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绵,张慧
海门市中医院心内科,江苏海门 226100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 临床上心律失常的患者越来越多, 而所有各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又有导致心律失常、减慢心率的不良后果。 临床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还存在着局限,特别是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合并频发早搏的患者,西医治疗上存在矛盾,无法两者兼顾。 临床此类患者多以虚证为主[1],常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或伴胸闷、眩晕、乏力、气短、失眠,甚至焦虑不安,舌质淡红或淡白,脉象沉细或细缓。 中医辨证属“心悸病”之“心脾两虚”范畴。 该研究选用桂甘龙牡汤加味联合耳穴埋籽针对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 临床观察安全, 获得满意疗效。 该文方便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6 月该院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性早搏的60 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桂甘龙牡汤加味联合耳穴埋籽治疗窦缓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共方便选取60 例患者,均来源于海门市中医院心内科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性早搏,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 例,男19 例,女11 例;对照组30 例,男17 例,女13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家属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西医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4 版: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 次/min;频发室早诊断及分级标准参照《黄宛心电图》第5 版:早搏≥30次/h 或≥6 次/min,分级为Ⅱ~Ⅲ级。
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心悸(心脾两虚型)主症:心悸、心慌、悸动;次症:胸闷、气短乏力、神疲懒言、头晕、失眠、多梦;舌脉: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或细缓。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窦缓心率在40~60次/min 之间;③年龄在18~80 岁之间;④室性早搏分级为Ⅱ~Ⅲ级。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严重心衰、ACS、恶性心律失常、 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等;②其他疾病导致的心律失常,如甲亢、甲减、中重度贫血等;③妊娠、哺乳期妇女。
1.4.1 对照组 在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心宝丸(国药准字Z44021843, 规格:60 mg/丸) 口服,4 丸/次(240 mg),3 次/d,疗程4 周。
1.4.2 治疗组 在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桂甘龙牡汤加党参附子中药汤剂治疗:桂枝10 g、炙甘草15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炒党参10 g、制附子6 g,1 剂/d,早晚分服。同时联合耳穴埋籽:选穴:心、脾、肾、神门、交感、皮质下;操作:采用耳穴贴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一侧耳穴上,每次一侧耳穴,贴后以点压法按压耳穴(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地按压耳穴,以贴压处感到酸、胀、微微刺痛为度),每穴按压20 次/d,3~5 次/d,3 d后换另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操作,疗程为4 周。
疗效性指标:两组治疗4 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平均心率,室性早搏的改善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症状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症状有所好转,积分减少30%及以上低于70%;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积分减少30%以下。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室早均有减少,治疗组室早(1 346.40±646.86)次/24 h 优于对照组(2 405.80±1 094.24)次/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心率均有提升,治疗组(56.67±5.25)次/min 优于对照组(53.73±3.70)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40.00%优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0,P=0.020), 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室性早搏疗效比较[n(%)]
临床上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 除极少数需要使用心脏起搏器治疗外, 西药治疗常常很局限,无法兼顾,不能同时得到满意疗效。 尽管随着抗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转变,一部分早搏无需控制治疗,但临床仍然存在许多患者有着明显的自主症状, 需要通过治疗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中药不仅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可以通过多靶点治疗,提升心率的同时兼顾早搏的控制,且无不良反应,疗效满意。
表1 两组患者holter 室早次数及平均心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holter 室早次数及平均心率比较()
组别对照组(n=30)治疗组(n=30)t 值P 值室早(次/24 h)治疗前 治疗后4 746.93±1 528.08 4 895.93±1 217.26 0.418 0.678 2 405.80±1 094.24 1 346.40±646.86 4.565<0.001平均心率(次/min)治疗前 治疗后51.56±7.77 50.45±6.90 0.306 0.761 53.73±3.70 56.67±5.25 2.499 0.015
临床窦缓合并室早的患者中,常以虚证居多,症见心悸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体倦、失眠多梦、舌质淡红或淡白、脉沉细或细缓,中医辨证多属于“心悸”,心脾两虚、心阳不振[2]。 中医认为,阴阳为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规律,导致疾病发生的病机均为机体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心动过缓亦为气血不调阴阳失衡所致。心气虚,鼓动无力,则心动失常;心阳虚,宗气不足,胸阳不展,则胸闷气短;阳虚,温煦失司,虚寒内生,血行滞缓;脾虚,生化乏源,脉管不充,心中空虚,则神失所养,而终致心中悸动不安。 桂甘龙牡汤出自张仲景 《伤寒论》:“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意为:因烧针火疗,又行攻下,使得津液外泄,损伤心阳,导致心神不安,以桂枝甘草骨牡蛎汤治之,补益心阳,潜镇安神。 方中龙骨、牡蛎重镇抑亢阳,下交于阴,桂枝辛温启阴气,上交于阳,重用甘草滋养中焦,使上下阴阳之气交通于中土,促使心安神宁。
实验研究证明,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能有效治疗心律失常[3],且能明显缩短室早的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4]。 现代药理研究,党参所含有效成分心脏神对经系统有兴奋作用, 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5]。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同时,附子还有显著的抗缓慢性心律失常作用,能改善房室传导,加快心率,恢复窦性心律[6]。 而党参附子合用,在强心抗休克、增强心肌活力作用上相得益彰[7]。 该研究在桂甘龙牡汤的基础上加党参附子(桂枝10 g、炙甘草15 g、龙骨30 g、牡蛎30 g、炒党参10 g、制附子6 g),取党参补气健脾之力,以养血生津,使得脉管更加充盈;加附子意在心肾同补,以肾补心,使阳气鼓动更加有力,辨证辨病相结合,促使心阳舒展,心动正常。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利用耳穴治疗疾病的记载。 心寄窍于耳,心经之别络循行于耳,心主血脉以荣耳,心神系耳以明意。 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对耳穴中与心脏相应的穴位(心、脾、肾、神门、交感、皮质下)的刺激[8],通过经络的循经感传,运行气血,调理阴阳,调节心脏神经心电功能,改善心悸、胸闷等自觉症状,减少室性早搏次数,从而达到治疗心悸病的目的[9]。 口服中药联合耳穴外治,更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了生活质量。该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 与夏惠英[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即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P<0.05),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通过中医中药方法,选用桂甘龙牡汤加党参附子联合耳穴埋籽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性早搏,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心率,减少早搏的发作,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