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王 磊
(1.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30;2.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其中,“融”字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又是“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的重要手段,做好“融”字的要求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高标准。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是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回应[2]。
关于如何“融”入的理解要基于青年思想教育的历史探寻基础上的理论探查。在党领导的青年思想教育的历史中,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关心青年思想、注重青年思想教育方法,做青年的良师益友,培养了大批的优秀青年。他对青年思想教育的观点在中国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中都有重要的影响。李大钊提出,青年是“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青年是“国家之魂”。在青年思想教育实践中,他以身为范,鼓励青年追求民主和自由、为“再造中华”而奋斗,还可以说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价值追求融入青年思想教育实践的成功典范。
青年思想教育过程既是青年思想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方面,符合一般思想教育的规律,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所结成的一定关系以及由此构成的矛盾运动,共同作用影响着青年思想教育的水平。因此,以历史经验借鉴和青年思想教育理论结合,“融入要素”“融入主要环节”“融入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维度选择。
从历史经验探寻,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中,李大钊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青年的无私关爱、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大批青年自觉接受了“自由”“平等”“爱国”等价值观念,并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贡献了力量。基于历史借鉴进行理论分析,青年思想教育过程既是青年思想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方面,符合一般思想教育的规律,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内容以及手段构成了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要素对其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从广义上讲,青年思想教育的教育者要素是可以实现育人功能的一切团体和个人,而且他们也是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主导要素,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态度直接关系到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作为教育者要素,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都有增强教育能力、实现教育功能的责任,从而充分发挥其作为系统要素的主导作用[3]2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信仰体系的重点是使教育者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意识,坚定对于其承担主体责任[4]。
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教育者要素可以分别从团体和个人两个方面考察:
1.学校和家庭是青年思想教育最为主要的团体教育者。作为学校都有一定的办学宗旨和核心精神,都有对育人理念的特殊理解和阐释,而作为家庭也有其独特的家风传承和作为家庭主体存在的精神支撑,这些融合了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以信仰体系的形式影响着整个学校和家庭这样的团体教育者。作为学校教育者要素要积极学习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政策,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及时更新育人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青年思想教育氛围,也能影响更多的个人教育者要素的价值观自信。作为家庭教育者要素要在良好家风建设和传承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的借鉴,履行培育塑造青年的主体责任。
2.思想教育工作者是青年思想教育的主要个人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校外辅导员、导师、政工干部等,或主要从事思想教育工作,或有思想教育工作职能,这些个人教育者作为个体存在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标准,并且他们的价值观将深深地影响青年的价值观认同和形成。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态度直接关系到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作为高校教师,有增强教育能力、实现教育功能,并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责任。教师在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科学认知水平、加强个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内化”为价值观自信[5]。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将其内化的思想外化为实践,从而影响受教育者要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学习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教育者要素是其提升科学认知水平、加强个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价值观自信的过程。个人教育者要素在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从而影响受教育者要素的学习效果[6]。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青年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是以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年所受教育的程度为标尺的,因此,受教育者是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系统的重要因素。青年思想教育是在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中实施完成的,它基于具体的教育实践向青年传递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同时促使青年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并掌握这些观念和规范,从而使青年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青年通过思想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并转化为“自我教育”的动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到内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受教育者要素是依托其受教性特质从而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也是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3]237-23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受教育者要素,使青年能自觉培养和践行,从受教者要素实现教育功能的条件出发的考察: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融入青年的先进意识,加强其学习功能条件的发挥。青年是新生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也应该是最先能认识、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和先进思想的社会群体,他们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经验的凝练和升华,是对当代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的总结和概括,承载着人民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先进的社会评判的价值标准。青年人思想活跃,但社会阅历不足,易受非主流文化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要融入他们自愿的学习状态才能发挥出好的学习效果,以青年人的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先进意识承载引领自觉[7]。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自我教育的价值引领,不断丰富其功能条件的实现。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直接关系到青年思想教育效果,青年人有很强的自我教育意识,但这种自我教育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正确自我教育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这种“自我完善”的需要,使青年不仅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而且是按照其价值层面的要求,不断启发和培养青年正确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完善青年能相对独立和自觉地完成正确的自我教育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思想教育受教育者要素的深度融合[8]。
教育内容是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性质的体现者和实现教育目标的物质承担者,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中介。它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媒介和桥梁作用,一般以思想道德规范和教育手段的形式表现出来。融入青年思想教育内容要素不仅仅是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内容,而是以它引领整个青年思想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分解、内化,与教育内容要素契合[9]。内容引入旨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预设内容的融入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是教育性质的体现者,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物质承担者。拟定教育内容是制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重要方面。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媒介和桥梁作用,一般以思想道德规范和教育手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制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内容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引入,不仅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全面引入”,而且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分解”“内化”,实现内容的契合引入。
