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井玉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也开始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尤其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029
数学学科有着逻辑性的特点,是层层递进的复杂性学科。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数学都处在教学地位的顶端。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方法,一直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技能,使其理解数学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同时还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第一驱动力,引导学生不断质疑与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思维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因为高中数学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学习方式,及时发现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及时调整。总体来讲,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包含数学学科的特征、学生个性以及教学方面的内容。
学科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学的逻辑性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上。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从对概念的理解到具体问题的发现,以及利用创造性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等,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
学生个性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当前高中生已经进入身心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也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主观意愿、学习环境等因素会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自主性产生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对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影响。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中,学生无法进入深度学习,更无法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第一驱动力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而言会更加晦涩,抽象性也会更强,学生学习起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此时,兴趣就成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最大驱动力,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确定这一章节的学習目标,同时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函数图像给学生展示出来,同时抛出问题:“请跟随老师一起进入这一章的学习,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函数图像,寻找这两个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最终说明哪个是指数函数,哪个是对数函数。”直观的函数图像和这个课堂问题一出来,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带着充足的好奇心,不断地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跟随教师的引导去探索与发现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二)引导学生不断质疑与积极探索
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让学生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四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这个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和余弦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分别将sinA、sinB、cosA、cosB用边与边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这时学生就会发现:sinA=BCAB,cosB=BCAB,那么学生就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A的正弦值和∠B的余弦值是一样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对自己发现的新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展开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个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加丰富灵活且更富有创造性。
(三)有效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思维
创造性数学思维的特征是灵活、多变、新颖,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数学思维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高思维的活跃性和运用能力,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运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发散。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的“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灵活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设函数y=F(x)(x属于R,且x≠0)对任意非零实数x1、x2满足F(x1·x2)=F(x1)+F(x2),求证F(x)是偶函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常规的方法一起解这个题目,但是在课后练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寻找其他的解题方法,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请求教师的帮助,但是教师唯一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用不同于课堂中的思路和想法去探寻这个练习题的答案。这样教师就给了学生一个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不断地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发散,最终教师就可以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思维。
三、结束语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科特点和高中生实际发展情况,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兴趣,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让学生主动投入知识研究,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将所学数学知识内化并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世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江西教育,2018(36):17-18.
[2]杨德.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146-147.
[3]章哲.基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高中数学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