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课堂建构的问题链设计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例谈

2021-01-11 10:41隆固妹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逻辑建构文本

◎隆固妹

我校小学语文科组对问题链的研究已经四年了,最初问题的设计停留在提问繁琐细碎,重知识轻思维,将文本碎片化,学生被动学习,教学过程拖沓无味,造成课堂教学低效。通过几年的实践,在问题链设计上我们更加关注文本解读,在选取文本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确定一条贯穿全文的清晰的主线,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朝着纵向发展,使课堂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语文课堂。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问题链设计的前提、原则、过程、追求四方面阐述如何进行问题链设计。我认为,通过这样的问题链设计,体现了文本和思维的完整性,有助于形成课堂的整体性。

一、问题链设计的前提——思维课堂的文本逻辑

1.文本的结构逻辑

文本纵向的线索与横向的层次就是文本的结构逻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构逻辑是时间的变化,我们要遵循文本内在时间的推进来形成问题链。每个人感受爱的能力是逐渐提升的。本文叙事的时间顺序比较突显,“七八岁”、“几年后”、“这些年来”,作者感悟父母的爱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变化的,设计问题要抓住这些时间节点进行链式建构,才能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文本的语言逻辑

问题链的设计,必须基于文本内在语言,由内到外,寻找问题源。文章的前后呼应、主题升华、过渡句等,就是文本的语言逻辑。我们要基于语言品味,来建构学生的阅读思维。以《钓鱼的启示》为例,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如何建构学生的思维流程:

(1)学生读这篇文章的困惑点是什么,要引导学生体验“我”的内心冲突。

(2)对大人来说钓上来的鱼是拿回家还是放入水库,是“是”与“非”,对孩子来说是“得”与“失”。

(3)哪些语言值得品味?比如在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几个时间词体现了漫长的等待,不是体验词的本身,而是体验背后“我”的心里。

3.文本的认知逻辑

文本的认知逻辑即文本的表达逻辑,如《梦想的力量》的认知逻辑是瑞恩的第一个梦想,强调瑞恩有很大的付出,后两个梦想对于瑞恩的付出没有详细描写,更多的是强调瑞恩坚定不移的态度,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强调变化中的不变,瑞恩的那份爱心是不变的,这份爱心感染了所有的人,梦想的力量就出来了,这种认知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问题链设计的原则——思维课堂的整体建构

提倡问题设计呈现链式结构,是因为问题链的背后其实就是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或者说,问题链是方法,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是目的。

思维课堂要尊重学生思维的逻辑,构建学生思维的整体性,这便要求课堂必须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建构,课堂环节与环节间不能碎片化。如何建构课堂的整体性关键是找到文本的核心点,用核心点来串起整堂课。如《桂花雨》一课,设计让学生用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会找到“香、美、乐、思、情”的感受。如果让学生思考这五种感受间的关系,文本的整体性就突显。《巨人的花园》一课用“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三个不同的标点作为整篇课文整体建构的核心点,让学生思考这三种标点带来的不同理解,从而串起文本学习的整条线,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整体建构。

思维课堂要建立整体观,可根据文本的特征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来确定,找到能贯穿全篇的主线进行设计。比如:《祖父的园子》承载了萧红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她这辈子最快乐的是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的这段时光,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建构需要以情感为主线。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结合具体语段,你会读出怎样的感受?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会读出萧红对祖父的园子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读出她童年的快乐和对童年生活的向往,读出她童年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读出祖父对她的慈爱与宽容……一个问题串起一条主线,这条情感主线建构起了整个思维课堂。

三、问题链设计的过程——思维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问题链设计的课堂指向思维,走的是演绎的思维路径,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并将部分融入到整体当中去,超越了传统课堂走的从部分到整体的路线。思维课堂首先建立的是大的思维框架,再来考虑具体教学内容的融入,每一个环节更好地实现,追求思维的完整性,这意味着传统观念的转变,也意味着传统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基于思维课堂建构的问题链设计需要让学生的思维流程保持完整性和连贯性。问题的设计直接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思维过程,问题之间要有连贯性和逻辑性,遵循思维逻辑,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与推进至关重要。比如:《七颗钻石》问题链设计:

《七颗钻石》问题链设计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水罐会有这么神奇的变化呢?从水罐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水罐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故事结尾,为什么七颗钻石最后变成了挂在天上的星星?

