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长根 来 源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是“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1)《让浙西南革命精神永放时代光芒》,《丽水日报》2019年8月5日。。它忠实秉持并传承了丽水自古以来的文化精髓和地域品性,诞生并沉积于中国共产党在丽水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浸润在之后丽水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进程中。
浙西南,在空间区域上,主要是指今天浙江丽水地区。浙西南革命,广义上,是指自古以来发生在浙西南地区的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暴力革命;狭义上,则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浙西南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地方组织在遂昌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历时23年(1927—1949)。革命的火种播撒、燃烧在浙西南全域,新民主主义革命覆盖丽水全境。因此,丽水所辖全部县市区都因此成了革命根据地。周恩来、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丽水籍革命先驱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缔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丽水地区的实践总结,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进程在丽水地区的投射和反映,是在此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区域性历史财富和文化资源,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坚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丽水地区的过程性记录和思想性表征,承载了党在丽水地区的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崇高的革命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发展,与党在丽水地区的历史一脉相承,同向共进。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语境下孕育并凝结成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嬗变升华。
浙西南革命先烈们面对强敌、不屈不挠,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即使环境再险恶、任务再艰巨,他们都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与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与他们内心坚定的信仰是分不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2)钱均鹏、徐荣梅:《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读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浙西南革命先烈们对党无比忠诚,他们凭借着内心坚定的信仰,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革命时期如此,执政时期更是如此,党执政时期所面临的困难与诱惑一点不比战争年代少,权力的味道夺取了无数腐败分子的操守与信仰。历史与现实的教训一再警醒我们: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注定站立不起来的民族,一个失掉了信仰的执政党是注定承担不起国家与民族重任的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理想信念教育愈益深入,“四个自信”已成为普遍自觉。在此新形势下,进一步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就是为了更为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丽水改革开放上新台阶再立新功。
从北大红楼传播马克思主义到嘉兴南湖红船启航;从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到井冈山上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从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会师,到抗日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从解放战争时期南征北战打垮国民党大陆政权,到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面对强敌,不屈不挠,面对困难,从不退缩,表现出了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与敢于突破的革命精神。当前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期,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浙西南革命精神昭示我们,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更加昂扬奋发地高举发展的行动旗帜,勇于突破、善于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研究、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一次回归初心、重温使命的知行活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前辈先烈,是党的宗旨的坚定实践者、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义无反顾的牺牲者、人民利益坚定的维护者,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永远是我们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深厚的精神滋养。目前,丽水正处在高举发展的行动旗帜,奋力书写“丽水之干”的“两山”时代答卷的关键时刻,高质量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丽水发展的主旋律。在此关键时刻,广大干部群众迫切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激励自己,去攻坚克难、爬坡过坎,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去引领自己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浙西南革命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丽水广大干部群众身处浙西南,工作生活在这块红土地上,应该把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之中,把丽水的事情办好,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优等生示范者”的成绩出色完成“两山”时代答卷。
浙西南革命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每一个坐标一样,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进入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焕发新活力,对于解决思想认知问题、剔除落后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有着独特的正向作用,对于凝聚共识、转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丽水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都具有现实的赋能助力支撑价值。
