运动成为时代的潮流,深入人心。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一百多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不仅冲垮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大大地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进步,而且也推动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前进。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对停滞,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并成为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主力军。今天,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的伟大设想已经成为现实,并在更广大的世界版图上得到实践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从早期无产阶级运动到今天反对帝国主义霸权斗争,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民族独立以及社会矛盾的理论一次次得到了实践检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进行了无数次的革命实践,每一次革命实践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检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人民与历史的选择

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试图以各自的主张和方案应对中国千年未有的变局,绘就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画卷,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建了自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一)放眼世界今日方始

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通过接触外部世界,逐步发现并承认西方有许多值得中国人学习和借鉴的长处。他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以“采访夷情”,招揽出身卑微但懂英文的人从事翻译工作。林则徐自己也日日研读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辑。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这本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1841年,林则徐被革职发配新疆,途经扬州时,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即编写出著名的《海国图志》,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这一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封建统治阶级昏聩腐朽和国民思想愚昧等国情,决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足以应对千年未有的变局。

(二)洋务梦碎与维新花谢

左宗棠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深以为然。左宗棠继承和实践了魏源的近代化经济思想,主持设立了福州船政局,自造炮舰,同时开设了艺局,专门培养技术人才。在主政西北期间,又主持设立了甘肃制造局仿造西方新式枪炮,设立了兰州机器织呢局,还购买西洋的开河、凿井、采金等机器,在西北地区试用。左宗棠主张自力更生,认为应该根据国家现状,结合中国特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形式。左宗棠的思想在地主阶级洋务派中是较为积极、进步的思想,是具有远见卓识而且建树颇丰的洋务派重要人物。不过,随着中法马尾海战和中日甲午战争的相继失利,持续数十年之久的洋务之梦宣告破灭。

康有为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在青年时期开始接触阅读利玛窦、艾儒略、徐光启等人所翻译的西方书籍。康有为援西入儒,运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来诠释西方民权民主思想,重构了自己的民权思想。他又托古改制,把资产阶级的民权、选举、平等思想加之于孔子身上,假借孔子的名义提出了变法改良的主张。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之后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推行变法改良主张。虽然此次变法不过百日便宣告失败,但是康有为倡导的开启民智和维新改革的观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是富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之后,康有为却依旧痴迷于复辟帝制,于1917年成为张勋复辟的策划者,最终由引领时代风潮的“新”人蜕变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遗老。

(三)三民主义无力回天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革命纲领。最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者所依靠的革命力量不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而是少数的革命精英以及地方军阀势力。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斗士们不断发动革命行动,均宣告失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烈火迅速蔓延,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封建王朝覆灭的时刻来临。不过,革命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首脑袁世凯窃取。

接二连三的失败使孙中山重新审视中国革命,他在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思想发生伟大转变,并毅然改组国民党。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如火如荼,北伐战争势如破竹,国民大革命迅速发展。然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窃取了革命领导权,致使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使中国仍然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路明灯

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人物于建党伊始就立场鲜明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党的旗帜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近代中国发生的历次救国救亡运动有力证明:有没有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是中国革命能否走上正确道路的关键问题。事实表明是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一)由封建专制走向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7)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近代中国历次运动都不能从生产方式上抓住中国问题的根本,不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无法真正改变旧中国的悲惨命运。历史已经证明:企图不触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不推翻封建统治,进行资本主义的改良是不可能成功的,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景只能是黄粱美梦。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威胁,面对农业社会的中国国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土地革命,从生产方式上进行革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守人民立场,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暴力来反对反革命的暴力,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早期探索

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和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从事实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79亿元。这个数字虽然不是很高,但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长还是比较明显的。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而且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面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课题,党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社会制度及社会建设基本照搬苏联模式,也确实推动了社会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毛泽东逐渐发觉苏联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实际,于是他开始深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该向何处去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8)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毛泽东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分析,明确了“农轻重”、中央与地方、党与非党、民族关系等当时迫切需要改革的内容。毛泽东在1960年所写的《十年总结》一文中指出,《论十大关系》之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是照抄照搬苏联经验,但在那之后,“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1959年底杭州会议结束后至次年2月,毛泽东拿出两个月时间组织集中阅读学习《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通过这段时间的集中阅读,毛泽东经过周密分析和深入思考,依据我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两个阶段”理论,即“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010页。,只有经过后一阶段,才能进入共产主义。这是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论述的创造性发展和有效补充,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铺垫。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初步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新道路。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有力促进了我国早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这种模式也越来越死板、僵化,弊病百出,开始严重阻碍中国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首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了多年以来人们对于“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惑,要求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打破高度集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思想的解放重新赋予经济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飞跃。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

习近平指出:“20多年来,我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1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求是》2014年第1期。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和党中央及时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判断、新战略、新举措,推进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必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但这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因为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接踵而来,需要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攻坚克难予以化解。

经过43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些变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所要经历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和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我国的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不能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世界局势来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肆意横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大肆对其他国家的主权进行过多的干涉,甚至以此为由发动战争,同时,恐怖主义也乘势向全世界扩散。习近平针对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内外变化,提出了“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战略新思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广泛赞同和响应。

东欧剧变之后,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鼓吹“历史终结论”,抛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共产主义死亡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终点。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无疑是对此类论调的有力回击。邓小平曾预言,“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13)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他说:“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4)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也获得了世人的广泛认可,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所说:“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中国未来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可与20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有可能会超越美国。”(15)马丁·雅克著,张莉、刘曲译:《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马克思主义因其理论的科学性能够扎根中国,在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而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所积累的成功实践经验在形成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同时又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山沟沟里面为什么能够出马列,关键的答案就在于此。

四、结 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什么预言家,不可能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具体的指导,只是科学地指明了基本方向,并在理论上提供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会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如同自然科学一样,其理论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马克思主义源自实践又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我、发展自我并指导推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进步。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波动曲折表明马克思主义还需要更为丰富繁杂的实践活动加以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否定不会削弱其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而会因为自我否定带来的发展完善进一步释放自身的理论活力。马克思主义丰富的成功实践经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不断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其指明方向的正确性被已经证明了和正在证明着,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最有力的证据。

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起于马克思主义,成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给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带来正确的理论指导,反之,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的实践经验则回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新的活力。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不竭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花必将开遍全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必将光耀世界。到那时,整个人类世界都必将是“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景象。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