如何实现教育内容要素的契合,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从青年思想教育最为主要的内容进行考察:
1.在道德教育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要求融入公民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内容,融入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的过程,注重青年人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2.在法治教育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要求融入法治精神、法律权威、法律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内容,注重青年法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基础作用,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揭示每个社会青年应当共同遵守和践行的价值选择,要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和遵守纪律的好青年。
3.在政治教育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要求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内容,融入青年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改善”等方面的理解,融入对青年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坚定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还是价值教育的过程。李大钊曾经提出的“在每小时授课之余,当授以三五分钟的人格教育”“使人们相互之间,都能以赤裸裸的真面目相见”,在知识教育的效用增进的同时,知识之人格“此时也可以供我们的利用了”[10]。从理论上讲,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阶段形成其主要环节,可以说,青年思想教育过程既是由具体的教育环节构成的,又是通过遵循一定工作程序使具体环节有效衔接而实现其教育功能的。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是通过既定的方案展开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而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是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工作,在青年思想教育的方案制订、方案实施和方案评估的阶段依次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如果要融入青年思想教育,就需要找到融入点。在青年思想教育的方案制订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以此为融入点,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订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达到一定目标,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制订出各种行动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过程。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发挥引入机制,在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引入旨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预设目标的融入点。基于目标的“综合性”,在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既包含总体引入又包含适度引入。总体引入强调的是目标引入的广度,适度引入强调的是目标引入的深度。
确定教育目标、制订教育方案是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青年思想教育的目标设置,是其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主要环节的第一步骤,要注重设置目标选择的层次性和综合性考察:
1.从目标的层次性分析,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1]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纳入青年思想教育的总目标,以整体目标的形式规定和指引个体青年的教育目标的选择,起到目标引领的作用。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目标设置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既要注重认知层面的目标设置,实现短期的理论认同,又要注重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层面的目标设置,形成长期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设置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长期性与时效性的统一。
2.从目标的综合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青年思想教育目标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青年人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既要注重其在青年思想教育认知层面的目标设置,实现短期的理论认同,又要注重其在青年思想教育情感层面的目标设置,形成长期的行为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制订青年思想教育的具体方案。
方案的实施是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主要环节的第二步骤,其主要任务就是按照既定方案付诸教育实践,开展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实现教育目标。在方案的实施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意义主要体现在其以科学性促进青年的思想由认知向行为的转化,使青年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的调和力促进青年的知行转化,道德规范是一种自律调节手段,主要是通过青年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的作用,内化为价值认同,并外化为对规范的遵守行为[11]。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情感认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实施中要注重青年的情感体验,由于青年自我意识较强,往往具有叛逆、独立甚至特立独行的特点,感性认识在其思想教育过程中作用明显,因此要认真对待青年内心的消极体验以及对思想教育意义的负面影响,培养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的情感体验,调节、推动青年思想的知行转化[12]。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促进青年的习惯养成。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提出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行为规范,因此,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实施中,在鼓励青年爱国笃行、积极向上、弘扬社会正气行为的同时,也要制约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使其融入青年的法治教育内容,成为培养青年法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青年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14]。
青年思想教育评估是依据一定标准,对其过程及实际效果的总结评价活动,是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对教育过程输出信息的全面反馈,有利于掌握青年思想教育动向和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融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融入效果进行及时把握。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估机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的进度和效度,不断提升融入的水平。在评估过程中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原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评估。由于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方案制订、方案实施和方案评估的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效果评估的反馈作用既有利于对具体教育过程的把握,又有利于新的教育过程的实施。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思想教育评估的效应要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1.在阶段性评估中,重点考察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认知程度和价值认同水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运行情况,这既是对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教育效果的评估,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督促,能及时发现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标的情况并合理调控,保证既定的教育方案有效实施。青年思想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按照既定目标和计划进行的活动,实现的效果也是与设定的计划紧密联系的。在整个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出现偏离既定目标的情况。通过阶段性的评估,只有较早发现教育活动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或者内容的现象,才能做到及时纠正错误。当前,青年思想教育的评估制度是有的,但是在完成评估之后的反馈和优化效率不高,为保证及时纠偏,需建立完善的预警制度和反馈制度。当评估部门对青年思想教育活动进行阶段评估时,如果发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目标出现偏离的现象,就要立即对教育活动进行预警,并反馈给和教育活动相关的部门和个人。在经过研究、判断和分析之后,及时调整方案,并继续跟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2.在总结性评估中,重点考察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习惯养成情况以及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训。总结性评估旨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全过程。既包括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认知程度和价值认同水平的评估,又包括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能力和热情的评估;既包括教育活动按计划执行程度的评估,又包括教育活动中各部门协调程度的评估等。由于过程评估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总结性评估能更加清晰查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的薄弱环节,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度、程度和效度,促进针对性改进措施的实施。这既是对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教育效果的评估,也是对其教育活动的规律性总结,以便推进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活动的开展。
