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

2021-01-10 00:33刘媛
科教导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刘媛

摘要培养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提升德语学科教育核心的关键,且其中蕴含重要的课程思政要素,而强化“立德树人”的思政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过程之一。本文在分析当前德语专业语言和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探讨如何深度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尝试为构建跨文化能力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中德跨文化交际 课程思政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6.046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Sino-Germa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U Yuan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AbstractCultivati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core of German subject education, which contains importa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ces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German professional language and culture curriculum, taking the Sino Germa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to deeply excavate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containedinthe curriculum, and tr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ross-cultural ability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wordsSino Germa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cultural confidence

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各国组成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学的人文教育与价值引领特征统一,如何在德语跨文化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这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基点。

“中德跨文化交际”是一门面向德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旨在通过文化认知与理论概念的阐释,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领域必备的经验和能力,跨文化本身包含着大量“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感受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行为方式,在实践中有效提升大学生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在如今新冠疫情背景下,各国人民面对共同疾病困苦,命运共同体的含义尤为突出,在此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踏入社会前吸纳充分的跨文化认知,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交际是包含自我与他者行为,是双向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在课程中融汇课程思政内容,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外语、文化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相关素养。因此,做好课程设计环节,在弘扬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也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感性与理性的认同感,提升和稳固学生的自我文化自信心。

1“中德跨文化交际”中思政融入方面的现存问题

针对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看似比较融入课程思政相关元素,但真实的情况却还是存在不理想的问题。首先,站在教师角度,教学内容延续前些年较为古旧的教材,侧重点在于外国文化、历史、文学方面内容的输入,而时常忽视甚至可以弱化对中国文化的关照。例如,在过去通俗教材中,文学作品方面的选取上既缺少对于古代文化如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的关注,也罕有对于先当代作家如萧红、贾平凹、莫言等优秀作家及其作品的呈现和输出。在其他文明方面如科学技术相關内容,也较少追忆中国四大发明、数学、物理等方面的智慧经验。教材如此,教师如此,必然也会影响学生跨文化整体的眼界,注意力会更多聚焦在西方文化输入,而中国文化输出环节则十分匮乏,失衡的文化观会导致学生从主观上认为无须更加细致和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而事实上,只针对目的语言和国家进行输入,这样的单向传导并不能称得上跨文化交际。结合真实的情况,比如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往往他们对于德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了解远远超过德国学生对于中国的了解,而中国留学生如果本身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本该增进的中华文化输出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则这会恶化这样的困境。与此同时,本国文化又是认知的基础,或者说参照,学生对自身文化各方面如若缺少更深层次的理解,会造成潜在的文化不平等观念,这也从根本上阻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换个角度,从学生方面来看,许多大学生有这样的观点:学好德语就意味着精准掌握语法、不断扩大词汇量,能够进行自如的听说会话即可,并且以应试和考证通过情况为导向。普遍缺乏语言虽然是文化的载体,但跨文化的认知也十分重要等认知。从爱国主义角度,将学好德语、增进跨文化能力,与为社会、人民服务结合起来的,将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与使命感融入其中,这样的认知高度鲜有学生能够达到,这就不是一系列跨文化课程能够彻底实现的,而是要追溯到个体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但尽管如此,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它以最直观的方式,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要点

2.1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

首先,学生应在全面学习课本中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知识,厘清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于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区别和融合是方式,不存在文化上的孰优孰劣。在此基础上,坚定正确、平等、自信的跨文化交流观。文化自信的建立与稳固是一个认知过程,体现在对自身文化体系和价值观的坚信。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文化多元化蓬勃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愈发紧密,这不仅表现在金融贸易方面,文化艺术的交流也日渐增进。但延续了以往的经济实力差异造成的影响,西方强势文化和流行元素更多更迅猛地涌入中国,而在大国崛起的现如今,重拾文化自信更需落实到实践当中。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承载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明,我们没有理由对于博大精深的自我文化萌生敬畏,而在具体课程中体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坚信与弘扬,是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灵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以具体的形式与内容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传递西方传统节日相关知识时,也同样了解自己民族传统节日,及其背后所传递的文化历史意义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提高主观能动性,除了在课上与课下系统了解中国文化外,还要逐步学会更深层次的阐析中国文化,并且在跨文化比较中形成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在具体课堂设计中,学生与教师在课前事先深入查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代表元素的材料,然后一齐拟定探究中华文化的相关主题。如著名中国园林建筑(苏州园林等)、杰出文学艺术作品(四大名著、古典诗词、国学经典等)、名人名家轶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之后学生分小组进行团队协作,生成针对各主题的德语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互相学习与分享当中,进行跨文化元素的比较分析。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用德语讲中华传统故事”“一带一路文化介绍”“跨文化交际情景表演”等活动,来增进学生对于跨文化的认知,提升其跨文化意识。也可以从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中,撷取蕴含跨文化元素的历史史料,如鉴真和尚东渡、丝绸之路的拓展、瓷器与茶叶的传播、张骞出使西域等。在讨论其中跨文化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思辨性。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还应主义引导学生,注意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境及语用规则差异。指导学生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话语表达中,合理解释相关的中华文化的内涵,训练学生运用写作、翻译和口语表达等表述自己的观点,以丰沛的逻辑和语篇结构,恰当呈现出自身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进而提高文化传播成效。

