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活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21-01-11 06:13:38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外科下肢血栓

刘 冰

( 西峡县人民医院 , 河南 西峡 474500 )

下肢骨折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加之手术创伤促进血栓形成,因而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害极大,需严格防控[1-2]。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是新型外科护理模式,在下肢骨折中应用较多,为进一步探明该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活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对比分析了该护理模式的实践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2组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2-68岁,平均(55.03±13.02)岁,胫骨骨折14例,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骨折9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44-68岁,平均(56.53±12.07)岁,胫骨骨折13例,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骨折9例。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单一部位骨折;非陈旧性下肢骨折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血栓病史;合并局部和全身感染性疾病者;重要脏器严重功能衰竭者;合并严重组织损伤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小腿损伤性血肿等。

2 方法:对照组按下肢骨折治疗术式采取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营养干预、下肢护理、康复锻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如下:(1)设计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计划。患者确诊后,护理人员迅速与主治医生联系,分析患者的病情、手术方案、危险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风险等,结合患者病史等信息,制定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计划。同时,根据患者治疗过程出现的病情变化,及时更改护理计划。(2)术前个体化护理。手术前,与患者沟通交流手术情况,指导患者按要求进行术前准备,安抚患者情绪,并且向患者讲述护理成功的案例,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另外,在患者手术前,应该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纠正其不良习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热情接待,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反应,同时要做好仪器、器械以及常用药物的准备。(3)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监测。术后指导患者按要求抬高或垫高患肢,保持正确体位,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肿胀消退、疼痛等情况,指导患者若出现患肢疼痛加重、皮肤颜色改变、灼热等感受,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发现疑似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应立即通知医师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尽早治疗干预,控制血栓进展。(4)预防性干预。对于长期卧床、合并多种慢性病等血栓危险因素患者,应在术后使用压力泵,促进静脉回流,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直至患者可以下地活动;此外,指导患者穿戴弹力袜或抗血栓压力带等进行LDVT预防。(5)针对性康复指导。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麻醉药物完全消退后,患者就可开始早期康复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流减慢,诱发血栓形成;术后6-8小时,可进行健康肢体和躯体的活动,同时适当按摩下肢肌肉,改善肌肉僵硬等情况;术后24-48小时,在辅助装置和保护装置下,实施被动膝关节活动等;随后鼓励患者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多下床活动,在医师指导下进行CPM机辅助行走等训练。

3 观察指标:术后,2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统计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情况。同时观察2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Lysholm[3]评分标准评估2组患者下肢体运动功能情况,观察2组患者疼痛、稳定度、跛行、蹲姿、楼梯攀爬、使用支撑物等情况,并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明下肢功能越好。

5 结果

5.1 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13%,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n,%)

5.2 2组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比较:观察组Lysholm评分显示,疼痛、闭锁感、稳定度、肿胀度、跛行、蹲姿、楼梯攀爬和使用支撑物等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下肢功能比较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护理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的,且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指血液非正常的在深静脉内凝结,大多发生于手术等制动状态,由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等因素造成。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后,患者若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与处理,极有可能会演变成为血栓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会演变成为肺栓塞,危及生命健康[4]。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是一种新型的外科护理模式,其对外科患者采用科学的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5-7]。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该贯穿于整个围术期,效果良好,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防控效果良好[8-10]。本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13%,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可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该类并发症的控制效果良好。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也促进了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借鉴。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有效防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并有助于术后下肢功能恢复,临床应用预后较好。

猜你喜欢
外科下肢血栓
骨外科知多少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12-02 23:55:49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48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