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越 南青广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数学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成了基础教学的“着陆点”。数学生活化作为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抓手,被一线教师广泛关注。然而,数学教学中,对于“生活化”的滥用,以及对于数学生活化教学深入研究的缺失,导致“伪生活化”现象的出现。本文着力探究数学教学中避免“伪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伪生活化”
我国的数学教学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沿用着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一味追求解题而又刻板乏味的教学方式直接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现如今,大家愈发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培养,生活化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这也是教学“生活化”的意义所在。然而,物极必反,在“生活化”的旗帜下,有的教师应付式地将这一教学手段安插在教学中,全然不顾实施的可行性,如对于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他们依然强行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无法使数学融入生活,还加大了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难度。
一、教学“伪生活化”的具体表现
数学源于生活,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这门基础学科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对于学生应用数学的实际能力的要求和标准也在日益提高。然而,有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过多强调学生计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缺少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关注。随着大家对数学应用能力的不断关注,数学教学生活化被大力推崇,相对应的,数学教学“伪生活化”作为“生活化”的衍生产物应运而生,这和有的教师对于“生活化”的理解不够深刻有关,由于有的教师对这方面思考的缺失,无法将这一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导致实际教学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生活化教学目标产生偏离。
(一)不真实的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目的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与数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能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选取真实的生活案例,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会选择一些不切实际的案例,编造一些数据,创设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境,这样做就算可以强行达成教学目的,但是与学生实际生活严重脱轨,这样强行的生活化对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能力只会起反作用。
(二)过于浮夸的生活情境
近几年,相关教育部门大力推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并强调在实际应用时,一定要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形有机结合。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过于浮夸,为了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教师们往往会把教室设置成一个跳蚤市场或小型运动场,在这个市场中,学生东奔西走,教师为了指导学生也是忙前忙后。学生虽然体验到了生活化的数学,但是常常到了整节课的分析和总结阶段,学生的心往往还停留在刚刚的活动中,他们的精力也无法支撑他们全神贯注,导致每节课的分析和总结部分总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如果无法有效地对一堂课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总结,那么就很难掌握目标知识。很明显,过分浮夸的生活化教学喧宾夺主了,课堂教学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三)不恰当的生活情境
许多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时,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而是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学生的想法,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挑选生活信息。例如,在教学“概率”这个知识点时,教师经常会想到用彩票等情境引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难接触到彩票等社会活动,这样生活化的案例对于学生反而是晦涩难懂,但有的教师还是认为自己的例子贴近生活,简单易懂,这就导致师生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误会。教师在挑选生活中的素材时应避免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尚未完善,思想尚未成熟,对于很多生活常见信息并不能完全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这也是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的典型现象。
(四)滥用生活情境
随着教学生活化被人们广泛接受并运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不经意地引入过多的生活情境,这些生活情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刻意的、多余的。这些信息的存在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开展计算教学时,教师为了让计算更贴近学生生活,可能会选择在课堂中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学生有的负责收银,有的负责采购,看似趣味盎然,课堂内容也非常丰富,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以“玩”为主,不仅没有锻炼到自己的计算能力,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像这样的计算课,课堂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会算理算法,课堂的重心应该放在练习计算上,如果在计算学习的初期就要让学生代入生活未免太理想化了。这样强行进行生活化教学很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二、避免教学“伪生活化”的对策
(一)选择适当的场景和适宜的信息量
数学教师在设计生活化教学时应认真甄选生活化场景并严格控制生活化信息的数量。从运用生活场景来看,教师应点到为止。教师在一节课中所选择的场景应该是紧密贴合这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要强行加入一些不符合课堂内容的教学场景。教师只有运用真正适合的、能发挥价值的生活化场景,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场景,把数学和生活相结合。这样的生活化场景才是为数学服务的,反过来,数学也能为对应的生活场景服务。此外,从一节课引入的信息量来看,教师应把重心放在生活化信息质量的甄别上,整节课的生活化信息不能太多,但要恰到好處,选择适宜的信息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这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场景
教师在选择使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时一定要避免站位过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和高度选择适合学生的生活信息,因为成年人所接触到的生活信息和小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信息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如果想当然地把自身的生活经历强加在学生身上,学生会觉得很迷茫,有时甚至比书本上晦涩难懂的概念还难以接受。教师在设计生活教学场景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上,以学生的思维去思考,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教学中“伪生活化”的
出现。
(三)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题
每节新课后,教师都应该寻找一些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传统的数学题往往刻板无趣,学生不感兴趣,效果不明显,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题,但要注意避免一些“伪生活化”的问题。例如,教师出示两个问题:“你比你的同桌重(轻)多少千克?”“小明29千克,小红35千克,小明比小红轻多少千克?”两个问题看似都是生活化的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却和学生自身生活毫无关系,而第一个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先进行称重,再记录相关数据,这个问题的生活化场景更加的真实,学生的体验感也更加强烈。这样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兴趣更浓,得到的学习效果相对也会更好。
(四)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时机来引出生活案例,这些鲜活的案例通过与所学知识点的结合,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对所学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教授“千克与克”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带来一个2千克的西瓜,几个200克左右的橘子,一台天平,先在天平的一边放上一个西瓜,另一边放上一个橘子,让学生直观地看出西瓜和橘子在重量上的差别,也能让学生感受到2千克和200克重量的差别。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让天平保持平衡。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只要在放橘子的那边再添上9个橘子,一共10个橘子就和西瓜一样重。这时,学生自然发现一个西瓜是2千克,10个橘子是10个200克,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汇报有什么发现,克与千克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生活中一些随处可见的物品,自己动手操作并思考,由此得来的知识也更加深入人心。这时,教师还可以追问:你觉得西瓜可以用克表示吗?那为什么一般西瓜的重量单位都是千克呢?通过教师不断地追问,学生深刻感受到千克与克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这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要想真正地落实教学生活化,教师不能搞“形式主义”,而应该让生活化在课堂中真实发生,渐渐摈弃数学教学的“伪生活化”,尽可能地利用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提升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