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和事业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与精神状态,也是人们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科学理论和坚定信仰是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最早确认共产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的时候,特别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指出:共产党人决不能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就不可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国。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指出无论在革命阶段、建设阶段还是改革阶段,理想信念都是我们从事共产主义事业的固有之意。(3)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1986年11月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4)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7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这一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正气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多元思想交流碰撞,诱惑与挑战花样翻新,党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信仰迷失会严重破坏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从而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共产党人的信仰状况对广大群众有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与对共产党的信仰连在一起,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也是与对党的追随连在一起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迷失、对社会主义信仰的迷失,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会破坏整个政治生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受洗礼,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6)习近平:《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人民日报》2019年6月1日。浙西南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是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现成教材,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借否定人民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思潮。这种思潮以否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全部历史认识体系,否定中国人民的进步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达到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为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大的虚伪性、迷惑性,它以“还原历史”和“反思历史”为名,鼓吹“告别革命”,极力歪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否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它以“重塑价值”之名,来污蔑、诋毁、丑化英雄人物,虚无他们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历史功绩,质疑他们流血牺牲、无私奉献行为的真实性,比如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观点和行为,只抓住某些局部事实,便以偏概全,无限放大其缺点来否定其功绩;也有一些影视作品中“戏说”“恶搞”英雄人物,随意篡改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的地位和评价等。它以“研究学术”为名,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史观为方法论,把学术创新视为“抛弃唯物史观”,否定、颠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试图用新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来构建中国近现代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要害在于“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谢强:《历史、现实、未来:贯穿“不忘初心”的三重维度》,《贵州日报》2019年10月25日。“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歪曲、否定,严重扰乱人民群众的历史认知,极易误导人民群众形成错误的历史观;通过诋毁、丑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为否定共产党的合法性、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制造舆论,导致人民群众信仰迷失,消解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用西方反动思潮攻击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产生了严重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8)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历史与革命文化的肆意歪曲和无端否定,我们要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革命精神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体现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重视历史的研究,大力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深入阐述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实践基础及时代价值,可以有力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9—120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党的红色基因就是不能抛弃的传统、不能丢掉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带领浙西南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源泉。
从宏观层面来说,浙西南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关系。从理论渊源上来讲,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浙西南民众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两者都体现了我国的主流意识,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价值追求上来讲,浙西南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是相一致的,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奋斗精神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坚持敢为人先的求是精神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追求;坚持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品德。从功能导向层面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教育引导和精神鼓舞的作用,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融入,能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具有实效性。包括浙西南在内的革命精神的本质与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新的道路和理论导向,其形式和特征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践导向,反过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是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总之,浙西南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指导思想上同宗同根、在本质内涵上同质同源、在价值思想上相乘相融、在目的功能上耦合契同、在实践追求上路径同归。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载体。在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谈到浙江丽水,高度肯定丽水工作:“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11)丁小伟等:《高举“生态旗” 唱响“绿色歌”——“丽水之赞”·坚守篇》,《丽水日报》2018年7月27日。这就是“丽水之赞”。102个字,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丽水的特别牵挂、特殊关爱和亲切期望,是对丽水15年一以贯之深入实践“八八战略”,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所取得成就的高度肯定,是对历届市委和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莫大鼓舞和极大鞭策。
