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工具,它既能让学习的主体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又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更加清晰,学习起来更加轻松。然而,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自主梳理知识点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革新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巧用思维导图,快速地将知识点整合链接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融会贯通知识点,进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语文阅读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研究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运用
引言
时代的发展、教学要求的提高、新课改的推行和思维导图的广泛运用,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步入高年级,对阅读能力和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思维导图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辅助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学习的工具,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框架,掌握阅读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领学生高效阅读。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也被称为心智图,是一种以简单直观的形式将发散性思维可视化的方法,将大脑思考的内容和过程具体化。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图表,可以有效地帮助大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清解题思路,最后有效地解决问题,使人们的思维更加敏锐。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解工具,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包括数字、颜色、图像和空间定位,按照大脑的既定规律,充分调动逻辑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语言、记忆、想象等方面的潜能,使人们的学习效率更高。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技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导图可以包含大量的语料,使学生能够有序地输出,帮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话题写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
(一)构建阅读体系,梳理文章逻辑
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将比较零散的内容建立联系,构建了整课的框架。这样当学生在记忆文章内容时,就可以按照整个框架回忆文章的顺序。在读书的时候,首先要具备不满足的精神,其次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最后要有志向、有记录、有恒心。如何才能做到不满足呢?要学会不耻下问、承认不足、敢于坚持……通过逻辑关系的梳理,学生在背诵文章时才不会出现疏漏。另外在出现遗忘时,也可以通过部分内容的联想回忆起其他部分的内容。除此之外,学生在背诵这篇文章时也会提高效率。当然,除了背诵文章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阅读中其他方面的知识。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关系,构建系统的、条理的阅读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最终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
(二)应用思维导图,理解文章难点
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故事讲解了什么,涉及哪些人物,并且能够复述出相应的精彩片段,并通过对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来体会文中情感及表达的哲理,让学生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达到深度阅读理解的效果。对此,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在阅读中将重点人物、事件写下来,并让学生写下从中思考到什么问题,故事人物是怎么解决的,假如是学生自己面对又该如何解决,进而让学生从思考中突破阅读难点。
(三)指导学习评价,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关注学生的个人阅读习惯和方法,分析学生的兴趣,从多方面知晓学生的优点和弱点。思维导图的评价权,可以從教师转让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根据成绩高低和男女性别划分学习小组,选取擅长制图的学生作为组长。关于导图评价细则,要符合教学实际,可以从中心主题是否突出、内容与主题是否密切相关、分析视角是否有亮点、对中心主题的阐述是否有深度、整体布局、色彩和图像是否美观等内容进行考查,让学生参与制定和评选,保证公平公正。各学习小组在评价细则的基础上,由教师主持,小组代表边展示边陈述,其他人评选打分,最后根据得分选出最佳的小组导图,优秀作品在班级供大家传阅和学习。教师也可以在教室文化墙上设置一个“思维导图学习栏”,传阅完后的作品粘贴在导图栏上,并且永远保存上榜纪录。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班级微信群,将优秀作品展示给家长看。
(四)应用思维导图,色彩鲜明巧激趣
小学生更倾向于具象的、直观的思维方式。对7~12岁的儿童而言,色彩和图像比文字生动得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将文字变为有具象的、有色彩的、便于记忆的画面,将复杂的、抽象的文本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童年的水墨画》是三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诗歌,其语言含蓄、浪漫,学生理解起来略有难度。比如,“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嬉戏”这一句中把一群小孩比作鸭群;还有“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句中,“斗笠”“孩子”“蘑菇”多个意象重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果然,通过思维导图,学生理解的差异展现了出来,有的学生把入水的孩子理解为水中嬉戏的鸭子,分不清是斗笠、孩子还是蘑菇。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来开展教学,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进行着重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之,思维导图的应用创造出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对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巧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并形成相应的知识框架。同时,清晰的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创新思考,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杨.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应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08):23.
[2]赵娜敏.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0(20):123-124.
[3]郑菊英.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