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中的哈尔滨担当
——哈尔滨市党校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摘要

2021-01-12 17:56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哈尔滨马克思主义

田 虹

翻开中国共产党百年恢宏的历史画卷,哈尔滨这座城市和英雄的人民历经风雨洗礼,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不畏艰险、勇于担当、励精图治、勇往直前。她是全国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城市,是东北地区党的领导中心和抗日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是左翼文化运动群星闪耀的城市,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是最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一个个坚实的历史足迹、一次次无私的使命担当,哈尔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画卷中熠熠生辉。

燎原的星星火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历程中的重要渠道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令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最初来到中国,对中国共产主义者们产生了巨大影响。哈尔滨也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担当了重要媒介,大批旅俄华工给哈尔滨带来了大量的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报刊以及图书。

(科社教研部马丹)

哈尔滨是一片孕育红色基因、富有革命传统的热土。哈尔滨建城伊始,就与党和中华民族荣辱与共、休戚相关。从中东铁路的风云变幻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星火燎原,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一座城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发展壮大,领导哈尔滨人民艰辛探索、奋发图强,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找寻初心、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凝聚奋进的力量,将学习和工作结合、让历史和现实贯通,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道里区委党校姜梅梅)

哈尔滨最早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最早的前沿阵地。19世纪末,沙俄以哈尔滨为枢纽修建的中东铁路,原本是为了掠夺我国东北、控制远东地区,却在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形成了一条中国东北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哈尔滨成为这条“红色之路”的枢纽。由于地缘优势,她先于其他地区,最先接受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早期传播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一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向中东铁路中国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的宣传;二是旅俄华工华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思想;三是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四是以哈尔滨为枢纽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是苏维埃传播马克思主义、输出革命的通道。

(党史教研部张丽丽)

哈尔滨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较早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05年前后,中东铁路的产业工人就接触了布尔什维克,具有先进觉悟的俄罗斯人在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和哈尔滨机务段成立了布尔什维克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由于布尔什维克、归国华侨带来了《华工警示报》《社会警钟》《社会星》等革命报刊和大量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这些革命报刊和图书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重要媒介。国内先进知识分子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瞿秋白等赴苏俄学习,探索俄国的革命经验和参加共产国际会议,也大多是往返于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中国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枢纽。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通过多种渠道传到了哈尔滨,并对当地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平房区委党校王维平)

共产国际为帮助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经常派人通过中东铁路,经哈尔滨到中国宣传马列主义,帮助中国建党。中国一些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也纷纷从各地来到哈尔滨,经过中东铁路,前往苏俄学习,既拓宽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渠道,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

(党史教研部葛琳)

红色的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与共产国际和苏共联通的重要枢纽

哈尔滨是“红色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通过“红色之路”加快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联系,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出于安全原因的考虑,中共六大决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部分参会代表辗转从上海乘船先去大连再乘火车到哈尔滨,从满洲里、绥芬河交通站出境,再乘坐火车到莫斯科。

(党史教研部葛琳)

以哈尔滨为枢纽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是苏维埃传播马克思主义、输出革命的通道。我党早期领导人都到过哈尔滨,他们在这里受到了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们热情的接待。哈尔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党的早期领导人往来中苏的革命活动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党史教研部张丽丽)

许多国内的革命知识分子都去了苏俄共产组织进行学习,研究和探索了俄国革命的经验,并参加国际共产主义会议。他们往返于俄国和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连接中国共产党以及苏俄共产组织的枢纽。中国和俄国的革命者在经过哈尔滨时,都会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和俄共的先进经验,形成一条“红色道路”。这条“红色道路”在推动党组织建立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中央领导机关十分重视东北地区工人运动的开展和在东北建党的工作。1923年,罗章龙派陈为人和李震瀛来哈尔滨建立党组织,同时创立“哈尔滨通讯社”面向人民群众进行思想宣传,为党团组织成立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基础;1923年10月建立了中共哈尔滨党组,这是东北地区建立的最早的党组织。

(科社教研部马丹)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优势使哈尔滨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的桥头堡和中转站,形成了一条连接中国南湖革命航船和俄国十月革命圣地的红色丝绸之路。1928年,因国内白色恐怖笼罩,形势紧张,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安排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如何在短时间内让100多位代表安全及时到达万里以外的莫斯科是个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参会代表的安全,中共中央委托中共哈尔滨县委在外国四道街14号(今道里区红专街20号哈尔滨画院所在地)设立秘密接待站。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和哈尔滨县委书记李纪渊、阮节庵等优秀党员,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斗智斗勇,传递重要文件、情报和资金,躲过敌人盘查,掩护和护送革命同志安全出入中苏国境,用鲜血和生命架起了一条红色交通线。哈尔滨为中共六大的顺利召开作出巨大的贡献。这条布满艰险与荆棘的红色通道,见证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血与火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道里区委党校姜梅梅)

工人运动的摇篮——中国工运史上一支最早觉醒、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革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做了准备。1903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并通车,成为我国与欧洲、俄国连接的枢纽。1922年,党派遣干部考察哈尔滨工人阶级群体,发现哈尔滨的产业工人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组织起来就是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