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主干内容的哺育和感召下,培固理想信念,激发实干担当意识。这是党一贯的和常规的教育方法,具有全国性意义。同时,立足自身实际,开挖彰显、发扬光大源于本地因而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革命精神,将会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地启发、引领本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凝神聚力建设地方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2)渠长根:《学习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第2期。浙西南革命精神源于丽水,凝结融汇在丽水的血脉和文化中,它应该得到重视、开发和利用,它能够以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性革命精神激发干部群众的时代热情和担当活力。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丽水之干”的精神原点,“丽水之干”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弘扬和践行。(13)留才燕:《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逻辑起点探析》,《党史博采》(下)2020年第5期。两者之间具有历史脉络的承继性、发展逻辑的关联性、基本内涵的趋同性。
首先,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就是冲破束缚,轻装上阵地干”提供精神密码。挺进师挺进浙江的过程是最鲜活的印证。1935年2月,挺进师临危受命挺进浙江,当时的形势极其严峻恶劣。一方面,长征中红军主力处于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击之中,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广大白区的工作均陷入困境,国民党军继续以堡垒战分割东南各省苏区,对红军进行分进合击,闽浙赣苏区和红军游击队都处于国民党军重重包围进剿之中,情况异常危险严峻。另一方面,浙江是蒋介石及众多国民党核心人物的家乡、江浙财阀的老巢、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后院,反动势力盘根错节。当时,浙江的中共组织已被破坏殆尽,党在浙江发动和领导的60余次武装斗争均被镇压,红十三军的武装斗争也已失败。面对无比凶残强大的敌人,挺进师自身只有500多人,兵力和弹药严重不足,而且毫无接应、毫无依托,挺进师要进入浙江,无异于垂饵虎口。但是,挺进师坚决执行党的命令,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抛弃了一切不必要的辎重,不辞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进行了数百次大小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疯狂“围剿”,两次牵制敌人各三四十个团、7万和10万的兵力,历时各达8个多月之久,终于冲破了敌人无数道封锁线,胜利挺进浙西南,并克服了崇山峻岭的险恶环境和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叛徒出卖的种种险情,以及与党中央失去联系陷于孤军作战的巨大困境,把革命尖刀深深扎进了国民党统治腹心,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的力量,策应了红军北上长征。这一战斗过程,就是挺进师冲破束缚、轻装上阵、夺取胜利的过程,与“丽水之干”“冲破束缚,轻装上阵地干”的要求是一致的。
其次,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就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干”提供历史模板。坚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地开展革命斗争,是革命先辈们战胜一切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力量源泉。挺进师刚进入浙西南,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加上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欺骗,群众听说红军来了,有的躲藏起来,有的被国民党反动派胁迫离开村庄,致使挺进师在一些地方连一个向导也难以找到,更不要说站稳脚跟。挺进师当机立断,把争取群众和发动群众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教育每个战士都掌握两套看家本领,即一要善于打游击,二要善于做群众工作(14)潜春红:《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历史底蕴》,《学习时报》2019年8月5日。,从而做到“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发动战士们学习当地方言,了解风俗习惯,体察群众疾苦,采取群众接受的方式跟群众交心,帮群众办事,争取群众信任,无论行军、打仗、宿营,抓住一切机会做群众工作,跟群众打成一片。(15)洪关旺、刘关洲:《“三迎红军”:浙西南革命中的军民团结》,《学习时报》2019年7月15日。
再次,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就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地干”提供行为规范。老一辈革命家始终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定必胜的革命信心,不怕流血牺牲,去夺取革命胜利。为了革命事业,刘英、黄富武以及无数革命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但他们从未动摇过心中的信仰和追求。他们所展现出的坚定信仰、走在前列,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他们所进行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浴血战斗,本身都是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同时,挺进师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战斗原则,把“以最小牺牲换取最大胜利”作为最高原则,形成了“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支配敌人,掌握主动”“积极进攻,绝少防御”“飘忽不定,出没无常”“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16)张永忠:《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丽水日报》2019年6月16日。等经典的浙西南游击战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游击战术思想,把战争指挥上升到了思想和艺术高度,实现了每一个环节都创新出奇、精益求精、追求极致。1936年6月“智取王村口”就是非常经典的战例。
最后,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就是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地干”提供思想动力。从1927年1月遂昌大柘泉湖寺建立浙西南建立第一个党组织,到1949年5月迎来胜利,23年坚苦卓绝,期间历经艰难险阻,遭受无数挫折,甚至多次陷入绝境。但是浙西南的共产党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地坚持斗争,最终久久为功,赢得了革命胜利。23年里,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抗日先遣队北上行动失败、挺进浙江途中陷入孤军奋战、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遭血洗等种种困难,都没有磨灭过浙西南共产党人、革命战士的信念和决心。朱金宝等共产党人几番被捕入狱,徐鉴泉三次入党始终不改初心,更有刘英、黄富武、陈凤山、陈丹山、卢子敬等无数革命志士付出了宝贵生命。凭着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努力,创造了浙西南革命的奇迹。
浙西南革命历史是丽水特有的宝贵历史资源,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丽水特有的思想文化财富。过去,它激励我们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引导我们大胆改革开放,是丽水发展的特别有意义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今天,它依旧发挥着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深厚底蕴和持久动力的特殊作用。
