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基因”视角下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文化认同研究

2021-01-10 18:37李建华张凯军郭家铎任彬彬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8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认同度沧州

李建华 张凯军 郭家铎 任彬彬

摘 要:本文从“文化基因”视角出发,以沧州大运河沿线2000米内村庄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运河文化的历史要素、空间美学、科学技术、社会产业四个方面构建村庄文化认同评价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沿线居民对村庄运河的文化认同度。研究结果为今后大运河沿线村庄的文化振兴提供支撑,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字:大运河,文化基因,沿线村庄,层次分析

引言: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衍生出内涵丰富的运河文化历史[4]。其沿线分布了大量的村庄居民点,近些年来这些村庄的运河文化表征与内涵逐渐丢失。探究如何延续沧州大运河周边村庄的深厚文化基因,对打造大运河线性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当地居民对村庄运河文化的价值认同,根据认同评价结果,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的认同差异情况以及运河各要素文化价值之间的量化比较关系,找出当地运河文化发展与继承的薄弱环节,为今后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供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域概况

“运河文化”是沧州约定俗成的文化表述[5],沧州大运河核心区现有河道215公里,现有文化遗产99处。沿线农田多达37万亩,共有村庄374个村庄,这些村庄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6]。它们大部分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分布在100m控制线内93个、100-500m控制线内49个、500-2000m控制线内232个,本次调研村庄也均匀分布在各个控制线内。

1.2调研数据来源与对象特征统计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共发放问卷324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0.93,经过克隆巴赫Alpha值与KMO检验可得,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良好,分别为0.748与0.785。调研对象在性别上,男女比例为1:1;在年龄上包含20岁以上各个年龄段人群;在个人月收入上包含各个收入阶层;在地域范围和居住类型,上包含沧州大运河100m、100-500m、500-2000m三重沿线区域村庄居民,涉及常住既有居民、常住迁入居民、常年在外的原居民以及临时居住的游客(见图1-5)。

2文化基因的内涵与居民文化认同模型的构建

2.1文化基因的内涵

牛津词典中曾对“文化基因”一词做出的解释是:“通过非遗传,特别是模仿的方式得到传递的文化的基本单位”。其定义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文化基因”概念是文化学类比生物学的“基因”而提出的,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指的是文化的片断通过模仿等非遗传方式进行传播[7]。施舟人提出文化的演变与传播和生物进化特征近似。江文富类比生物基因,分析了文化基因的特性[8]“文化基因”作为文化结构谱系中最为活跃的可传播单位,是指长期存在的某种文化特性,它决定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不仅表现在建筑、服饰、语言以及文字,还反映在实体空间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上[9]。文化传承作为现代城乡规划的内在要求,“文化基因”概念的引入为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2.2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文化认同模型

就大运河周边村庄的“文化基因”而言,区别于城市和其它村莊的差异性原则在于运河文化基因的唯一性。本研究从影响村庄运河文化认同的历史要素、空间美学、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产业四个一级指标出发,每个一级指标下设置对其产生影响的六个二级指标。将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文化认同影响指标分为3层:沿线村庄居民综合文化作为目标层A,将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的历史要素、空间美学、科学技术、社会产业四个方面化认同作为准则层B,4准则层下共有24价指标作为方案层C。

1、建立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文化认同指标判断矩阵,并计算中各行元素的乘积,得出各比较矩阵均符合,符合一致性检验,说明比较矩阵一致性可以接受(见表1)。

结合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文化认同矩阵判断结果,得出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文化认同评价模型(见表2)。

3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文化认同度分析

在沧州大运河沿线居民村庄文化认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问卷数据中沧州大运河沿线居民对村庄文化认同度的打分(范围1-5,表示文化认同度从低到高),结合AHP层次分析得出的各评价指标权重,最终得出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文化认同度。

3.1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历史要素认同情况

在历史要素维度,居民对村庄历史地位以及相关人物认同度较高,但对民俗传承的认同度较低(见图6)。沧州大运河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有着较高的文化地位,并催生出了一批先进历史人物,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较高认同。沧州市境内沿河区域现存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合计68处,例如泊头市六合拳、南皮县沧州落子等。但这些民俗活动在沧州市内具有较强的领地特征,导致居民对民俗传承的认同度较低。

3.2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空间美学认同情况

在空间美学维度,居民对村庄街巷空间、建造手法的认同度处于较高水平,格局交融与公共空间方面的认同度较低(见图7)。沿线村庄有着丰富的遗产建筑及遗迹,例如马厂炮台、宋代沉船遗址等,其建造手法对当地的建筑和街巷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由于村庄楼房拔地而起,新旧格局难以交融,且现有公共空间难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3.3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科学技术认同情况

在科学技术维度,居民对村庄运河技艺典型性和制度保留度的认同处于较高水平,而在技艺丰富性和技艺观赏性方面的认同度较低(见图8)。一些代表性运河技艺被传承下来,例如泊头市的生铁铸造技艺,但由于传承的断代,致使技艺种类单一,而且多追求实用与高效,观赏性较低。此外,运河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衍生的制度至今仍对居民有着重要影响,获得了当地居民较高认同。