青年思想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规范等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正如李大钊在青年思想教育的实践中,应用他丰富的革命实践活动,指导青年认识到“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15]的重要性,鼓励青年知识分子投身到劳动人民中去,从而培养了大量的优秀青年,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彰显了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矛盾运动的过程。鉴于此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矛盾运动,核心是为解决教育目的与教育对象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在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提供动力。
基于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思想教育规律,教育者提出的对青年思想规范的要求是对青年当前思想品德基础的超越,既要明显高于青年的思想素质水平,又要符合青年思想状态的实际状态,这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无法实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的张力作用也表现在其对青年思想教育引导的适度超越,以其先进性规定彰显超越的要求,以其适应性规定体现教育实践中的变化需要,从而为青年思想教育过程提供动力。
1.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中,针对青年思想活跃、富于创造精神的特点,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实现教育引导的超越。先进性是其内在品格,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始终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也是其具有教育引导超越性的动力源。
2.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总是处于“他现在怎么样”“社会希望他怎么样”的矛盾运动中,通过教育引导,使青年的思想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持久性的教育活动,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要提出适当的教育要求,从解决青年思想矛盾的实效性出发,不能为了追求教育效果而过度提高教育目标,这样往往会“揠苗助长”,不但不会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有可能挫伤青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甚至在思想上出现新的矛盾,不利于对其思想教育的开展。要注重教育的层次需要和方式方法,发挥其张力作用[16]。
实践养成是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是随着青年社会化过程而实现的,也会不断促进青年社会化进程的有序发展。青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青年面临从“自然之我”到“社会之我”的转化,思想激烈碰撞,因此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自觉克服其思想品德形成因素——知、情、意、行之间的矛盾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引力作用表现在通过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使青年能凝聚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表现出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从而为解决社会化进程中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内部矛盾提供动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需要针对青年思想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社会意向理想化的特点,发挥其在青年思想教育中的引力作用。一方面,青年随着年龄的变化,自我意识能力迅速发展,亟须树立独立的人格和自我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青年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有限,存在社会意向的理想化倾向,而不能正确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如果不能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容易使青年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和消极心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就是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加强对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针对性,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运动,引导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之间矛盾的解决。
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矛盾运动中,主要体现在内部的教育者施加的影响和外部的社会环境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如果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方向一致,则对教育目标有加强作用,但是如果方向不一致,甚至对立,则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成为解决矛盾的规律性总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保障的作用就在于从宏观层面对影响因素进行协调,控制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避免其相互抵触的现象发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为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矛盾解决提供动力。各部门协同协调参与青年思想教育实施的各部门统一认识,共同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参与青年思想教育实施的部门既包括高校内的部门,又包括高校外的部门。高校内部门主要指职能部门,比如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等,高校外部门主要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比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大学生实验实习基地等,从广义来看,青年所在的家庭也对青年思想教育实施活动有重要影响。青年思想教育的实施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统一的指导和组织下,做好高校内部门协同和高校内外部门协同两个层面的协同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提供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合力要以法律法规保障为统帅。在法治层面,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17],以其为法律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引领中国的法治进程。青年思想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责任,而且是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共同责任。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学习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政策,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及时更新育人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青年思想教育氛围。对于家庭而言,青年也是家庭成员,家长有教育的责任。家庭要注重良好的家风传承,并将其作为家庭主体存在的精神支撑。在良好家风建设和传承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的借鉴,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社会而言,要凝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同时,法律通过对其基本原则给予确认,使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树社会正气,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协调。在教育层面,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来要求教育者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保证其对青年进行的教育影响与中央要求的青年思想教育的目标一致,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建立制度控制教育过程中内部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多层面的制度要求,为青年思想教育的过程提供制度保障,控制各影响因素同向发生作用,推动矛盾运动的发展[18]。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既是青年思想教育历史经验的继承,也是青年思想教育理论的应用。在中国青年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思想教育始终重视青年的价值观教育,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革命家、教育家以自身的高尚坚定的信仰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青年。其中,关于“自由”“民 主”“公 正”“法 治”“爱国”等观念的教 育 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借鉴。同时,从理论上考量,青年思想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由最为基础的要素构成,同时要素间相互运动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在系统内外环境的相互交换与作用下,共同实现系统的功能。也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系统的要素、主要环节和矛盾运动是同一过程,融入要素维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基础,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素的相互作用,实现坚定教育者的信仰和受教育者的自觉。融入主要环节维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抓手,通过青年思想教育目标的设置、知识的转化和评估的引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思想教育的整个环节。融入矛盾运动维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动力,基于青年思想教育的一般规律,通过保持教育引导的张力,实践养成的引力和制度保障的合力,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