(平房区委党校王维平)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许多在俄罗斯的中国工人返回哈尔滨,带回了《旅俄华工大同报》《社会警钟》《工人之路》等革命性的报纸,成为在哈尔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媒介。同时,产业工人群体也成为最早接触先进思想的劳苦大众群体,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哈尔滨工人阶级进行的反俄反帝反军阀反剥削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科社教研部马丹)

从19世纪末沙俄侵占哈尔滨开始,哈尔滨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通车,哈尔滨近代工业兴起,产业工人队伍形成,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成为反帝爱国斗争的主力军,哈尔滨的工人运动也随之兴起,并且发展迅速。1929年后,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少奇亲自来到哈尔滨领导中东铁路工人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是中国工运史上的一次壮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党史教研部葛琳)

哈尔滨产业工人的形成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始的。他们具有其他城市工人阶级的共同特点,如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压迫;工作时间长、工资低,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同时,哈尔滨的产业工人特别是中东铁路工人与其他城市工人阶级不同的是,他们与布尔什维克工作生活在一起,最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较早地觉醒了。在参加布尔什维克组织领导的反抗沙俄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哈尔滨产业工人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十月革命后,他们思想觉悟跃上新台阶,与俄国的工人阶级并肩作战,先后举行了四次中东铁路全线大罢工,阻断了白匪和西方国家干涉十月革命的通道。哈尔滨的工人还为新生苏维埃政权捐款买粮,有力地支援了苏维埃新生政权,得到了列宁的亲笔感谢信。这一切,为哈尔滨早期党组织的成立,乃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党史教研部张丽丽)

党领导东北抗战的指挥中心——承担政治军事文化多重功能的无产阶级政党武装起来的前沿阵地

哈尔滨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怕牺牲的精神,始终站在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最前线,运用各种形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贡献。“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机关迁至哈尔滨,哈尔滨就成为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中心和总指挥部。为了扩大抗日武装,1933年党开始在哈尔滨市训练大批干部派到义勇军中去工作,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支援义勇军和领导城乡人民开展反日斗争的同时,派出大批党员到东北各地创建由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这些抗日武装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从反日游击队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再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共11个军,其中就有很多活动在哈尔滨地区,抗联的领导人有许多都是在哈尔滨训练过或工作过的。哈尔滨党组织积极组织干部、优秀工人、先进青年,由哈尔滨奔赴农村建立人民武装,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最终迎来了胜利。1937年,整个哈尔滨地区处于敌人的白色恐怖之中,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和几次大规模的破坏行动,哈尔滨的各级党组织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处境异常艰难,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但是,英雄的哈尔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暗淡的时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始终英勇不屈,坚持顽强的斗争,并且在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中,还建立了一条鲜为人知的秘密战线——共产国际反帝情报组。为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为了保卫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为了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英雄的哈尔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斗在敌人心脏,不怕流血牺牲,为人类解放,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冯仲云回忆说:“中国共产党、哈尔滨英雄人民,对东北人民抗日游击运动是起过伟大作用和做出过重大贡献的。”

(党史教研部葛琳)

哈尔滨这座英雄的城市和人民为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奋起自卫,在长达14年之久、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艰苦的、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从白山黑水传唱到神州大地的《露营之歌》,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同日寇艰苦卓绝奋战的历史缩影。这首著名的东北抗联歌曲,歌词优美凝练,生动记录和讴歌了东北抗联将士的光辉形象,字里行间都透着抗联战士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激发了全民族抗战的热情和爱国情绪。

(图书和文化馆林雅琳)

1923年10月,东北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成立,成为播撒在东北大地上的第一颗革命火种。从此之后,哈尔滨及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到了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新阶段,哈尔滨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和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在听取东北抗联领导人周保中汇报后说:“我党历史上有三件最难的事,一是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二是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就是东北抗联的十四年艰苦斗争。”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东北抗联将士,无论是总司令、军长还是普通士兵,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被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要想吃一粒粮食,就要用生命去换”“那时,牺牲容易,坚持下来难”。日军动用大量兵力进入深山密林进行大规模的“篦梳式”“踩踏式”搜剿。日军兵力是抗联的十数倍乃至上百倍,一旦发现抗日联军,就会“像壁虱一样盯住不放”。但就是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抗日联军没有屈服,从不退缩,浴血奋战,周旋苦斗,最终成为敌人杀不绝、困难压不垮的钢铁之师。

(道里区委党校姜梅梅)

哈尔滨是东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由奉天迁到哈尔滨,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积极领导东北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从此,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和党的工作的指挥中心,涌现出了一大批如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优秀共产党员和民族英雄。由于与苏联毗邻,哈尔滨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有力牵制和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入侵图谋,避免苏联东西两线作战,支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联对日宣战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哈尔滨人民担负起为苏联做向导、当联络的任务,从军事到物资积极支持苏军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争,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史教研部张丽丽)

