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华 刁 敏
(1.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表明“循环”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实现经济循环流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和基础。
古往今来的经济理论都离不开解决经济循环流通问题。春秋时代,管仲的“准平”政策,主张“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准平”政策的实质就是主张通过政府调控,在市场供大于求时,让过剩的产品流通到政府手中以保护市场供给方,在市场供不应求时,让曾经过剩的产品从政府手中重新流通到市场中,避免供给紧张影响经济稳定。近现代,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萨伊等强调的“看不见的手”“自我均衡”,揭示了人类社会具有自我循环流通的需要和规律,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萨伊定律提出的背景是1803-1815年拿破仑统治法国时期,法国与欧洲多国发生战争,连年战乱使法国的环境极其恶劣,由于政府重心不在生产上,法国国内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恶性通货膨胀和萧条生产是那一时期法国的常态,货币急剧贬值,经济下滑严重,市场上的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在这个背景下,市场的“自我均衡”实质是对国内统治者人为干预产生经济循环不畅、民不聊生恶果的一种批判。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的时候,失业是可能的。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在某个特定阶段,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经济也不能自动达到均衡。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把经济运行中没有充分发挥效用的资金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实现供求关系平衡、畅通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增长。这个理论的本质与管仲的“准平”政策一样,都是通过调控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让货币在市场的供需各方重新流动循环起来。
经济学各种理论如果从循环流通角度来看,实则殊途同归,都是在市场供给和需求出现问题的时候,对经济循环中存在的堵点进行疏通。这启示我们,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各生产要素的循环畅通,但往往因市场本身或者宏观调控不当,会出现循环不够畅通的情况,需要通过适当的措施促进经济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要的便是应对国际上人为造成的全球经济的循环不畅,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国民经济循环在微观层面主要包括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和供应链的循环,中观层面包括产业、城乡、地区的循环,宏观层面包括生产、分配、消费、流通、再生产过程的循环。目前,经济循环的堵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技术“卡脖子”问题。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和重点。我国历来重视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整体而言,我国目前一些关键核心产品仍然高度依赖进口,如高端数控机床、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医疗器械、发动机、高端传感器等等,中国制造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依然存在亟需攻破的技术难关。[1]二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的口罩供应一时陷入困难,尽管通过快速调整,及时解决了问题,但这也提醒我国在某些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存在不足。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的经济生产活动受其影响,间接影响我国原有的产业链供应链,进而影响生产体系的内部循环。三是实体经济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当前,我国高端制造相对欠缺,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发生许多“需求外溢”现象,导致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循环不畅通。四是城市和农村双向流动机制尚未建立。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6亿农民的消费潜力并没有很好地释放出来。五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没有完全打通。改革开放初期,基于独立自主原则的考虑,我国主要以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国际国内循环并没有完全融合,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要实现循环流通,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循环流通就无从谈起。循环流通主要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持续发展则视野更宏大,着眼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换关系。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突出,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大,自然环境恶化越来越快,环境承载力越来越脆弱。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考虑。可以说,生态发展是循环流通的前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立场。
同时,我国必须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以培育优化产业链供应链解决稳定循环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以城乡一体化解决有效需求问题,以进一步对外开放解决内外市场循环问题,以生态绿色发展解决自然资源制约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就是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即以我为主,这也是坚持独立自主基本国策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一方面,以我为主是主动适应国际环境变化的需要。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收缩,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加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顺势而为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努力打通国际循环,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增强韧性。
另一方面,以我为主是发挥中国市场优势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我国经济快速成长,国内大循环的条件和基础日益完善。从需求潜力看,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多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张。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储蓄率仍然较高,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从供求双方看,我国具备实现内部大循环、促进内外双循环的诸多条件,必须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扩大内需,可以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能,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和增长。[2]
