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洋 汪根木
(1.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6;2.武汉市第二十中学,湖北 武汉 430014)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对古老悠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扬弃、升华和创新。这短短的二十四个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断流过的古老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照亮世界文化星河中最为璀璨的那颗明珠。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曾经在很长时期内一直都引领着世界文化潮流。“秦人”“桃花石”“唐人”等称谓曾一度响彻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庸”“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民惟邦本”“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等优秀文化智慧,也都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1]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所留给我们后人的优秀文化遗产、道德观念等,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享誉世界的优秀文化价值。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的阴霾,致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积淀的自强、自信心被帝国主义列强的铁骑和随之而来的文化批判思潮所蹂躏殆尽。从枪炮不如人、技术不如人、制度不如人到文化不如人,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在国人的心目中,一度沦为了西方文明的附庸。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国人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入侵,没有展现出国人该有的骨气和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且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位居灵魂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然而,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绝不能向壁虚构,文化自信更不会无中生有。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都会在悠悠岁月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对这些凝聚着本民族先贤智慧结晶的特色文化予以高度的尊崇和认可,也就具备了文化自信的前提。
古老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滋养,更是我们后代子孙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傲人资本。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坚定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更是坚定每一个中国人对新时代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这其中既有与新时代民族精神相契合之处,又有与之不完全相符的内容。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中国人必须对传统文化加以辨别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念,往往体现出一代人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总体认知和对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高度浓缩,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脱离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由此可见,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十二个层面价值理念中的很多内容,都直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知。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谋求民富国强的文化内涵早已有之,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然而,儒家文化中所指之富强,总是以民富为其本,孟子所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换言之,只有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强盛。儒家文化中富强的含义,并不是仅指物质生活的富有。物质富足、金钱充裕、肉体享乐,并不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真正的富强,充其量也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富有、富足而已。儒家文化中富强的含义,主要不在物质,而在道德、在精神方面。一个人只有道德丰满、精神强大,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格富强。在儒家看来,一个饱食终日、锦罗绸缎、妻妾成群,却无精神追求的人,只不过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而已,就算是物质再充足,内心也无法强大。相反,如果一个人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但道德高尚并且有着强烈的精神追求,那么,这也是一个拥有富强之心的人。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今天,更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让富和强的真正含义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民族,不但要追求物质层面的国富,更要追求精神层面的民强,而后者更是民族生生不息、文化代代繁衍的关键所在。
和谐原本是一个音律方面的专有词汇,如“宫、商、角、徵、羽”五音和谐。这个词所形容的是一种音律间、乐器间相互配合所产生出的一种整体美感。在儒家思想文化中,和谐多以和文化的形式出现,比如,和合、和而不同。可以说,和而不同是儒家文化精髓的体现,更是统一战线理论实践的前提。和与异原本是两个背道而驰的理念,所谓异也就是不同,而儒家文化却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理念熔于一炉,充分体现出古人的文化智慧。在万事万物中,和永远都是短暂的,而不同才是久远。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长久的和谐、和睦、和合呢?只有长久的体谅包容,也就是将不同包容于和合之中,没有不同,也就没有和睦,没有多样性,也就没有大一统。换句话说,不同永远都是客观存在的,什么时候这个和合的圈子容纳不下不同的存在了,和合本身也就不再和合了。因此,和而不同既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延展性,也体现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生存法则、处事方式和治国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坚持的“一国两制”方略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充分体现出和而不同的文化智慧,若要谋大同就要有存大异的胆略。“一国两制”方略,本身就是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甚至是求大同而存大异政治包容性的充分显现,这其中体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胸襟。而要谋求天下之和合,就要有包容天下之不同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要以天下之共同体,纳天下之异及世界各国政治之分歧的中国方略。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成熟的政治理念,超脱的政治视野处处都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人本情怀及和而不同的智慧之光。
在皇权观念浓厚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封建等级制一直占据着思想的主流。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是分为三六九等的,对熟读四书五经的广大莘莘学子而言,科举应试是唯一体现出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也许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平等的现实占有量相对有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提倡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才会在传统思想文化中经久不衰。
