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分析

2021-01-12 07:31黄宏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黄宏武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到“三农”战略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在资金投入、产业布局、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向农业农村倾斜,逐渐矫正城乡之间的经济失衡状态,最终实现经济均衡发展。2018年广州市统计公告显示,广州市农村居民常住人口为20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比和消费比分别为2.3与2.05。由此可见,虽然这些年来广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政府投入到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转移支付也加大了力度,但城乡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依然比较大,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收入来源主要在于工资性收入差距。与此同时,随着广州市产业的转型升级,2018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3%,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因此,深入分析广州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就业现状,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数量与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主助力。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产业比重与就业结构存在较大的相关关系,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国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并且劳动力的转移有超越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征[1][2]。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大,因此,可以吸收较多劳动力,工业次之,农业最差[3]。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很多,教育是人力资本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越能促进非农就业[4],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主要是通过进出非农就业来实现,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整的U型和倒U型效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5]。由于多数农村劳动力从业具有兼业性质,因而具体区分其就业类型在现实中比较困难,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在于促使兼业劳动力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非农就业[6]。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已经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但目前的文献多集中于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基于我国地理、省域及经济结构的差异,这种大范围的研究难以细致地描述、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情况。此次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广州市为例,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区域差异以及与产业发展、人力资本的关系。本文数据来源于《2019年广州市统计年鉴》以及广州市统计局做的抽样调查数据。

一、研究对象概况

广州市目前行政区划分共包括八区两市,总人口9276914人,人口城市化为86.38%,劳动力资源总数4156474人,其中乡镇数34个,共1839391户,乡镇人口数6038660,农村从业人员3707365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06307人。广东省乡村劳动力资源39379219人。广州市耕地面积2017年初为80963.3公顷,占广东省耕地面积的3.1%,广州市农村劳动力占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的10.56%,相比广东省乡镇区域,广州市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据城乡住户调查结果,2016年广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449元,比2010年增长99.6%,年均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镇居民高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0年的2.60(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降到2016年的2.38。

图1所示为广州市不同收入户劳动力状况。由图1可见,收入越高的农村家庭,未就业的整半劳动力越少,平均每个从业人员负担的人口数也越少,因此,农村家庭就业问题实质就是中、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如何解决的问题,而中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能否实现(见附表1)。

图1 不同收入户劳动力状况

二、广州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广州市农村劳动力从业产业分布比重中,第一产业占比16.37%,第二产业占比52.83%,第三产业占比30.78%。相对于GDP而言,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多地集中于农业。这一现象与广州市的GDP产业构成比重并非一致。主要可能由几个原因造成:一是广东省作为吸收外来劳动力最多的省份,其中有很大比例的外来工进入广州市工作,且多数外来工进入的是第二和第三产业;二是广州市非农就业的比重很高,达到91%。因此,并不能说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偏离较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农村劳动力存在较大的转移空间。从变化趋势来看,2008年至2018年,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占比下降了8.67%,第二产业农村劳动力占比基本维持不变,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占比由22.48%上升到30.78%。通过以上分析,广州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从整体上不断优化发展,基本与广州市GDP的变化是相符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上升,可能的原因是:①期间广州市第三产业GDP占比上升13%;②第二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度,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下降;③农村劳动力受到整体素质的限制,在第三产业中从事的多为低收入的服务业。

从广州市三次产业内部就业结构看(见图2),第一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人员占比83%,渔业、畜牧业、农业服务业和林业从业人员分别占比7%、5%、4%和1%。从趋势看,与2009年相比,农业内部的就业比例变化很小。这种比例分布是由广州市所在的地理状况决定的,其位于珠三角平原带,利于从事农业生产,此外,广州市位于珠江出海口,境内水系众多,渔业较为发达,使得渔业占比较高。

图2 农村居民农业内部就业结构

第二、第三产业中,农村居民从事工业制造的比重最大,达到46.2%,其次是批发零售,达8.1%,再次是建筑业,达6.6%。与2009年相比,工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比重均下降1%,而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比重显著增加,上升了7.3%,可能是与近十年农村电商的发展带动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有关。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区域差异

广州市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就业分布见附表2。

(1)人均GDP较低的区域,农村劳动力更多地从事农业生产。从化区与增城区人均收入相对偏低,这两个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分别为43%和24%,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改进空间较大,黄浦区虽然比重也大,由于其农村劳动力总量小,不具备统计意义。

(2)制造业较发达区域推动更多农村劳动力从事工业制造。比较典型的是花都区和南沙区,这两个区域人均收入在广州市排名比较靠后,但承接了广州市很大部分的制造业生产,特别是花都区,2018年工业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50.6%,该行业同时也吸纳了59%的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

