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合式教学中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以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为例

2021-01-11 10:41吴云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双线诗歌素养

◎吴云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后疫情特殊时期,双线混合式的教学必将是未来教学的发展和必然趋势。现代商业发展模式中出现了“O2O”这个新概念(2011年提出,即Online to Offline),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同样,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背景之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优化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对当前学生的“如何学”和教师的“如何教”的重要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不仅积极推动授课形式的改变,更引领授课理念的变革。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思维目标来看,任何一类文本的赏读,都要以语言艺术为基础,在此之上凸显审美性、文化性以及思辨性。诗词赏读教学课应该是最具文学美的课程,诗词中包含语言艺术、文化载体,古典诗词充分展现了汉语之美。本文以杜甫《登岳阳楼》一课教学为例,旨在延伸双线混合式教学方式下,探寻新课标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新思路,古诗词教学中贯彻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思维目标的新方法,将课堂内容聚焦于诗人知人论世的背景,深度阅读理解诗歌情感,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唐人登高诗的登楼主题,了解古代文人登高赋诗的原型母题和文化传统。

一、设计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突出强调了学习主体(学生)在“活动中”“情境中”“学习中”的真实经历,重在强调呈现于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就课堂教学设计而言,这种“聚焦”关乎学习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李政涛先生也曾提到基础教育的后疫情时代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就诗歌教学而言,如何在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并能有效指向充分体现文本核心价值的必要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活动,在设计的过程中都是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每一个文本都有其多重价值,就一堂课来说,我们不可能实现一个文本所有价值,但应体现其核心价值,既要指向文本的核心价值,也同时指向学生认知的学情分析。在双线混合式教学的课堂中,文本蕴含的“文路”、教师提供的“教路”、学生自我的“学路”三者之间的有机整合,合理设计,以达到诗歌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

二、案例描述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登岳阳楼》是统编教材高一(下)的补充单元的诗歌,是杜甫晚年离蜀后漂泊西南之作。在唐五言律诗中,杜甫成就最高,体现其五言律诗语言朴素、“忠厚缠绵”(《四库全书总目》卷 173)的特点,且诗作古朴而浑厚,乃唐诗上乘之作。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写得意境阔大,情景交融,这是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分不开的,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基于此重点的教学目标设定,一方面通过分析本诗壮景与悲情间的关联,让学生理解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沉郁顿挫的诗风。另一方面是在双线混合的教学课堂上帮助学生能赏析唐人登高诗的情感内核,理解文人登高赋诗的文化传统。这也是本课预设的一个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环节一:初读诗歌,知人论世,感受杜甫诗风

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在线方式实现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目的。网课期间,均在钉钉群与学生建群授课,并且在钉钉群进行问卷星前测,提交作业,学生合作建组互动等。所以目前也可以继续沿用这一学习方式,有效实现混合式教学的前期预习和课后的巩固。通过问卷星前测,教师基本了解学生对本诗掌握程度,及对诗人的经历、诗风特点及同时期其他诗人、诗歌的了解状况,从而能基于学生的学情课堂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学生大多已知的诗人介绍可以不用再重复,学生初中阶段已经熟读背诵的篇目《望岳》《春望》等可以简单复习,但是对于这一首诗歌中景的描写与诗人的情感把握似乎学生还没有完全的理解,景情之间的关联点在何处,尤其对于诗人晚年时期的人生遭际如何也还是不清楚,这就是通过前测可以得到反馈,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进行重点展开分析的点。

另外通过钉钉群提交作业,可以设置时间权限,可以设置下载保存,也可以设置互相学习互相评论互相点赞的功能,作业的交流平台得到进一步扩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班级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互学互助的学习效率比单一教师的学习指导效果有所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功能强大,真正能发挥促进教学、鼓励自主、激发潜力的作用,所以线下教学过程中可以继续发挥线上平台功能,结合线下教学来迁移开拓教学的时空维度。

附:

预习作业:以小组合作形式,网络收集唐人登高诗,汇总编辑成一个文档,在钉钉作业功能区提交。

课后作业:探究古代文人临水诗歌的特点,钉钉在线编辑完成,分享学习。

环节二:炼字赏句,把握分析景情的内在关联

本环节着重是让学生能基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打开赏鉴诗歌大门,真正懂得如何去品读鉴赏辨析评价诗歌及其思想意义。