2.2中德文化对比,提升跨文化交际素养

教师应当依据跨文化教学的目标,一方面逐步引领学生理解和总结书本中呈现的跨文化知识指导,另一方面在跨文化行为实践中尝试运用相关知识,不断汇总和修整经验。例如,运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引导学生叙述具体的某个文化交际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态度和思维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此外,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中德跨文化实践的对比研究与汇报。内容可以囊括:中德传统节日对比、中德服饰文化对比、中德建筑文化对比、中德饮食文化对比、中德酒文化对比、中德思维方式对比、中德民族性格对比等等主题,最重要的是列举相关的实例。通过深入查阅资料,归纳整理相应素材,进行深度的跨文化对比。例如探讨诸如国庆由来、名称、休假、庆祝方式、阅兵仪式等的细节行为差异,并阐析其形成的原因,发掘中西方不同国庆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发挥专业主导作用,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表现两个层面,进行专业的教学评价。从跨文化学习内容引发的教学评价,能够从概念认知层面评价学生语言知识和跨文化技能,最终实现以评促学。在此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一方面可深入了解中德文化及社会政治体制,也正是促進学生提升自我政治思想觉悟的有益切入点。另一方面,通过感受不同文化视角差异,学生提高批判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启迪自身树立正确的三观。

2.3热点新闻事例与影视的跨文化分析

在跨文化教学中,案例分析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虽然现如今的许多大学生都热衷于刷抖音、微博,也会经常的关注热搜等热点新闻,但部分人对于时政、民生类的社会新闻关注度却显得缺乏兴趣。如何在当前的德语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中,以最佳的方式将德语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地、不着痕迹地融合,需要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例如主动关注大学生身边的新闻,即关注他们所关注。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相关案例的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真实的、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的跨文化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感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冲突和困境。这个过程里,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相关跨文化理论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矛盾的诱因,挖掘跨文化冲突背后隐含的本质问题,目标是最终整合出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案例选取方面,教师除了充分利用经典实例以外,还应当与时俱进,典型的新的案例也大胆运用,如:针对巴黎圣母院烧毁事件中国网民的态度、意大利奢侈品牌D&G涉及的辱华事件、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方针策略、东京奥运会筹备过程与环境等。具体例如,在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德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不断上涨的感染率和政府薄弱的控制力、小到民众拒绝戴口罩引发的抗议等,这些事件背后暗含着怎样的文化意识形态。而与之相比,我国政府控制新冠疫情的成效、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等,又是反映了背后怎样的文化理念,中德两国文化在这些行为方式与思维逻辑背后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的德语新闻和中文新闻,学生展开两种语言并用的开放性讨论。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查阅外语资料时,国外媒体对中方的报道,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使用的规范性。而用双语进行讨论,对于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近几年来,我国的主旋律影视剧作品呈现雨后春笋般的增长趋势,例如为人熟知的“建国三部曲”《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近期的影视作品有《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它们尝试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呈现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质的影视文化力量。在跨文化课堂上,可以有选择地放映相关影片的片段,引导学生在回顾经典历史史实的同时,对比今天祖国的崛起与发展。同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角色对于演员的台词进行翻译和表演,应注意语言的翻译规范性。另外,还可以布置撰写德语观后感的作业,教师在评价时节选经典文段,并在下一次课堂中请同学朗读分享和讨论。

3结语

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德贸易与文化往来不断深入,对德语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中德跨文化交际素养也将扮演重要的纽带角色。高校德语教师应当明确,德语教学并非仅是语言输入,跨文化思想碰撞是难免的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融入思政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德语不仅是为了掌握外国文化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流中,通过语言的媒介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与文化也尤为重要。此外,在跨文化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入课程教学中来。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避免生搬硬套地将思政内容引入课堂。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以学生为本,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通过思政元素与教学设计的有机融合,并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更为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关照中国特色文化,并且在跨文化交际时间中有活力地输出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对比中重新审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异同,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德才兼备的跨文化交际素养的人才。

课题项目:本文受2020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A10GY20D003)资助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03):17-22.

[3]袁藝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J].现代交际,2019(20): 150-151.

[4]蒋婷婷.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建构[J].丽水学院学报,2019(06):121-124.

[5]周晓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4-6.

[6]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79-86.

[7]刘晓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05):126-128.

[8]邱春滟.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5).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