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梅,牟书才,李晓红
(1.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2.黑龙江仁合堂药业有限公司,黑龙江 牡丹江)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依据所有学生在学习结束时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明确的聚焦和架构教育环节中所有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从起初制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出发,接着组合课程(教学成效)、教学(活动)以及评价,以确定这样的学习能实现[1]。概念创立者史派帝(Spady)认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中的“成果”是指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所能够取得的真实性巅峰成果,是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志[2]。顶点(Capstone)课程作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规范要求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目前正被国际工程教育领域人士广泛关注。
《中药生产综合实训》是本学院中药制药技术专业IEET认证Capstone课程,是一门整合工程实务技术能力的专题实作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一个典型产品的原材料检测(中药鉴定)—中药前处理—中药制剂生产—质量检测全过程为项目,将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综合实践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柴胡片、安神胶囊、一清颗粒、十全大补丸等中药制剂生产过程加工与管理,培养学生中药生产操作能力,为入职技术岗位、尽快上手做准备。本文将系统地结合该专业的认证实践,就《中药生产综合实训》在教学中基于成果导向指导的教学设计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希望能够为本校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学院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成立于 2003年,以立足地方,服务牡丹江市乃至黑龙江地区中药制药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本专业自 2015年起,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到企业用人单位实地访谈,通过与企业技术负责人、骨干员工及企业校友就其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和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宣传专业教育目标,交换企业、校友对教育目标的看法,创新了“4学段 2轮回”工学互动和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了课程委员会制订初稿、经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外部咨询委员会修订,逐级完善专业教育目标:具备在中药制剂生产技术领域从事中药提取、制剂、检验和生产过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对中药制剂生产与质量控制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0年,经与认证专家沟通,将 Capstone课程《中药生产综合实训》设置在 2018级大三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第五学期开展。按照学校教学日历,共计 8周课程,已经以一项完整的课程分4个课程主题在教务系统发布任务并完成分课。《中药生产综合实训》课程以中药生产综合实训为教学主体,融合了中药特色的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质量分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应用技术等课程,是学生修完专业核心课程后进行的工程实务技术能力的专题实践教学环节,涵盖了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执行能力、组织协作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责任6大核心能力。
该课程前导课程包括《药用化学》《天然药物提取与分离》《中药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和《中药制剂质量分析》等课程。《中药生产综合实训》课程围绕专题实作任务的开展,旨在引领学生运用中药理论与实践技能完成中药制剂工艺的设计与产品制造,总结和重新评价自己在中药生产领域的学习经验,反思和重新总结自己在中药所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成功地将其过渡至新的专业工作生活中,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药生产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是以成果导向为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和检验学生的 6大核心能力为目标,开展工程实务教学活动。课程教学分为 5个部分,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成效、课程反思与持续改善。课程设计由学院专职教师、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及中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的。课程组成员根据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企业工程经验、校友反馈,制定课程标准、标准操作规程、生产文本、检验文本等。
《中药生产综合实训》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设计,突出多学科性、综合性和工程实践性,由每位学生全程主导工程实务,教师组参与实践指导的方式,培养并考察全部学生 6大核心能力。该专业课程可以全面检视每位学生的核心能力达成度,是评价本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其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依据。
《中药生产综合实训》是一门实践性专题实作课程,学生自行组队,3~5人一组,组长竞聘上岗,组内讨论,合理分工。小组根据课程实作项目,自行设计并确定生产处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中药鉴定、中药前处理、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检测等实操训练,完成生产检验报告、答辩、作品展示、评量等环节。与其他课程设计相比,Capstone课程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在多个专业和不同领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在课堂教学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职能和角色是作为一个生产车间、化验室的管理者,负责下达生产和检验任务,进行下一阶段的生产和检验工作过程中的指导和评定;学生的主要角色是作为一名企业的生产检验人员,模拟各个企业的生产检验岗位和各环节的操作,在企业进行生产检验的全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并互相监督互相评价。按照药品生产过程要求严格遵守各个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填写生产记录、检验记录、检验报告单等[3]。
2.4.1 课程评量方法 《中药生产综合实训》课程预先设定了评量尺规(Rubrics),分别由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师小组对各项核心能力指标表现情况进行评量。具体评量自评互评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现场操作和方案设计的参与度,评量由学生组员完成。指导老师评分,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结合实训报告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创新性进行评量。学生答辩评分,由教师小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进行评量,成绩的评定突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案汇报思路、方案的创新性。
2.4.2 学生学习成效 本课程要求每组学生制作专题实作Capstone视频,制作过程及成品在专业认证的专栏中进行公开展示。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化学、中药原料鉴定、中药前处理等工程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掌握了包括散剂、片剂、胶囊剂、栓剂等多种中药制剂的应用工艺技术;掌握了相关机器设备的日常使用及其维护;以真实的材料来完成中药制剂的制备和检验。本课程激发了团队工作的热情,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加强了中药生产和工程伦理意识,是一门典型成果导向理念应用课程。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学生平均分为 91.43分,及格率 100 %,符合当初预期。通过本课程学习,当初设计的课程目标基本都达到了要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协作,按行业企业标准进行实战演练。学生必须首先具备在中药制剂生产技术领域中主要从事中药提取、制剂、检验和生产过程管理工作的专业技能;必须具有对中药制剂生产与质量控制等专业相关技术工作岗位的综合实际适应能力、团队协作工作能力、自主主动学习创新能力、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素养、职业道德及自身创新创业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技能人才。通过智慧课堂完成个性化课程学习,线上完成每个项目的资源学习并上传作业,线下借助智慧课堂小组任务、讨论、头脑风暴、点名等活动开展教学,参与活动获得相应分数。
本课程与6大核心能力之培养有关。对于核心能力 1~6,课程组进一步采用 Rubrics(评量尺规)进行细化考核(见表 1)。综合学生在本阶段之各项表现可以了解其中的核心能力 6需要再加强,加入对学生关心社会、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培养,因为学院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成为班组长或工段长、车间主任、化验员的潜质,可以在课程中训练其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
表1 Capstone课程评量尺规(Rubrics)细化考核表
《中药生产综合实训》课程已建设了4年,课程已逐渐完善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课程的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Capstone课程目前仍停留在处方设计、生产检验阶段,由于项目实施时虽按企业生产流程操作,但实训条件还有欠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课程组教师团队建立机制还不完善,与企业生产设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开展不够。Capstone课程相比较其他课程,工作量较大,如何正确评量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为全面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实务实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发挥产业学院平台的作用,在产业学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师在产业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成长,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进一步发展校企共建项目,加大学生核心能力 6培养力度。依托国家级示范专业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中药养生馆、双高建设骨干专业、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平台,加快学生竞赛和学生自主创业的步伐。继续开发协同育人、教学改革、精品课程资源,将以成果导向的教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为Capstone专题实作课程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生产综合实训》课程根据课程教育目标,结合 IEET认证对 Capstone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学生成果导向为教学理念,开展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成效、课程反思和课程可持续改善等一系列课程教学活动。系统地介绍了IEET认证必修的《中药生产综合实训》顶点(Capstone)课程专题实作课程的建设经验,旨在为相关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