主问题:历来都说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清人评价此诗:“前半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请思考这首诗的壮景与悲情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呢?(小组讨论)。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读,在学生讨论之前,我做了二个铺垫,其一是尝试借助名家授课视频,叶嘉莹先生有专著讲解杜甫诗歌,还有叶先生在《诗教中华》的视频精华,课堂播放5 分钟大家解读,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其二是补充拓展材料,如叶嘉莹先生及其他名家对杜甫诗的评价。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文化的载体,也是最能体现汉语之美的文体。诗词赏读教学课应该是最具文学美的课程,在现实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帮助开拓学生探索诗词之美,学会赏析诗词语言之美,理解诗人文人的审美文化,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不要落入单纯机械应试赏析的窠臼。所以混合式教学最值得借鉴的就是双师课堂模式,名师大家讲解点睛之处,解读精华,课堂教学再进行补充释疑,不仅可以突破原先单一教学的形式,而且丰富拓展了教学内容,直接在教学的课堂上提升教学的品质、提高教学的效果。在空中课堂优质资源的带动和引领下,掌握学习方法,获得诗歌语言经验的积累、体验、感悟和提升。

环节三:比较、探究古代文人登高赋诗的情感及其原因

先让学生结合预习作业,小组内交流学生自主上网搜集的唐人登高诗,根据自己所收集整理的诗作,分析归纳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分别是什么。

教师指导分析:唐人登高诗作内容大致有思亲怀友、羁旅迁谪、讽喻写实、怀古抒情等。

之后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探究古代文人为什么要登高赋诗的原因。这一问题设置是本课的亮点,意图是让学生从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进而迁移理解唐人登高诗歌的特点,及古代文人登高赋诗的传统内涵。这一环节是继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有效方法,即构建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思维型支架,并且为学生提供思维途径,让学生能迅速便捷的形成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效果,其实质是形成一种策略性思考程序,利用线上可视化工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构建过程,获得语言经验体悟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思维品质,达到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

学生小组讨论,同时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直接输入学生的反馈答案,通过学生提供的关键词,划线编辑的方式,建立联系,Xmind 软件迅速构建思维导图,理清唐人登高几大主题间关系,辅助建立联系。如学生回答,“登高使位置变化:往高处走是寄予自己的一种向上的理想追求”;“登高使视觉变化:而产生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之感,进而思亲怀友、思念家乡”;“登高使诗人远离尘俗更走近自然,而有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寄托”。教师可以将学生回答形成一个逻辑思维链,综合整合后,形成一个可视化的有联系的思维导图,清晰明了的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原型母题之文化传统。如图:

从整体教学预设和教学目标来看,诗词阅读并非只能感性理解和审美鉴赏,培育学生的思辨思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的认识,进而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基于上述思考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体验,这课堂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课后反思

对于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实践教学之后,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如课堂形式的转变,教学方案的改变、教师素养的改变、师生关系的转变等。

(一)基于双师课堂教学形式,向“双线混融”教学新常态发展。

与之前“双师课堂”相比的“双线教学”更重在“教学之事”,它面临的也不再是“可行与否”而是“如何更好”的问题。后疫情时期的到来,师生已回归正常课堂教学的运转。然而沪上“空中课堂”名师教学的资源还是需要继续得到实践应用的,名师的聚焦备课、精心设计,充分展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课的诗歌教学,学习沿用双师课堂教学形式,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将名师教学的智慧精华撷取到日常教学中,提升自我教学的质量,激发教师进一步探究教学新理念,以构建新时期的现代混合式教学常态,让师生共同获得教学体验和感悟。

(二)基于学生认知的起点,利用混合式教学拓展课堂的时空维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需要关注文本的价值,立足语言的品味。也就是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能上成历史课、美学课或哲学课。语文教学的课堂是让学生去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语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认知的起点,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已有的“双线教学”(即“线上”和“线下”结合教学),似乎更多是分离、割裂式,大多各行其是,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审美性,如果能利用双线混融教学,线下交流、线上进一步拓展探究,让学生在更宽松灵活的学习环境下,再慢慢细细学会品味和分析语言,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去深度阅读,获得言语经验的体悟,进而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不仅深度学习并能拓展拓宽课堂时空维度。

(三)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在混合式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师教学新理念。

李政涛先生指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新冠疫情的出现是一个分界线,此后,世界基础教育将分为“前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和“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人类将全面进入“双线教学”的时代,深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的新时代。双线混合式教学形成教学的互补状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重要因素,使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科素养的价值,要在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素养的培育,这些都是一线教师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知识特点分析,确定契合的核心素养维度,再以此为导向,设计课堂结构,创设真实情境与设计科学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再深度体验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思考,从而有效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使得教师在科技发展的现状,将新资源和新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混合互补的教学过程中,开阔眼界,多方利用,有所创新。教师自我有了主动学习主动转变的态度,对于新型课堂教学有重新认识和努力转变的态度,那么,我们终将重新开创这个由“信息技术”与“新冠疫情”的交汇而开启的基础教育“新时代”。

猜你喜欢
双线诗歌素养
诗歌不除外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双线并行,交相辉映——2021年遵义市中考作文《灯火背后》升格举隅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论“双线竹鼓壶”的花器工艺和文化蕴含
一种双线半自动闭塞信号过渡设计的研究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