3.4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社会产业认同情况

在社会产业维度,居民对沿线村庄的文旅吸引度和政策支持度认同处于较高水平,而在产业丰富度和文化创收值等方面的认同度较低(见图9)。沧州大运河发展有着政策的高度支持,随着人们旅游观念转变,乡村旅游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接受,但在乡村产业方面,由于运河技艺流产至今的较少,村民们多以耕种以及外出务工为生,对产业种类和经济创收认同度较低。

3.5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各维度总体认同情况

从各维度总体认同可以看出,居民对运河沿线村庄的社会产业和科学技术认同较高,而对历史要素与空间美学方面的认同较低(见图10)。可见,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运河文脉和历史空间的保护。由于沧州大运河失去了以往的航运和货物流通功能,现代化生活方式涌入沿线村庄,其历史符号逐渐褪去,民俗文化传承受阻。

4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人群特征对其文化认同度的影响

4.1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文化认同度与人群特征相关性分析

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得,沧州大运河沿线居民对运河文化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居民区域、居民类型和月收入(见表3)。其中,居民年龄、沿线居民距大运河路程与文化认同度有着显著的负相關性;居民月收入和职业,与村庄的历史要素认同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居民学历与空间美学认同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居民类型与科学技术、社会产业认同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4.2基于人群特征的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文化认同度的差异性分析

4.2.1文化认同情况在居民区域上的差异性

不同区域的居民文化认同有着显著的差异性,由河道向外其中沿线100m内村庄居民>100-500m内村庄居民>500-2000m内村庄居民,体现在村庄历史要素、空间美学、科学技术、社会产业各个方面。居民文化认同有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当离运河距离增加时,村庄发展对运河文化的依托性逐渐降。因此,应主动加强运河文化影响力,提高文化辐射区域与半径。

4.2.2文化认同情况在居民类型上的差异性

在村庄科学技术和社会产业方面,不同类型居民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度,主要表现在常住居民小于外来游客。一方面,常住居民长期生活在运河沿线,对运河文化的变迁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而外来游客由于出行的紧迫性,较难发现科学技术和社会产业的不足;另一方面,传统的运河技术和产业大量流失,给原有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不适。游客认同是提升村庄活力的重要因素,但原有居民认同度降低将造成村庄空心化现象,因此应改善当地人居、历史和社会环境,提高居民认同度。

4.2.3文化认同情况在居民年龄上的差异性

不同年龄居民的文化认同度有着显著的差异性。整体呈现出年龄越大,认同度越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运河沿线村庄的历史要素、科学技术、社会产业等方面。年轻人作为中坚力量,在乡村建设还是社会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得住年轻群体,能够为当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并进一步吸引外来人员,形成人才“留得住—引进来”双循环。年长者作为村庄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文化精神的主要人员载体,应进一步注重老年人精神、物质生活,最终形成年轻者、年长者共同助力村庄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模式。

4.2.4文化认同情况在居民收入上的差异性

不同收入群体对村庄运河的认同感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要素层面。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的高收入群体对文化、地位、身份、地域的认同面临着下行压力,而低收入群体大多数扎根于村庄,对其文化洞察更为细致,村庄社会面貌不断发生变化,但其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村庄历史记忆消逝和生活质量的偏低,造成他们对村庄文化的低认同。因此,应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提高其收入水平。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文化基因”视角出发研究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的文化认同度,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首先,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对历史地位、街巷空间、建造手法、技艺传承典型性和制度保留度的认同度较高。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在发展中应继续巩固其历史地位,并发挥其街巷营造、技艺手法以及运河制度等方面的优势。

其次,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对民俗传承、建筑风格、公共空间、运河技艺丰富度与观赏性方面的认同度较低。应加强居民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并主动增加公共空间,延续传统建筑风格,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技艺进行挖掘,丰富其内容与形式。此外,通过大运河旅游产业和大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新时期大运河文化,以“文化基因”带动经济发展,改变当地文化产业丰富度与创收值较低的状况。

最后,提高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文化韧性,扩大文化辐射半径,在保持游客以及年轻群体高认同的同时,主动提高当地居民精神、物质生活质量,人才“引进来“的同时,使原有人口“留得住”,通过产业振兴和就业安置等措施,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增强居民归属感与获得感。

大运河遗产作为一种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在“文化”范畴上具有特殊价值,本文从文化基因视角出发对沧州大运河沿线村庄居民文化认同进行分析研究。截至目前,研究中还有一些地方亟待解决,一方面是走访调研村庄数量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未深入结合居民个体动机。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扩大调研地域范围,从居民心理、行为深处以及村庄现状开展质性研究,增强居民认同研究的精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赵海英.文化基因研究缘起、进展与未来研究思考综述[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8(05):1-10.

[2]周尚意.四层一体:发掘传统乡村地方性的方法[J].旅游学刊,2017,32(01):6-7.

[3]钟超. 安徽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7.

[4]吴志浩,陶阳,吴志丽.“一带一路”背景下沧州大运河文化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7):33-34+36.

基金项目: 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HB20-YB011)

作者简介:李建华,男,1970.07-,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建筑遗产保护及利用

张凯军,男,1998.10-,河北工业大学,硕士,主攻传统村落保护

郭家铎,男,1994.05-,河北工业大学,硕士,主攻绿色人居环境

通讯作者:任彬彬,女,1970.02-,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文化遗产保护

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HB20-YB011)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认同度沧州
沧州有海
浅析提升航海类专业认同度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Feminism in A Story of an H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