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对于日常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品质以及层次有着一定的要求。这也意味着物品如果再只是单纯地满足功能,则无法完全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加需要的是精神以及情感上的满足。本文旨在探索情感化再设计是如何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分别通过对日常生活、再设计、情感化再设计进行阐述,分析设计师们如何通过对生活的日常进行情感化的再设计,使人与物有“精神上的交流”,从而满足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情感需要,进而更加愿意去使用这些物品,以此来呼吁设计师们多做一些“情感化设计”,而非“单纯理智的设计”,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人与物的情感交流,抓住用户的“痛点”,从而解决“痛点”。
关键词:日常生活;情感化;再设计
设计师若想设计一个产品就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材料如何选择、用什么样的生产工艺来进行生产、对于自己的产品应该进行怎么样的市场定位、成本需求是多少、实用性如何,以及这个产品用起来是困难还是简单。但多数人或许自己都意识不到情绪性因素在进行产品设计和投入使用时是非常重要的[1]。这个情感要素是在物品实用性的基础上附加的、能够与用户进行情感交流的一个要素。而再设计是对于现有的设计进行再次设计从而达到设计目的的过程。对于日常生活的情感化再设计,即现有的日常生活用品及生活方式被进行情感化的再次设计更加拥有了情感及态度,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
一、日常生活
(一)何为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我们再熟悉不过,日常生活用品是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物品。有时我们会有“当局者迷”的感觉,因为当我们熟悉并习惯于生活在这些东西之中的时候,反而失去了关注它们和改造他们的兴趣。来自法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大师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客观地描述为以下几方面,日常是由不断相同的事物组成的,日常生活是生计、服装、家居、亲人、近邻、所处的环境等等,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把它称为:物质文化[2]。就我个人而言,日常生活是指人们自然的物质活动,这些物质活动是由不断周而复始的事件构成的。对于日常生活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而是深入地了解它的细节及本质。
(二)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
设计之所以会有新的契机归根到底是经济的繁荣带来的。如今简单的温饱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也有一定要求。人们大多会通过所用的物品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层次及审美能力。正如庞薰琴先生所说:“看一个国家是否真的有文明,并非只是听他如何推崇,而是看这个国家的人民在衣、食、住、行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真正的情况。”也就是说,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由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一点一点汇集换个塑造而成的[3]。
二、再设计
(一)何为再设计
目前有些设计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设计师们就现有的设计进行了再设计(RE-DESIGN)。就是对现有的设计进行再一次设计。它的重点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让人感觉最亲切平和的方式从日常生活中来探索设计的本质,通过创新给予日常用品第二次生命。
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有一本非常出名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他提出了一个观点“把已知的事物变得陌生,也是一种创造。”他筹划了一个题为“RE-DESIGN——二十一世纪日常生活用品再设计”的展览。其中包含来自32名日本设计者的设计,他们对于日常中用到的物品比如对纸尿裤或火柴进行重新设计。这些设计师来自于不同领域的第一线,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领域有着明确的思想和主张。原研哉给每人都派发了题名为“RE-DESIGN”的课题,所有提案都要以成品的实样来制作和展示,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原有的物品进行对比[4]。
(二)再设计为何
再设计真正的目的是在事物之间寻找设计的意义,创造出人们感觉用着顺手的东西及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东西,且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达到的理想状态。设计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应发展内在的、抽象的精神上的因素,也就是情感因素[5]。在再设计当中赋予情感化因素,即情感化再设计。
三、情感化再设计与日常生活
(一)设计源于生活
生活是设计的源头,为生活服务是设计的宗旨。设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的生活中被设计充满,或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被设计过的。小到牙签、菜刀、餐巾纸,大到房子、汽车、飞机。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准确的说是依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如果我们再精简一些来表述就会形成一个类似于生物链的环形关系:日常生活决定着社会,社会决定着设计,那么日常生活也就决定设计。日常就是设计,设计就是日常。
(二)情感化再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及运用
人们希望能在生活的细微之处体会到更多情感化的东西。日常生活的情感化设计被这样的需求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情感化的设计在情感世界里给予了人们及其高度的关照,它把这种关照和设计融合在一起,这样就清除了艺术与设计之间的障碍,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界限也消失了,无形的情感价值被有形的物质形态承载了起来。
情感化设计就是将情感化的精髓融入到我们生活当中会用到的产品当中,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更多温暖的体验和感觉。把情感化的设计理念和日常生活用品相结合的理论原本来自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所追求的需求是层层递进的,单纯只停留在表面或者是基本功能性的设计会随着时间慢慢让让人感到厌烦,但若将功能主义提升到情感的层面,日常生活也会有不同的体验[7]。
所有好的作品都必然会在工艺上、材料上或者理念上让人感到不同。这种感觉是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的。设计者利用情感化的再设计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与人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日本设计师佐藤雅彦经常研究的问题是“交流的根本”,这在人们的心中引起了一连串的情感回馈,叫做“感动的萌芽”。佐藤雅彦的出入境图章设计,就很明显地体现出了这种萌芽。用向左飞的飞机来代表出境的印章,反之则代表入境印章[4]。通过飞机方向,很明显就可区分出境还是入境,人们看到这样令人意想不到的设计时肯定会感到非常惊诧,这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惊喜[8]。他的设计提供给我们了一种方法:相互沟通。此设计对于那些痴迷于电子产品而不在意在日常生活当中和他人交流实践的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不该成为相互沟通的阻拦者。设计师津村耕佑在尿不湿的再设计这个提案当中提出吸收人体汗液的新概念,完成了一个不仅外表造型很漂亮的尿不湿设计,而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想法:人与服饰之间所存在的一种新关系。他的初衷是帮成年人找回穿着的权利与尊严,同时证明这些尊严是完全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方法来维护的。
四、结语
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解决人们生活当中的各种问题;再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新将设计做得更加完备,探索设计的意义和本质,给予日常用品第二次生命;情感化再设计是在产品具有功能性的基础之上赋予它情感上的意义,给人们带来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体验感。正在设计领域不断探索的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未来的设计趋势不再只是满足功能需求,更多的应该是在精神世界让用户体会到物品在情感上给予他们的反馈。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M].(何笑梅、欧秋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Ⅷ.
[2]巴黎.日常生活·物·设计[J].广西轻工业,2010,(12):122-123.
[3]陶海鹰.设计思考与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国设计理论与蛇姐经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出版社未知),2018.53-61.
[4]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9-42.
[5]郅阳.从日常生活视角中看设计本质[J].大众文艺,2013,(24):71-72.
[6]朱大象.朱大象:让设计融入日常生活[J]设计,2012,(6):144-147.
[7]谷童飞.日常生活用品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5,(31):29-31.
[8]刘思.生活中日常用品的“再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4,(24):43-44.
作者簡介:
王琦,女,北京工商大学 传媒与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