负重前行的共和国长子——始终肩负着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光荣使命的英雄城市

哈尔滨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在城市的接管、改造、建设过程中,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在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都创造并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哈尔滨人民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人民解放军入关作战、组织干部南下开辟新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中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提高人民军队的作战能力,哈尔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大力组织军工生产。1947年夏,哈尔滨承担了生产六〇炮、炮弹和其他武器的任务。哈尔滨的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地工作,生产劲头十分高涨,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和感人事迹。在军工生产的同时,市委还组织力量加强了军需生产任务的完成。在军需生产中,曾处于受压迫、被奴役地位的广大妇女积极响应市委发出的“各守岗位,各尽所能,参加生产,支援前线”的号召,纷纷走出家门,以极高的热情和忘我的奉献精神投入到军需生产中。为了保卫胜利果实,需要向前线队伍补充兵源,哈尔滨市委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指示,设立了扩军委员会。全市的广大青年,在“保田保家,翻身灭蒋”的口号动员下,纷纷报名参军参战,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送”参军去前方的动人场面。哈尔滨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不仅在管理、建设城市工作上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经验,而且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党、政、军干部。从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哈尔滨市委先后抽调多批干部南下,有力地配合、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为全面消灭国民党残余、巩固革命阵地、创立新的地方政权、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党史教研部葛琳)

哈尔滨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成功出访苏联后,由莫斯科归国途中到哈尔滨视察。在视察期间,毛泽东主席为哈尔滨勾勒出工业发展的框架,他强调要“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改造成为工业生产的百万人口的城市”。同时,他为哈尔滨市委题写了“发展生产”的题词。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较好的工业基础,哈尔滨成为新中国集中建设的工业基地。整个20世纪50年代,国家加大了对哈尔滨工业建设的投入,使之迅速由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东北局调整工业布局,将位于辽宁省沈阳、瓦房店、抚顺等地的一些工厂部分或全部北迁到黑龙江地区,实施“南厂北迁”战略。先后有16个大中型企业迁到哈尔滨,使哈尔滨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一五”时期哈尔滨工业基地的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哈尔滨成为新中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全国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有28项投入到哈尔滨。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13项投入到哈尔滨,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一位。“三大动力”“十大军工”名扬全国。当时的哈尔滨担负强国使命,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让我国的铝镁加工事业从无到有;哈尔滨东安机械厂跻身我国首批兴建的六大航空企业之一;哈尔滨电机厂填补了我国大型水电发电机组制造领域的空白……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哈尔滨已经成为拥有先进技术和雄厚工业实力的工业基地,能够为全国的工业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持。一方面为全国工业建设输出大量产品;另一方面,为全国工业建设输送大量人才。哈尔滨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产品、技术、人才、经验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了工业基地的作用。

(党史教研部张丽丽)

新中国成立之初,哈尔滨率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单一的商埠消费型城市发展为综合工业化城市,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为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建设立下不朽功勋。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征程中,红色光辉指引和鼓舞着哈尔滨人民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奋力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国家工业发展、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考察时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75年前,中国北方这座城市获得了新生,很快,她从战场变成了大后方。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从这里开始,中国农民“站起来”,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告别了饥饿和压迫。75年来,哈尔滨充分发挥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积极作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发展规模化、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农业,黑土地上产出的每粒粮食,都有一种力量,诠释着哈尔滨的发展。“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这一碗饭的五分之一就出自哈尔滨。哈尔滨市水稻产量始终稳定在400万吨上下,“中国大粮仓”和“中国饭碗”里装上了更多的“冰城粮”,哈尔滨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

(道里区委党校姜梅梅)

作为“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哈尔滨有轴承、亚麻、工具、量具刃具等号称“世界之最”“亚洲之最”的明星企业。如今,哈尔滨的科教实力、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为我国“两弹一星”“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海”等重大工程作出突出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团队针对航天轻量化钛合金、铝合金和铝镁合金等成功研发了高发射率辐射热防护陶瓷涂层等一系列特种陶瓷涂层,助力多个航天重点型号的研发定型。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为天舟二号、天问一号提供了部分关键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东轻造”再次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在推动国家级新区建设中,哈尔滨新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和最北部的国家级新区。哈尔滨新区“深哈产业园”出台了“黄金三十条”“温情二十一条”“助企十条”,注册企业153家,注册资金70多亿元。

75年前,哈尔滨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在党的领导下,哈尔滨人民勤劳勇敢、百折不挠、奋发有为,把这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城市逐步建设发展成一座开放之城、包容之城、时尚之城、活力之城和生态之城,在工业、绿色农业、文化旅游、民生等四个方面,持续为国家提供和输送改革发展所需的物资、能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储备。党在哈尔滨这座英雄城市播下的革命火种,必将凝聚成新时代振兴发展的蓬勃伟力,引领新时代的哈尔滨人民赓续战争年代植根于白山黑水间的光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哈尔滨担当,奋勇争先,努力奋斗!

(平房区委党校王维平)

猜你喜欢
哈尔滨马克思主义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静听花开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