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松 王敏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重大使命。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是新时代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关注的往往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价值观的引领与培养。因此,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们需对教学活动进行再设计,重视课程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开展英语教学。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课程;课程设计
引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所谓课程思政建设,它不是一门课,而是一种理念与价值观的引导与传播。[1] 就英语教学而言,“要把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将价值观引领放在重要位置,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英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价值观的引领与培养。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英语优质教学,我们必须要重新设计我们的英语课堂,重视英语课程的设计与编制。
1.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对课程设计的内涵把握不够准确
我们知道,人们对某一事物概念的界定往往反映了其对相关实物的认知看法。在英语教育界,许多研究人员,包括英语教师,在对课程设计的内涵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尽管他们已经认识到课程设计在课程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不同的研究视角下,其得出的相关概念不尽一致。比如,有的研究人员将课程设计简单的定义为掌握某一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3]也有的研究人员将其概括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之间构建一种科学合理的结构”。[4]和学新在相关研究中,从“涉及的内涵、课程设计的指标范围以及课程设计的上位归属”三个方面将课程设计定义为“对课程活动的事先整体规划和安排的系统化课程建设活动”。不同的认识,既体现了不同学者对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存有不同的见解,也体现了课程设计存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这些复杂性的存在,造成许多英语教师在真实的课程实施中往往基于自己的界定,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这一现象。
1.2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的了解
教育是育人的,所以学生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基于观察,许多英语课程设计方案都以教师为中心,延承了传统三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为改变这种状况,在课程设计之前,老师应首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什么样的困难,在课程设计时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如果一线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对课程设计大包大揽,而忽视学生的发展状况,立德树人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曾用医生看病来比喻教学过程。教师上课就犹如医生给病人看病,医生只有在了解病人病因的情况下才能开药。换到教学领域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来进行课程设计。
1.3对教学工具的认识存在偏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都为思政课堂的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但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在使用教学工具时,许多教师存在着“两级现象。一是侧重于使用计算机、投影设备等现代媒介,而忽视传统的教学工具,如板书、纸质材料等;另外一种则是过分依赖传统教学工具,淡化现代媒介的作用。这两种方式的选择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过多地使用现代媒介进行教学,学生会出现出小差、跟不上课堂节奏等问题。而过多地使用传统教具,则会出现课堂进度过慢、课堂枯燥无味等问题。因此,基于两者的特点,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应将现代的课程媒介与传统的课程媒介相结合,将现代的课程组织方式与传统的课程组织方式相结合,完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5]
2.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课程设计的实施建议
2.1准确把握英语课程设计的一般模式
所谓设计是指把一种设想通过周密的计划,各类呈现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也就是说,课程设计是以课程为本位,对教学构思与设想进行分析、加工、评价,最终以实际活动表现出来。以此构成课程设计的一般模式。
我们以一堂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课为例,按照课程设计的一般模式来分析该课中所体现出来的PWP模式。一般来说,Pre-task多是指教师在开展课程内容之前所做出来的准备工作以及对课程参与者的认知分析,包括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生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While-task是整堂课程的主体部分,在对While-部分进行设计时,英语教师应从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技术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Post-task是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来对学生做出评价,包括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任务完成后的总结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设计、实施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基于学习者的认知需要,对设计中的各环节进行反馈修正。
2.2基于学生的能力指标开展课程设计
能力指标(performance definition)是现代外语课程标准中用来表示学习者语言能力水平的一种表达方法,是对学习者的语言表现(performance)的一种度量。 邹为诚教授指出在语言能力指标的概念背后,是“以言行事”的思想。我们知道学习语言的目的是用语言来做事,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就是“提升學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但在现实的英语课堂中,英语学习的重点大都集中到学习语法、句子等语言知识上。因此,我们强调“以言行事”理念下的教学,就是强调学以致用,语言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告诉教师“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只有在明确“教什么”的问题之后,才能在课程中开展思政建设,“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交流和探讨。”
2.3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
关于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程晓堂教授对其进行了全面探究。一般而言,课程资源包括素材性资源(如教材、参考书、师生在交流中形成的经验方法等)和条件性资源(如教学馆室、教学设备、作息时间等)。就英语学科而言,许多英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课程资源的利用往往集中在教材的开发上。因此,在英语课程设计中,为了达到课程资源效益最大化,我们在设计课程时要突破教材的制约,选用真实、多样的材料,开展贴近真实情景式的教学,有效地挖掘生活资源;同时,课程资源的使用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基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合适的材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杨金才. 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04):48.
[2]肖琼,黄国文. 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05):10-13.
[3]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范蔚.中小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6(03):41-43.
[5]王新心.对于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