(3)服务业的从业受到该区域与广州市中心城区距离的影响。距离广州市中心城区越近的区域,能够吸引更高比例的农村劳动力从事服务业,反之,则有更低比例的农村劳动力从事服务业。广州市中心城区包括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等,这些城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较高,分别为77.8%、98%、85%和93%,因此,必然会吸引附近地区更多的劳动力从事服务行业。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员教育水平结构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上升。2018年底,广州市农村劳动力文盲与半文盲人数比例2.2%,比2008年底下降0.5个百分点;小学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从2008年底的30.5%下降到2018年底的20.9%;初中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从2008年底的48%上升到2018年底的57.6%;高中和中专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从2000年底的15%上升到2011年底的17.3%;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从2008年底的2.6%上升到2018年底的5.3%。总体而言,从2008年到2018年末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有一定的上升,主要体现为小学程度的劳动力下降较多,而初中程度的劳动力比率增加较快,但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比率变化不大,可见,作为一个整体的广州市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总体偏低。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同样有所改进。广州市统计公告显示,2016年,初中文化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为50.6%,比2006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比为15.4%,提高8.2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比为2.8%,提高2.4个百分点。教育水平结构的优化推动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偏离度分析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图3和图4所示分别为三次产业构成和从业人员构成。由图3和图4可知,2000年至2018年期间,广州市第一产业GDP比重从3.77%下降到0.98%,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从19.27%下降到6.76%;第二产业GDP比重从41.11%逐步下降到27.27%,第二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从39.96%下降到32.28%,显然,该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显著小于GDP比重,表明广州市第二产业的升级转型任重道远;第三产业GDP比重则逐年上升,从55.12%上升到71.75%,第三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从40.77%下降到60.96%。综上所述,广州市农村劳动力未来主要应该向服务业转移。

图3 三次产业构成

图4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及构成

(二)产业结构偏离度

产业结构偏离度,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程度,是指产业GDP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若某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于0,说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i为i产业结构偏离度;Mi为 i产业的产值占GDP的百分比;Li为i产业的就业百分比。

2008~2018年期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0,且绝对值基本保持平稳,略有上升,说明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仍存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第二产业多数年份产业结构偏离度接近于0,表明该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比较契合,但自2014年以来,结构偏离度越来越小,绝对值开始不断上升,该产业逐渐地出现了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局面;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0,说明该产业吸纳了从二、三产业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总体而言,广州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较为匹配,随着智慧农业和工业制造的发展,未来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过剩会增加,需要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表1 产业结构偏离度

四、结论及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对策

(一)结论

通过采用描述统计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方法,分析广州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现状,可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从整体来看,农民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从事第二产业低端工业制造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增加的比重与产值增加的幅度不相称。最近十年,第二产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未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向第三产业。(2)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关。(3)农村劳动力从业的区间差异大。人均GDP越高,越靠近广州市中心的城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机会越多。(4)虽然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改进,但总体而言,仍需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

(二)对策

(1)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挖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潜力。根据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做好“三农”工作。按照该精神,若要实现既定目标,发展智慧农业势在必行。一方面通过智慧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农业就业质量。针对广州市重点农村区域,如增城区、从化区等,通过5G+智慧农业模式,大力建设5G基础网络,以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需要,建设5G智慧农业产业园;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劳动服务市场,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信息更为畅通。

(2)加快完成第二产业的升级转型,积极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在萎缩,为避免未来出现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应尽早通过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完成升级转型。广州市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传统的制造业也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升级转型,政府可通过主动的财税政策加快这种转变。同时积极发展科技服务型企业、文化创意型企业,引导农村旅游市场的扩展,从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广州市不少农村地区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有比较浓厚的山水文化,这为广州市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3)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引导资本进入该地区投资。广州市相对经济比较落后的是从化区、增城区和花都区,同时,这三个地区农民人数也比较多。有针对性地对这三个地区加大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使部分农民的身份从农民转化为农业工人。比如花都地区的花卉景观产业,从化地区的蔬菜、生猪养殖、柑橘产业等,增城地区的荔枝、渔业等产业均可以考虑通过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优化农村居民的就业结构。

(4)按照广州市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智慧农业的发展势必会淘汰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农民,可通过加大对农民技能的培训投入,使剩余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地向其他产业转移就业。制造业发达地区注重加强现代制造业技能培训,经济落后地区往往自然生态保护得比较好,重点加强对烹饪、旅游管理、水果节、手工艺制作、电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附表1 广州市区域农村基层基本情况

附表2 广州市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就业分布(%)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