坚持经济独立自主是保障国家独立自主的战略需要。历史上,有很多例子证明保障经济独立自主的极端重要性。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所在的齐国几次成功通过商战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目标。而推行商鞅变法的秦国,则在贯彻“奖励耕战”过程中,实现粮食、布匹等基本经济物质的自主供给,为征服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实现以我为主的重要标志。在小国和大国的战争中,大国可以以少数尖端的产品实现对小国的遏制打压,但是在大国之间的竞争,尖端技术的差距还没大到一方完全无力反抗的程度。“所以,完整工业体系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意义非常显著。无论哪个国家想要威胁该国,他们都没有能力通过贸易禁运就打垮该国的经济体系。这使得一个国家在国际冲突中占据了有利地位。”[3]在对外贸易竞争中,更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加强国内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其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从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进口相关产品、半成品或原料,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选择。保持100%的工业体系也没有必要,反而会加重产品的成本。所以,一般国家不会也很难去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不受制于人,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为我国保持对外竞争力及强大国防军事实力奠定了坚实物质和技术基础。这也是我国立足国内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未来,美国为维持其全球霸权会继续遏制中国,包括串联其盟友对我国进行围堵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美国将很有可能组建一个去中国化的全球供应链,使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复杂更艰难的挑战。因此,必须增强底线思维,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继续完善和强化工业体系,努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说明,内外联动、内外互促的双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
从中国近代史看,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加大对外和对内开放力度,积极利用外资,同时引进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家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迅速从一个物资匮乏的国家变成‘世界工厂’,完成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由此带动了社会治理方式全方位的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进入新时代,要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实际上也是在推动和深化开放。
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需要从国际市场获取重要资源要素,需要通过国际市场购买原材料、劳动力、半成品和商务服务等,还需要向国际市场出口产品、服务或者其他我国所拥有的富余的生产要素。
进入工业时代,能源、稀土等战略性资源对外依存度也较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8.6亿吨标准煤,较2018年增长3.3%。2018年,我国能源进口量约为9.7亿吨标准煤,对外依存度再次提高,达到21%。其中,我国原油净进口量达到4.6亿吨,同比增长10%,对外依存度达到71%;我国天然气净进口量达到12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2%,对外依存度达43%。我国继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最大原油进口国后,2018年,我国又超过日本成为最大天然气进口国。[4]稀土也是现代工业技术的重要战略性物资。我国稀土占世界储量的36%,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稀土消费国。中国仅以36%的稀土储量却生产出占全球97%的稀土产品。早在10多年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充分认识到稀土资源的重要性,采取严厉措施,由限制稀土出口到最终完全停止出口,转而从中国等国家进口稀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战略认识的变化,我国也开始对稀土出口进行严格限制。2019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稀土进口国。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稀土资源的战略性会越来越凸显,其不可再生的特点要求我国在保存国内存量的基础上积极统筹国际稀土市场,确保稀土资源的战略安全。
另一方面,我国依然需要从国际市场获取技术要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明显进步,但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领域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5]中国仍处于中低端制造领域,需要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以更好配置资源,发挥我国比较优势,通过良性的合作竞争提升国内循环质量。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资源、市场、技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从我国的世界供给服务看,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廉价劳动力、高效的生产能力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为欧美乃至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是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从代工服装到制造汽车,从模仿到创新,中国制造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且将220多个商品品类做到了全球产量第一。当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迅速蔓延时,医疗急需的口罩、呼吸机等物资严重不足,美敦力公司不得不将呼吸机的知识产权完全公开让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生产。这是因为美国虽然拥有知识产权但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呼吸机的1400多个零件,有1100多个要在中国生产,包括用来抗疫的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物资,现在也主要是靠中国来生产。[6]
从为世界提供贸易市场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中国经济高度依赖,澳大利亚、智利、韩国、巴西和日本等国尤甚。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的贸易占澳大利亚进出口总额的24%;号称“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从1998年到2018年,对华出口额增长了1500%。德国三大汽车品牌大众、宝马和奔驰在华销售分别占其总销量的37.3%、24.2%和23.2%。
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充分证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针对美国企图让美国及世界与中国脱钩、极力打压中国的情形,中国越需要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维护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机制。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具有重要意义。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发展的畅通循环、以我为主、内外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