纵观以上的问题链设计,前面三个问题的设计都是为了引领学生走向课堂的终点作铺垫。故事中的四个情节看上去是求同的,但事实上爱心是累积的,是在传递的,是从小爱到博爱的。让学生纵向观察水罐产生的变化,发现水罐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原来是一个又一个爱心的奉献所产生的巨大力量。这样的理解为学生理解托尔斯泰希望人人都有爱心,用爱心来改变世界的想法做好了铺垫。这样的问题链设计,在完整的思维过程中,每个价值都得到更好地呈现,一步一步地把学生思维推向课堂的终点,体现的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的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思维课堂。

在几年的问题链设计的研究中,以下的问题链设计的模版能很好地呈现老师在问题链设计过程中所引领的学生的纵向思维走向。问题链决定学生的思维链,从横向走向纵向引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呈现出来的课堂结构也是递进式的。

问题链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语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结束语设计意图:学情预设:追问:学生预设:设计意图:学情预设:追问:学生预设:……

四、问题链设计的追求——思维的深度发展

1.关注教学起点

课堂的起点非常重要。起点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确定课的方向有帮助,还要有助于帮助学生走向课堂终点。关注课堂起点,一是基于文本,了解文本能确定教学的最大的核心价值,再基于学情预判,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已知与未知,确定学生的思维起点,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链式的问题设计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以《唯一的听众》为例,可以通过对比“我”最初的“白痴”与最后的成功作为思考的起点,进而确定问题链的起点:为什么产生这种变化?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特别”既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又可以建立起课文的教学主线,联系全文,理解“特别”的不同含义,让学生逐层理解青年的“特别”,从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捕捉追问契机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追问契机,采用追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尊重、利用学生的思维成果,挖掘学生的思维亮点,放大学生的思维成果的价值。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问题链设计中,学生体会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背后都是爱,老师顺势追问:“他从小就意识父母对自己的爱吗?”“父亲对巴迪的评价使他备受打击,为什么巴迪还要感谢父亲呢?”这两个追问让学生逐步体会父母不同形式的爱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对父母爱的感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除了感谢父母,你觉得巴迪还应该感谢谁?”这个追问给了学生一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人的成长除了父母的培养,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因势利导,这种追问恰到好处。

3.诱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深入发展学生的思维。《中彩那天》父亲中彩得到了一辆奔驰汽车,可是中奖的彩票存根是库伯的,库伯并不知道,这辆奔驰汽车父亲是给是还还是留呢?在学生看来,父亲家里的经济拮据,更需要这辆汽车,不应该把奔驰车还给库伯,况且这件事库伯并不知情,理所当然要留下来。可是,父亲却要给库伯打电话。这时,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奔驰车是还还是留呢?还和留为什么在父亲那里成了一个难题?”进而引导学生看清难题的本质,在物质与精神、利益与道德的天平中,我们怎样选择,如何做到慎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父亲在开放捕鱼之前钓到一条大鱼,这条鱼放还是不放?在学生看来,好不容易钓上来的鱼一定得留下,放了这条鱼就太可惜了!可是,父亲却坚持让“我”放了这条鱼,直到多年之后,自己才明白放与不放是“是”与“非”的问题,而不是“得”与“失”的问题。在“放”与“不放”之间,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能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的学习活动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4.确立教学终点

一堂课老师要引领学生到哪里去,就要建立起终点意识,课堂的终点决定学生的思维高度。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创作源于一个恶作剧的社会实验,是对整个社会的价值意识的考验,进而批判金钱至上的思想,这才是我们要引领学生走向的课堂终点,“变化”只是表层,而是要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再如,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故事结尾部分“钻石最后变成高挂在夜空的星星”是独立成段的,它象征着人的美好心灵世界,而美好的心灵能改变世界,把它确立为课堂的终点。从而设计“钻石为什么变成了高挂在天上的星星?”这个问题直指课堂终点,从时间层面来说,星星和爱心是永恒的;从空间层面来说,它们可以流传,可以普照更多的人;从托尔斯泰所处的社会,所接受的教育来说,他所寄托的期望是想想让人人都有爱心,对整个社会有一个美好的憧憬。通过问题链的设计指引学生思考的路径,引领学生从可能的已知走向未知,填补文本的思维空白,一步一步到达课堂的终点,带领学生从浅层的思维走向深入,达到思维的高度。

四年来,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的问题链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践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教研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逻辑建构文本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