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

2021-01-09 16:24谷松岭安家兴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谷松岭 安家兴

摘   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工程。高校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应主动向基础教育阶段渗透,完成与中小学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教育理念运用等方面的整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协同发展,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获得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发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发专门培训项目”。1 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以高校人才优势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水平,夯实作为完成教育工作基础的教师整体素质,进而借助高校科研能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工作深度,并且借鉴高校前沿教育理念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

一、高校师资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师资建设中的人才带动作用

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全体思政课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复合体,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力量共同体“以‘默认一致’为基础”2的高质量教学团队,夯实一体化教学的根基。

1.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藩篱

思政课在教育体系中的不同学段被赋予不同的教育任务,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交流并不多。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求不同学段教师必须展开深入交流,在教研互长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便能高质量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高校应主动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拓宽思政课教师视野,协同组织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加“思政教师走进高校”“高校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小学”等专题研修、学习培训等活动。

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只有保持长期的教学交流,才能够从全局角度掌握学情变化,有效解决思政课授课思路断层问题。高校推动思政课教学资源为基础教育阶段服务,能够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理论背景知识,使各学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更新颖的视角对知识进行讲解,真正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有效避免思政课教学内容成为“惰性知识”。1

2.增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性

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学识素养,直接决定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成效。从现实层面来看,教师的教学目标、工作要求、育人理念受到其求学经历、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学特点和优势,高校思政课教师有高学历、科研性强等优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有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规范等特点。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能够使中小学获得结构多元化思政教育,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延伸性。

基于“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2的理解,马克思认为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不同学段教师的学习、工作经历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学方法、内容也会带有鲜明的阶段性色彩。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思政课教学演示,能够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以不一样的呈现方式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正迁移水平。如果进一步将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力量整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从小学学段开始获得丰富多元的思政课教学内容。

因此,理顺合作教学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加强高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教研活动非常重要。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程研究、教师实践教育等活动,能够有效建立高校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活动的系统机制。高校思政课师资力量的带动作用,能切实丰富不同学段教师的结构构成,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情境性的改变,从而改变单一学段中教师的教法定势固化现象。

3.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人才梯次衔接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开展不同学段教师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整合各方面的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以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满足各学段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发展的需求。

开展高校与当地中小学教师之间邻学段、跨学段的相互听课、集体备课,有助于将思政理论资源有效引入基础教育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从理论高度来对不同学段思政课授课难点进行集体攻关,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全学段思政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一体化。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源的人才引导作用,能够有效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人才梯次推进的系统衔接,创立新型大中小学思政育人的教学共同体。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面对同一教学任务,进行任务式统筹合作,能够迅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依托高校与中小学联合的思政教育渠道,借助高校的专业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中小学生体验和参与创造性和服务性劳动,从而将劳动教育有效地统合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體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进一步拓宽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的现实格局。

二、高校课程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中的统筹作用

高校应该主动利用自身课程建设优质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自觉承担起牵头责任。

1.有助于课程建设目标的达成

任何课程建设都需要保持课程教育意向的连贯性,课程教学协同性的推进要基于教学创新性,否则就会产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陈旧停滞的问题,无法推动课程教学的协同发展。因此,有效统合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思路,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群体协同推进课程设置目标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思政课教学需要顺应时代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成才作为课程目标引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推进的教研结合机制,借助科研创新推动思政课程目标的发展。高校还可以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成果创新,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完成提供坚实理论支持。同时,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专业教学研究成果也应该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推广应用,为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的政治性、价值性、知识性提供参考导向。这就要求高校以多学科的科研促进思政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深入,借助鲜明的思想性、多学科特色和高学历师资团队等优势,攻克思政课一体化中课程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

2.有利于课程内容衔接性的完善

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尤其应该注重学段之间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不同学段思政课内容的衔接性欠缺,表现在大中小学教师往往存在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概念进行重复解读的现象,导致高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研究资源的研发指导作用,能够增强基础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使中小学思政教师能够从容应对不同学段学生所受到的外部思潮影响,实现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以课程内容推动各学段教学协同,要使课程内容有效服务于特定学段的受教育者,就需要统一整合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内容,在保持课程连贯性的基础上,避免由于授课内容简单重复而产生的低效。以往由于各学段之间存在着壁垒,造成了特定学段教师对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了解,也因为理论支撑的缺失造成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往往只注重讲授“是什么”的知识性内容,而忽视了“为什么”和“应如何”的创新能力培养。为了突破实际教学中各学段授课内容的这种边界感,就必须推动高校教学资源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统筹作用,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促进思政课一体化过程教学内容的协调更新,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衔接性、创新性提供保障。

