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艳玲
(广西农牧工程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0)
近年来,为贯彻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教育方针,中职院校学生学会综合运用职业技术能力的教育培养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但目前我国普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队伍建设仍然有待不断完善[1]。生源质量不高,自律意识淡薄,基础知识薄弱都已经是当前中职本科教育专业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特别对像是农牧技术类等一些比较新的冷门中职专业,学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兴趣不高,但是多数学生对网络新环境却有强烈的好奇心。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新型教学形态[2]。这些新型教学形态可以把传统授课制学习优势与网络学习个性化融为一体,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这种教学模式需要综合运用教学手段,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班课作为一种新型移动教学助手,因具备便捷性操作及强大功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3]。基于教育网络平台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虽然可以有效地彻底改善目前中职教育院校教学存在的上述这些问题,但仍依然需要一线中职教育教学工作者们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为推进中职教育院校教学探索开辟出一条有效地的教学改革之路。本课题以此为背景,构建基于云班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意在探索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的《禽病防治》这门课程中具体应用,并对本校开展《禽病防治》课混合式教学进行调查,总结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升相关教学实效提供参考与借鉴。
禽病病害防治工程线下教学课本系列教材书也是 2016年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重点示范校特色建设工程系列重点教材之一,是本校专业教师在对养禽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编写的。此外,通过走访多家企业,结合当前形势下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本课题组成员编写了线上电子校本教材《禽病防治》,本书包含了理论和实训,其中实训部分是根据企业调研、中职生职业岗位的需求编写,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案例学习等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掌握常见禽病的诊断和防治的重要技能。
本研究以广西农牧工程学校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牧医183和牧医197班在校学生共71名为主要研究课题对象,结合禽病防治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以及中职学生学情特点,通过与专业授课教师的互动交流以及对专业课本的分析,开展基于云班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材是按照同样的单元结构编排,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所以只在 2020年春学期开始进行混合式教学。目前已经上传教学课件、微课、视频、病例图片等资源 195个和一门电子教材,习题 247题,布置活动任务 75项。现以《禽病防治》课程项目三中的教学模块二“大肠杆菌病”为例来详细说明目前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进展情况,本节内容采用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
课前的自主学习不仅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情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且能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把教学目标发布到教学平台,布置课前学习任务使学生对即将开始学习的内容都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可登录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查看教师提前发布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本次线上课前学习视频资源包括PPT课件、视频、微课和线上电子校本教材《禽病防治》,其中视频有: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病死剖检技术、病料;微课有:禽大肠杆菌病、认识大肠杆菌。同时,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在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后,有两项任务要完成,第一,在本节课的自学后在云班课的活动里有课前测试。第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布在云班课里的案例分析,并准备在课堂做汇报。借此,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一个有效的思维延续方向,且能够基于混合教学方法的应用实现个人对线上教学内容以及线下实践内容的有效整合。如教师可以基于线上教学模式为学生展示新城疫混合感染大肠杆菌病的症状和病变,并且要让学生在线下学习的过程中收集关于大肠杆菌病与鸭浆膜炎等相类似传染病的材料进行鉴别学习。通过线上的自学,学生要形成自己的理解,完成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每个小组要派一名代表做课堂汇报,成绩计入考核。
通过课堂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本章节的教学难点,且能够基于教学难点问题对课堂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做有效的引导,从而体现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对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方法的高效应用与有效支撑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云班互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案例导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师互动教学方式,开展小组协作学习、课堂任务操练和学生在线教学测试。首先,教师认真检查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即对病死鸡解剖、病理观察、初步诊断、防治方案等来掌握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组织小组协作完成病例诊断,并给与加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期间反馈的易错题进行重点知识讲解。对疾病疑难点进行讲解之后,教师再通过云班课让学生试着说出与大肠杆菌病相关联的鉴别诊断,以突破学习的难点。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结合大肠杆菌病稀泻症状引出“禽类稀泻的疾病有哪些?”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对比禽病防治的具体方法与策略,且能够实现对不同禽类疾病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该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引导后续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且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对禽病防治课程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促进难点问题分析与综合能力提升。线上理论知识教学的方法与线下实践内容教学的方法做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全面探索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禽病诊断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后学习能力,且能够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引导与培养。为了及时检验学生对于基本知识与难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在课后通过云班课及时发布信息在线进行测试,学生完成在线测试后,平台系统会自动进行批阅,学生也同样能及时地查看到测试成绩与正确答案。课后线上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随时查看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下次教学工作。
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课程满意度,能较为深入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知及体验情况,对于深入检验和探讨改进禽病防治混合式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基于云班课开展《禽病防治》课程结束后设计了本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总体评价三部分,共有 8道题。每一题项都反映了教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回答则反映了实际的教学效果。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作用、趣味性、实用性及需求满足度;教学方式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互动、知识技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总体评价。现对实验班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在教学内容的作用方面,32.4 % 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教学平台上发布的学习资源内容对课本的学习很有帮助,65.6 % 的学生确定有帮助,而只有 2 % 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在趣味性方面,90.2 % 学生认为学习资源丰富多样,比较有趣,但也有 7 % 的学生不确定,1.4 % 的学生持相反意见。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方面,高达 70.4 %的学生认为学习资源的实用性强,只有2 % 的学生不同意这一观点。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全体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需求方面,86 % 的学生持肯定性的态度,14 % 的学生不确定。由此看来,学生对于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总体是满意的,但是,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平台资源的内容在难度和趣味性两方面还是要进一步改进的。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显示,76.1 % 的学生认为采用混合式课堂教学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22.5 % 的学生不确定这一观点。对于师生互动的作用方面,有 77.5 % 的学生认为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多种交流方式可以促进师生互动,21 % 的学生不确定,只有 1.4 % 的学生不同意这个观点。对于禽病理论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的作用上,78.8 % 的学生认为通过混合式课程教学自己的禽病技能运用能力将会有所提高,1.4 % 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高,还有 19.8 % 的学生不确定。这些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该教学模式在总体上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取、拓展知识,促进师生互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技能。
70.5 % 的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模式,28 % 的学生不确定,仅有 1.4 % 学生不喜欢该模式。所以,尽管大多数学生喜欢混合式教学模式,但是依然有学生不喜欢,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探究学生不喜欢的原因,进一步改善该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和不断推进,当前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已经迎来了全新的教学变革。特别是在中职专科院校教育教学系统中,教师对于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与保障性看得极为重要,且应用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与教育引导,旨在有效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认知与学习理念,实现全新学习方法和学习素养的有效构建与进步。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对中职院校禽病防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帮助和支撑,并且实现了对后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起到有效保障与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