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海芹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法蒂玛现象”。话语霸权是产生“法蒂玛现象”的直接原因,标准评价是产生“法蒂玛现象”的根本原因,急功近利是产生“法蒂玛现象”的潜在原因。要打破这一现象,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作为教师,要用“出声思维”探测学生迷思概念,用“知识图表”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用“VOSTS评价工具”发展学生数学素养,让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好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法蒂玛现象” 成因诊断 对策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动手又动脑”的学习过程。我们倡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形成积极的学习效能。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种消极、依赖的心理和行为,即“法蒂玛现象”。那么,什么是“法蒂玛现象”?“法蒂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消除“法蒂玛现象”?为解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数学学习中的“法蒂玛现象”
“法蒂玛现象”是加拿大学者蓝森在研究高中生学习方式时所发现的。“法蒂玛现象”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应付机制,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一种肤浅性、消极性、依赖性、工具性、应试性现象”。这一现象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比如: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求助于“作业帮”“小猿搜题”;在遇到自主提问时,总是等待他人答案;在合作探究时,总是躲在角落,保持沉默;在回答问题时,总是重复他人的答案,人云亦云;等等。这些学生的学习目的往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方式往往是松散的、机械的、生硬的,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且习惯于等待、习惯于记忆、习惯于现成答案……
二、数学教学中“法蒂玛现象”成因
学生的学习动机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多学生之所以会在学习行为中产生消极、应付、依赖性的“法蒂玛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缺失学校效能感和良好的学习动机。从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效能感等入手,我们能探寻到“法蒂玛现象”产生的原因,为采用有效措施预防、消除“法蒂玛现象”奠定坚实的基础。
1.话语霸权是产生“法蒂玛现象”的直接原因
学生的数学学习说到底就是对话与交往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能“一言堂”,不能让学生“失语”,而应当激发学生表达的内在需求,让课堂“众声喧哗”。为此,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表达,营造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已然形成了话语霸权的教学方式,由此導致学生形成“万马齐喑”的学习状态,产生“法蒂玛现象”。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除法”时,硬性规定学生只能列方程解决问题,由此导致学生思维固化、窄化、浅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消极的学习行为,学习从众现象滋生、泛滥。
2.标准评价是产生“法蒂玛现象”的根本原因
当下,对学生数学学习最典型的评价是纸笔评价。纸笔评价是一种标准评价方式,有统一的题目、统一的答案。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很多学生容易在纸笔评价中产生挫败感,表现焦虑,久而久之,他们会畏惧标准评价,从而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法蒂玛现象”。例如,教师教学“成正反比例的量”,在引导学生判定正反比例的量时,对于任何复杂的数量关系都要求学生将之变形为正反比例的“标准化形式”,有学生在写出了原始公式(指直接可以写出的数量关系)之后,就直接进行判定,教师对此予以否定。这样的标准评价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挫折感,甚至是心理对抗。为了获得教师的积极评价,很多学生想方设法揣摩教师意图,迎合教师评价偏好。
3.急功近利是产生“法蒂玛现象”的潜在原因
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学科竞争”比较激烈,功利主义盛行。很多教师为了获得较高的优分率、及格率及所谓的平均分,常常急功近利。具体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技巧轻思想等。很多教师采用“速成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囫囵吞枣、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不会辩证、全面、系统地去分析问题。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在引导学生建构圆的面积公式之后,有教师总结出这样所谓的计算法则,即要计算圆的面积,必先计算圆的半径。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所谓总结,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思维定式,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明明已知了圆的半径的平方,仍先求解出圆的半径,再算圆的面积。这样就是急功近利教学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产生“法蒂玛现象”的潜在的、深层的原因,值得大家深思。
三、预防、消除“法蒂玛现象”的对策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基于经验的分析,将诊断情况定位于学生的分数获得。这是一种结果性诊断,无论是信度、效度,还是功能度等,都值得推敲,还常常与事实不符,从而造成学生出现“法蒂玛现象”。为了预防、消除“法蒂玛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有效而切实可行的措施。
1.用“出声思维”探测学生迷思概念
要预防、消除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法蒂玛现象”,首先要了解学生头脑中已经产生的一些迷思概念。基于“法蒂玛现象”的迷思概念,不仅仅指学生头脑中的一些关于数学知识的迷思概念,更是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认知的迷思概念。为了探测学生的迷思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出声思维”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表达,据此了解学生的迷思概念,从而洞察学生的认知误区、盲区,理清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常常混淆。根据学生的“出声思维”表达可以看出,混淆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对转化过程的感受、体验不足,过度注重结果,从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产生“法蒂玛现象”。在探测到学生的迷思概念、相异构想之后,教师要深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反思、回归图形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图形面积公式的意义。
2.用“知识图表”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法蒂玛现象”是由于认知结构比较混乱,出现“习得性无助感”“学习挫败感”等,表现出颓废的学习情绪和态度。为了让学生重拾学习自信心,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用知识图表、思维导图等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笔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应用问题式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一方面唤醒、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另一方面引发学生积极猜想,如将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整数除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转化?”“为什么这样转化?”等问题,从而深化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认知。数学图表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更是一种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用“VOSTS评价工具”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VOSTS评价工具”是加拿大科学课程专家埃肯海德等开发并完善的一种基于学生学习真实性的分类评价工具,它旨在获取学生的真实信息,根据学生真实的学习样态、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性的评价。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學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要求、评价指标,促进学生在各个层次获得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笔者让学生基于各自的经验进行探究。有的学生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小数除以整数;有的学生将有量的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整数除以整数,在计算结束之后又将整数转化成分数;有的学生通过画图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根据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等等。针对学生多样化的探索,笔者展开积极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多样化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就让每一个积极思考、探究的学生都收获了一份自我认同感。在教学中,笔者没有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优劣。这种认识,不是教师机械灌输、说教的结果,而是学生基于探究获得真实体验的结果。
学生数学学习中产生的“法蒂玛现象”,阻碍了学生学习深度思考和探究,随之而出现的是“高分低能”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寻“法蒂玛现象”的成因,并积极寻找预防、消除“法蒂玛现象”的策略,让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好学,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铁权,姜旭英,胡玫.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贾晓慧.利用VOSTS评价,消除生物学学习中的“法蒂玛”现象[J].生物学杂志,2006(1).
[3]周勇.加拿大关于科学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