传统儒家观念所提倡的并非一味的尊上,而是在权力相对不平等的皇权社会中提倡人格、道德权利的相对平等,并希望圣君能够平等对待天下苍生,兼爱天下百姓,进而以上率下建立一个父慈子孝、尊卑有序、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想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圣君能够爱民如子,子民、臣子等能够尊王如父,人人皆有追求道德至上的权力,并能够自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儒家思想观念中,非常重视礼法所发挥的作用,一切道德与非道德的判定标准皆以礼法为准。人人皆可依礼法行事,用礼法来明辨是非。也正因礼法禀赋于天,对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行为皆具有约束力,所以孔子才大力提倡礼制,并希冀能够依靠礼制来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理想社会。相对儒家文化而言,传统道家思想文化更倾向于“无分贵贱、毋论贫富”的平等理念,如“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老子则认为:“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5]在道家看来,人道与天道截然不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追求的是公平合理,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推崇的是弱肉强食。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呢?唯有信奉万法自然的道。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虽然有很多追求公正、平等、法治的理念,但由于受到种种现实条件制约,这种理想追求难免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这些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理念虽有联系,却也有区别。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只有在最富人民情怀政党的领导下,在最具中国特色制度的约束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主义是一种远远凌驾于父子之爱、家庭之爱、血缘之爱、男女之爱、种族之爱以及阶级情感之爱的精神归所。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传统的民族,前途一定是一片光明、充满希望。相反,一个不热爱自己国家的民族只能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联合体。这样的联合体如同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凝聚力可言,更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存则家存,家存则国立。因此,国是家的基础,只有国稳定存在,家才能永保平安。
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占据着文化的主流,且长盛不衰、历久弥新、催人奋进。爱国是加强民族自强、维系民族团结、抵抗外敌入侵进而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内核。在这一精神内核所蕴化出的文化自信引领下,无数中华儿女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国家理想之中,将成就个人价值与国家强盛融为一体,在实现中国梦的人生理想中成就了人生不朽、价值永存。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迷离惆怅,唐代诗人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无限伤感,宋代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热血情怀,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凌然大义以及梁启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八字慷慨陈词,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光辉体现。正是因为有这样英雄气质的内在支撑,我们才能在异族入侵、民族危亡、山河破碎时奋起反抗,在无数大风大浪中巍然不动、屹立不倒。“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日寇入侵,伟大的中国人民没有选择退缩、逃避、屈服,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之中。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激励着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的时候,与日军周旋了五天五夜,渴了就吃一口雪水,饿了就啃一口树皮;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血液,支撑着赵一曼烈士,面对日军老虎凳、辣椒水等几十种酷刑的严刑逼供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魂魄,引领着狼牙山五壮士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在成功掩护大部队撤退后,将日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正是深深印刻在民族血液中、骨子里的爱国主义基因时刻激励着我们宁可站着死,也绝不能跪着生。即使遭遇异族豪强凭借武力占领了我们的城池、屠杀了我们的骨肉同胞,也灭不了我们的精神,更亡不掉我们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远的眼界,结合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情结,创造性的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理想。这一崇高理想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将爱国主义这一传统民族精神内核再次点燃、升华,照亮了人心,驱散了黑暗。这一伟大目标必将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中国一直都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文化大国。在这样一个礼仪之邦,友善文化自然长期存在且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文化一直都以仁为其核心思想,而友善文化也长期蕴含于儒家仁善观念之内。最初,传统文化中的仁善观念是存在内外有别及等级差异的。这种仁善观,首先是对孝道文化的尊崇,即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其次是对血缘文化的尊崇,即要善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亲戚;再者是尊崇远近亲疏关系方面的差异,对近亲、乡邻的友善给予的更多一些。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凡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都应当不分远近亲疏,推己及人、爱人如己。这一观念,提倡每一个人都应当无差别、不计回报的去爱所有的世人,进而将仁爱的含义扩展至非血缘、亲戚、利益关系以外的朋友,使友善、仁爱的思想观念真正具有了普世的含义。而“仁者爱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强调要与人为善的思想观念,千百年来也备受儒家道德思想文化的推崇,更成为了今时今日各民族同胞相互友爱、互相理解宽容、互帮互助、善待朋友,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源泉。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夺去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很多无辜者的生命。面对疫情的肆虐,党和政府所出台的一系列抗疫举措,都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建立起了牢固的抗疫人民阵线。面对全世界疫情的不断加剧,我国人民始终与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手牵手、心连心,这正是中国人民友善精神的高度体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民抗疫史诗,充分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国人民超越家庭、血缘、民族甚至国界的无疆大爱。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中华民族持久深厚、博大精深、蓬勃向上,且不断推陈出新的内在文化力量。新时代,我们应当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文化精髓,用充分的中国自信和高昂的民族姿态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华文化、中国制度、中国理念、中国道路所独具的中国特色和世界价值,以更响亮的主旋律、更强劲的正能量、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