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走进学生生活

2021-01-10 00:22范银辉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范银辉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小学生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要求小学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灵活性的教学手段,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基于此,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走进学生生活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生生活;生活化

引言

心理学指出:小学中低年龄段的孩子们正慢慢形成品行习惯、道德观念,积极维护和遵守集体制度,是形成正确三观及良好德行的黄金时期,随之步入中高年级,他们逐渐开始懂法学法、树立法治观念,维护公共秩序,不超越法律制度允许的范畴,由一个好孩子过渡到一个好公民。所以要抓住关键时期倾力于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塑造,打造高能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尤为关键。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小学生非常依赖外界的正确指引,而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带领小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性质、感悟道德内涵、形成优质道德品质的重任。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论家长还是教师,未能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给予重视;第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多用传统的教师口述方式;第三,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过于关注学校制订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及个性化差异,未能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空间,未能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走进学生生活的建议

(一)生活化的作业布置

在有限的课堂上学生可能很难全部地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布置科学的作业任务。布置课后作业应该注重灵活性和时政性,传统的作业方式一般是完成题目和抄写知识点,可能会让学生对该科目产生厌恶感,导致作业失去它的意义。为了实现作业的意义,教师应该创新作业布置的形式,将学生被动完成变为主动完成,从实际生活中完成课本上的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和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去社区或者市场做采访并进行记录,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连接性,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的习惯。在改变过去的作业模式后,有计划、有目标地完成任务,能够有效地展现作业的实际价值,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有益。

(二)切入生活事件与生活化教学的目标环环紧扣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等科目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培养学生认清事物、学会做人、多多实践”这个学科核心目标,学习和活动都要以此为服务方向,帮助学生增强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感和荣辱感,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爱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具有良好道德习惯和品行的好公民。教师应悉心捕捉学校、家庭、校园和社会中的有价值信息,锁定与生活化教学目标较为契合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与生活化目标环环紧扣,提出道德、法治方面的学习诉求,以此加以深入展开和研究。例如,在学习“我们不乱扔”一课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几张图片,第一张:操场地面有很多纸屑、果皮、碎物等垃圾;第二张:教室里拖把、笤帚、簸箕、垃圾桶随意堆放,地面很多脏东西;第三张:物品摆放有序、地面整洁干净的教室。接下来便询问学生:看了这几张图片,你们会喜欢哪张图片?为什么?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说出自己对生活中种种乱扔垃圾现象的想法和做法,教师随即引入本节的新课,逐渐帮助学生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迈进,本节的教学目标为纠正学生不讲究卫生、随地吐痰、随便扔垃圾的坏习惯,养成生活好习惯,通过对现实中相关生活事件的挖掘,使教学目标逐渐渗入到教学的每个细节中,由浅入深,逐层推进,使生活事件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环环紧扣,教学目标才得以快捷有效地实现。

(三)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对理论的讲解,关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这就要求教师分析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要点,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合理地设计实践流程,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会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这一课为例,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讲解烟酒和毒品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让学生意识到这些禁忌不可碰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关于劝阻公共场所抽烟的活动,制作吸烟有害健康主题的宣传海报,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做到抵制烟酒与毒品。

(四))教材资源的重视

小学生认知能力尚不是很强,他们无法自主关联教材內容和生活实际,所以需要教师给出巧妙的引导。故教师一方面要重视教材资源,一方面要活用教材资源。例如当涉及“学习伴我成长”的主题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教师可以引入根据教材插图,创编对应的“成长故事”,使故事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保证学生得以顺利完成任务。

(五)建立生活化学生评价机制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背离。教师应建立生活化评价机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特点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及评判方式。这样一来,既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灵活性,还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建立生活化评价机制,意味着小学教师要将评价重点由成绩转移到学生日常表现,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日常行为、与师生交流状况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

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需要这种教学理念的两个天然优势,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课程内容理解。基于此前提,教师则应在教学视角,具体实施环节,以及最后的生活化评价方面做出努力,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贴近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强化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江西教育,2021(18):36.

[2]张玉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智力,2021(17):143-144.

[3]孟雷.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走进学生生活[J].新课程导学,2020(20):10-11.

猜你喜欢
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对“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探索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