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雪琴
摘 要:文言文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文化底蕴、丰富人文气息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受到高度重视。同时,众多的篇幅内容、复杂的语法句式、古今的词义差距等,都使得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难度大,一直都是令广大师生比较头疼的存在。基于此,本文将对有效教学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到高中阶段,相关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付出很多收获很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以下将结合实践经验,谈几点建议。
一、自主预习,完善基础
文言文整体的学习过程是比较复杂和漫长的。首先是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文体特点的梳理,为进入文本奠定基础。其次是文章内容的梳理,关键在于掌握古今词汇的差异和特殊语法句式的运用。再次就是文章思想和结构的梳理。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课堂讲解为主要形式,导致学生在认知接受上的被动。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也影响学生的认知效果,还会导致课堂时间的大量消耗。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强调,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此,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完善相关的基础能力。
例如,在《鸿门宴》的文本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并提供预习单引导学生的预习方向。这样,学生们才会对《史记》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对文章内容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进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同时,学生也能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规律,提高自学能力。
二、课堂互助,答疑解惑
所谓教学,关键在于教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成就。课堂是解决疑难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解读文言文,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明確古今的表达差异,明确当时的背景环境,明确文本的中心思想等等。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认知误区。这就是师生在课堂主要解决的问题,借助交流分享,促进思维的发散创新,扩大认知的角度和视野。这样不仅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参与中提高认知效果和记忆效果。
例如,同样在《鸿门宴》的文本中,教师先让学生分享阅读成果,介绍相关的创作背景,并归纳其中的语言知识,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还有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另外,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就其中的认知差异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们也将在预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出来,引导大家交流分享,从而顺利完成答疑解惑的探究过程。这样,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丰富了文言知识,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延伸拓展,融会贯通
文化是传承发展、一脉相承的,文言文也不是单独存在的。例如,同样是先秦的诸子散文,在基础的语言知识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又例如,同样出自《史记》的人物传记,不仅在语言基础上,还在艺术创作手法上,具有很大的相似度。还有,与文本创作相关联的其他历史故事、建筑遗迹以及后世影响等,都属于广义的语文知识。这些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也能提升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基于此,教师要做好延伸扩展的知识引导。
例如,同样在《鸿门宴》的文本中,无论是《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鸿门宴”延伸出来的文化含义,都是需要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这一方面的知识科普。还有,其中的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教师也可以选择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从而提高对实虚词、通假词、古今差异词等的灵活运用能力。又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文本中,荆轲这一历史人物也是非常出名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这一人物的记载描述,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延伸扩展,分析在人物表现上的异同点,体会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情感态度。
四、日积月累,提升素养
文言文知识博大精深,需要日积月累的积累。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深厚的文化基础,进而顺利解读各种形式、各种背景的文言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紧、任务重,很少会自觉主动去整理复习文言知识。基于此,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
例如,在晨读课或者自习课中,教师可以布置文言文诵读或者知识归纳的活动。特别是将具有相似性的文本集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提高整体的理解效果。又例如,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片段,引导学生去阅读赏析,从而进一步扩大对文言文的掌握范围。又例如,教师还可以组织“文言文知识竞赛”“文言文创作大赛”,从而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素养。
总而言之,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要重视这方面的创新研究,明确文言积累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综合分析学情特点,进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J]. 刘双双. 中华少年. 2016(27)
[2]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J]. 周莉. 考试周刊. 20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