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子鲁
摘 要:数学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数学知识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来自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基于此,生活化教学无疑是一种适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因此,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具体阐述如何将该教学策略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日益提高,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突出知识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要求,以掌握知识结论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模式逐渐突显出一定的缺陷,而如何构建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方式,则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要求,并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具体的教学组织策略。这样一来,有利于逐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保障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联系生活背景,创设课堂情境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直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这样做的一个明显缺陷,就是难以优化学生的情感,容易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背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借助教学情境,不但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而且可以使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唯有如此,才能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十几减9”为例,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我结合一个生活场景创设了教学情境:昨天下午我到学校旁边的商店买东西,看到有两个学生在一起挑选文具。我在后面排队结账的时候,看到他们两个都买了9元的商品,一个学生拿出了17元,另一个学生拿出了15元,那么结完账之后,谁剩下的钱更多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都知道当购买的商品价格相同时,谁带来的钱多谁剩下的钱就更多。然后,我继续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思考,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可以利用减法知识。用带来的钱减去花掉的钱,再比较剩下的钱就可以。但是,在列算式的时候,学生发现利用之前所学的减法知识不知道怎么列算式。最终,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但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了起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二、引入生活材料,引导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同时,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材料引入到课堂中,以此来辅助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一来,有利于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新知识建构。
以“认识时间”为例,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需要进一步认识钟面,了解时、分含义及读写方法,并初步学习时与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进行知识讲授,而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探究活动。同时,我给各小组分别发了一个钟表。学生首先需要进行观察,思考如何用5分5分的方法读出一些比较特殊的时刻。之后,可以转动分针,观察分针转一圈后时针转动了多少,并据此总结分时与分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小组当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进行动手操作,也需要观察其他人的探究过程。在初步得出结论之后,需要和其他人进行。通过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在交流中扩大了学生的认识。同时,利用生活材料,使知识的探究过程变得更加直观,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更加准确的理解。
三、组织生活实践,强化知识应用
学以致用是生活化教学中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现阶段数学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落脚点要放在现实生活当中。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生活实践活动。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题海战术”给学生造成的负担。
以“扇形统计图”为例,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这种数据处理工具的应用价值,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之后询问家长一天中的总消费,并计算衣、食、住、行、用等不同消费金额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数。之后,根据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最终,利用这种以调查和动手操作为主的课后练习方式,使学生将知识应用到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相对于单一的书面练习,实践性的练习不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灵活的掌握。
综上,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存在密切联系的学科,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知识的应用性。所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意義逐渐突显出来。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生活化教学能够将教材中单一的数学符号转化为生动多样的生活事物,从而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生活化教学模式与数学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断优化具体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蒋仕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2020(18):104.
[2]杨海梅.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0,6(7):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