浙西南革命精神已经成为激励丽水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战胜一切困难、在前进道路上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力量源泉。丽水是浙江全省唯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老革命根据地的地级市,历经时光流逝、岁月沉淀。(17)胡海峰:《在“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让“浙西南革命精神”永放时代光芒 为“丽水之干”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丽水日报》2019年2月27日。90多年前那段苦难的辉煌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永远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一部浙西南革命史就是一部不畏艰险、荡气回肠的壮怀史,一部浴血奋战、风雷激荡的抗争史,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胜利史。面对正义和邪恶的较量,我们党始终坚持根植于人民,坚持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广泛支持。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为“丽水之干”服务的“注魂工程”“赋能工程”和“立根工程”。(18)赵泰州:《让“浙西南革命精神”永放时代光芒 为“丽水之干”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处州晚报》2019年2月27日。浙西南革命精神中关于信仰的磅礴伟力、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的特别重要性、加强自身精神修养的终身持续性,都是今天党性锻炼的核心内容;浙西南革命精神不畏艰难、毅然挺进的前进动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韧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胆魄,也都是今天坚定不移创新实践“丽水之干”,不断开辟新时代“两山”发展新境界的重要精神财富;浙西南革命精神关于以群众为根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智慧,矢志不渝坚持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立场,依旧是今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宝贵经验。
丰厚的文化遗存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类型,其功能和作用与众不同,不可小觑。
首先,建立并强化丽水红色文化的自信。丰富厚重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丽水的历史优势、文化特藏、政治魅力。根据2013年版《浙江省革命遗址通览(丽水市)》一书统计,丽水市有革命遗址429处,其他遗址36处,共计465处。如刘英故居、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中共浙江省委联络站旧址(黄景之律师事务所)、中共处属特委遗址、三岩寺红军洞旧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随军银行旧址、住溪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挺进师政委会会议旧址、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旧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领导机关旧址群等。尤其是丽水曾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驻地,丽水所处的括苍山区是浙江省唯一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挺进师活动起源地、重点区,体量大、元素全、景点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丽水各地在许多重大党史发生地或重要党史人物的活动纪念地,新建相关纪念设施,如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红军挺进师斗争史梅湾纪念馆、中共青田县委旧址(内冯村)纪念馆、粟裕陵园等。这些纪念场馆生动再现了在丽水的革命历史和共产党人充满传奇的生平事迹,成为丽水这块红色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次,抓住国家保护开发红色文化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大力度扶持、发展红色文化。对于革命老区的丽水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利用浙西南红色文化,不仅可以丰富现有中国革命精神谱系,还能够传承丽水优秀传统文化和特殊人文风情。(19)聂庆艳:《浙西南革命精神:思想内涵、历史坐标与当代传承》,《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因此,丽水完全可以借助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契机,深度挖掘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厚重内涵和闪光点,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研究,挖掘内涵,提炼浙西南革命精神。目前,丽水全市正在大力弘扬浙西南红色文化、打响红色品牌、发展红色产业,提升浙西南红色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坚持市场需求、互补共享、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原则,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精准定位,以市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旅游资源为核心,整合丽水历史文化资源、生产生活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主动依托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或农家乐特色示范村,形成以研学体验与教育培训为核心功能,以产业融合、市场互补为核心动力,以旅游新型业态为核心载体,兼顾红色朝圣、廉政教育、生态游憩、运动休闲、避暑养生、乡村度假、亲子生活等功能,全力打造一个大红色旅游景区(丽水——“浙江井冈山”(20)阮春生等:《浙江“井冈山”频现“红绿”融合新经济》,《丽水日报》2019年8月5日。)和四个基地(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党员组织生活体验基地、青少年红色研学基地、涉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首先,尊重并发挥主要领导的主心骨、顶梁柱作用。主要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极其重要,是干事创业的风向标、导航仪。在浙西南的革命战争中,主要军事指挥员的配备,就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先遣队之所以在皖南、浙赣边境遭受重创,除了敌人强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队军团长缺乏军事指挥才能,排斥原第七军团长寻淮洲和官兵的作用,多次否定参谋长粟裕的正确主张。挺进师之所以坚持三年游击战争,这与粟裕、刘英的杰出领导才能是分不开的。1935年初,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后,党中央指示,以粟裕为师长、刘英为政委,以先遣队的突围部队为基础,组成挺进师,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邻近的根据地,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的行动。在全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粟裕和刘英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积极吸引牵制敌人以策应主力红军长征、自觉坚持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重新燃起浙江革命烈火,粉碎了国民党军数十个团的多次“围剿”,有效地支援了邻近游击区的斗争,从战略上策应了中央主力红军长征。
其次,提升领导班子的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是决定方向性的问题,旨在谋求长远生存与整体利益。浙西南革命斗争之所以能够成功,制胜法宝之一就在于它的军事战略。在任何艰难复杂的情况下都牢牢记住革命的大局和党的根本利益,把局部融入大局,在大局下行动。1936年6月,国民党为了与两广军阀交战,把原在浙江对付红军挺进师的嫡系部队第十八军调往湖南。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根据这一有利形势,决定重建浙西南特委和挺进师第二纵队,恢复浙西南的工作。中旬,挺进师师长粟裕带领特委和第二纵队重返浙西南。乡亲们重逢亲人,热泪盈眶把红军战士迎到自己家里。红军一面布置召开群众大会,一面书写“消灭白军,恢复根据地”的大幅标语,并大势宣传,造成红军马上要打回王村口的紧张气氛,使遂昌王村口的国民党区属、乡土豪劣绅无不心惊肉跳,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同一天晚上,粟裕给战士们分析各种方案利弊后,指出:“现在的情况是,驻守王村口的敌人力量比较充实,休整良好,我们要设法使之疲劳。据观察,王村口明天将有一场暴风雨,我们可以采取孙子说的近而示之远战术,同时利用有利的天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接着作了具体部署,先反国民党守卫队的预测,乘守军疲惫熟睡时占领王村口附近独山村,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抄近路,在守军以为挺进师已去衢州之时,兵分三路夺取王村口镇。真可谓如后人书写对联所言“忆古时周都督借东风火烧赤壁,看今朝粟师长呼风唤雨巧治顽敌”(21)《走进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 回想粟裕“呼风唤雨”制顽敌的故事》,丽水文明网,http://zjls.wenming.cn/wmjj/201510/t20151030_2091593.html.,深刻揭示深谋远虑、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战略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