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燕
摘要:“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是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上的新探索。是指针对同一门课程设置多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分担教学任务,协同展开联合授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没有成熟的范本可以借鉴,各校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我院研究生培养中采用“一课多师”模式已有多年,累积了不少经验。笔者作为参与教师对“一课多师”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几点宝贵建议。
关键词:药学;研究生教育;一课多师
一、“一课多师”授课模式简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离不开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如何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提高研究生培养整体质量,是目前我国众多高等教育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做了大量工作。“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是指针对同一门课程设置多名教师组成协同教学团队,共同分担课程的教学任务,展开联合授课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为三个方面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质量制度和成绩考核制度。三者相辅相成、协调共进。[1] 本校药学院的多门研究生课堂目前全部采用“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累积了较丰富的管理和教学经验。我作为研究生教学的参与教师,十分支持这种的教育模式,特撰文对“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展开探讨,并分享自己的几点建议。
二、“一课多师”的优缺点:
研究生专业课的教育大多采用小班教学。药学相关专业课程往往涉及到很多细分领域,专业交叉度很高。我们无法要求一名教师同时具备多项细分学科的专业知识,若采用传统的一课一师教学模式来讲授这门课程,难免会造成学生对各个知识点都浅尝辄止,最终致使整个课程的学习零散而浅薄。“一课多师”模式,将一门课程模块化,请更专业的教师负责每个板块,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板块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不仅使得师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也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比如,“生物制药工艺学”这门课,可以被划分为微生物药物工艺,生物技术药物工艺,生物药提取纯化工艺等几个大块,每一块均安排有真实研发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水准,更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通过一课多师,还可以帮助研究生尽快认识和熟悉本专业的老师,了解老师们的特长和研究方向,以后在课题实验中遇到问题能找到对口的老师进行请教。
虽然“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其自身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一课多师”模式对教师团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团队有很高的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组织难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合理或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学生出现混乱,课程体验感差。安排好课时后,如果教师因不可抗原因调课,会造成整个教学板块的突然切换,影响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学生需要在短短一学期内接受多位的老师授课,由于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要求,教师的切换容易使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影响最终效果。
三、药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建议:
针对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成熟的范本可以借鉴,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师和学生,真正发挥出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以下是笔者根据本单位的实践经验和其他文献描述总结出的几点建议:
1、建立主管教师责任制
每一门课都应指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统管全局。主管老师需要承担的工作包括:组织授课老师定期进行小组协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务管理工作;向学校提交教学相关材料文件等等。研究生课程通常没有固定的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常是在大的学科范围内,根据任课老师的特长方向,制定教学板块。为了让学生上课时能更好吸收,主管教师需要在上课前通知学生们需要借阅的参考书籍,告知授课主题,帮助他们做好预习准备。为了缓解课程中教师的变换给学生带来的不适应感,主管老师有必要提前告知学生我们的多师授课模式,并简单介绍参与授课的几位老师的基本情况,给他们一个心理准备时间。
2、建立任课教师协作机制
课程教学的多个环节都需要参与老師的协商合作才能完美完成课程授课。比如在制定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思路等等教学资料时,教师们须统一意见,积极献言献策,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在课程中,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各位老师也应该做到定期交流。但是因为老师们还有自己的其他工作安排,要协调一个统一的时间面对面交流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推荐建立授课老师线上交流平台,通过线上交流平台确认教学进度,即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沟通,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重点不突出问题。
3、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建立多方监管的教学评估制度,既要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教师对学生每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评估学生对课堂的接受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从而完善教学过程。[2] 实际操作中,可以在每堂课后分别给老师和学生代表发一张评估表,表中提供多项可选择的评估项目,也提供了意见栏。责任老师将每次的评估表收集起来及时将学生的适应状况以及学习状况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教师调整和改进授课方式。
4、建立多样化的成绩考核制度
“一课多师”模式由不同的老师负责不同的教学模块,这就决定了最后对学生的期末成绩考察也会是多样化的。通常研究生期末考试的形式一般分为卷面笔试或提交主题小论文。“一课多师”模式也可以采用这两种形式,但应稍作优化。比如在笔试出题时,涉及多板块考题,需要多位老师协同,各自负责一块,最后共同商议整合。而对于主题小论文形式,选题和评分也是一个需要协同的过程。除此以外,可以在各位老师每上完一个板块课程内容时,给学生做个小结测试,形式不拘。可以是试卷,可以是PPT演讲,可以是主题小论文,也可以是实验操作。最后学生的期末成绩由每次小结测试的成绩加权平均所得。虽然形式不拘,但也必须秉承科学、公平、合理的原则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
四、小结: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通过对 “一课多师”模式优缺点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想办法去弥补缺陷,更好的发挥“一课多师”模式的积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课多师”模式虽然尚有不足之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课堂活跃度和学术专业度都大大提高,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和好评。然而,课程设计只是形式,上课的老师的水平才是课堂是否出彩的灵魂。各位老师也应该不断学习精进,才能教导出更优秀的研究生,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