3.有助于课程逻辑递进性的实现

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课程内容的逻辑递进,有助于消除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有助于实现全程育人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认识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课程内容的逻辑递进性的生成,也必须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保障以教学内容促进不同学段学生认识的飞跃。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应积极发挥科研优势,主动承担以科研推动教学设计的过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运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建设中,创新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逻辑递进体系,提出既具有学术深度又具有现实关怀的课程内容设置方案。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应该“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科学性、政策性强,有其自身规律”。1文件中尤其强调高校学术研究团体力量对于德育体系建设的具体作用,将这一文件精神放在当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野下,也就要求高校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通过优势资源作用的发挥,与中小学一起共同努力打造出既具有体系性、理论性,又具有亲和力、感召力的教学逻辑体系内容。

三、高校前沿教学理念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应该发挥前沿教学理念研究和应用的优势,将教育的前沿教育理念推广到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中去。

1.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差异性。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儿童在7—11岁之间位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处于使用概念思维的认知发展期,但仍缺乏复杂的抽象能力,其思维方法依然比较简单。儿童在11岁之后便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其认知以抽象、假设和理论思维为特征1,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一般规律和原则,引导学生发展建立假设的能力。同时,在进入青少年期之后,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指出,青少年还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文化环境等来建立统一的自我角色认同感,形成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自我解答。2

依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律变化,一体化教学必须注重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抽象思维的有序转变过程,帮助学生在提升思想品德方面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同时更要帮助学生构建内在自我,树立坚定的理想道德信念。这就要求教材内容设计应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确立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高校应统合不同专业人才,尤其需要思政教育与心理学等专业教师的通力合作,制订行之有效的方案,使思政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成长规律相适应。

正是基于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科学认识,我国《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體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3 同时,上述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展开都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思政课教学兼具内容的科学性和表达的鲜活性。因此,高校必须结合学生成长过程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实践,推动课程内容创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成果推广到大中小学思政课堂中,通过把握住历史脉络完善思政课的引导力,对于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期待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提供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的解读。

2.依照认知教育学理论,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功能指向,在于保障这项铸魂育人工程的系统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照不同学段中学生认知规律的变化,统筹优化课程设置、协同教学、内容安排。这意味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的结构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教育心理学倡导的“要保证学生能在多种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主张。

要将思政课程知识转变为“意义学习”的具体内容4,就必须营造积极的外部客观条件和内部主观条件,从而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起对所学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说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就必须使学生能够主动将在课堂中所学习的新知与已知进行关联,不断更新其认知结构。因此,在认知形成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學材料的逻辑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学材料缺乏逻辑意义,就会导致无法达成学习者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联系,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机械学习。

在营造“意义学习”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方面,高校中思政课教学资源蕴含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不同层面,相对于中小学而言,高校能够统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基础教育中的思政教师提供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素材库。高校多与当地博物馆、图书馆、红色文化陈列馆等具有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多建有科研基地、实践基地等,对中小学思政教师来说,这些都是拓展学生在多情境状态下应用所学知识的可利用资源。同时,高校思政教师还应基于理论研究视角,将所在高校的多种资源内容予以整合、分析,制作出适合不同学段学习任务的引导性材料库,借助略高于各学段学习认知任务的概括性、引导性材料,推进其他学段思政课学习正迁移的发生。

3.依据学习动机激发理论,营造大中小学思政课良好学习氛围

动机是学习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心理学家将动机定义为激发、引导和在一段内保持行为的内部过程”。1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具体划分了“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种,其中,“成长需要”囊括“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个递进性部分2,而学习动机正是学生满足其成长需求的驱动力。在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中,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他指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通过与能力更高的成年人的交流而实现的,因此其学习动机的激发也需要熟练教师的具体指导,尤其“在孩子最近发展区内,这样的互动最有效”。3

具体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就要求思政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自我成长需求有不同的侧重,采取差异性原则激发其学习动机。小学思政课教学应重点培养启蒙学生的道德感情,初中思政课教学应重点打造学生思想道德基础,高中思政课教学应重点锻造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思政课教学应重点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

同时,还应注意到学习是一个受教育者与教师合作的过程,成人通过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给予儿童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心和参考,儿童正是借由成人帮助才能了解其所处的社会及相关文化。因此,思政课教师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集中宣讲,各学段的学生共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能够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示范性应用,多层面激发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动机。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河北省对接京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研究
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浅谈区域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智能电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