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长龙 鹿志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多发生于老年人的呼吸系统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认为由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诱发。慢阻肺具有极高的病死率,目前位居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第四位[1]。由于疾病可引起气流受限,致使发生气短、胸闷、气促等症状,呼吸及运动功能均可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目前,临床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病情,但是无法有效改善肺功能等情况[2]。基于此,本文就应用运动、呼吸训练提高慢阻肺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价值展开分析,并选择126例患者实施研究,报告如下。
1.1 基线资料 以我院2018-04-01—2019-04-01收治的126例患者对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包括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63例,男34例,女29 例;年龄62 ~79 岁,平均年龄(70.63±2.39)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17±1.96)年。对照组63例,男32例,女31例;年龄64~77岁,平均年龄(70.58±2.62)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13±1.94)年。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主要是给予对症治疗,指导戒烟酒,规律作息及饮食,医务人员指导正确的呼吸方法,连续干预2个月。
研究组:给予运动、呼吸训练,具体为:①运动训练。首先进行上下肢训练,例如扩胸、上举上肢,逐渐过渡至上举哑铃训练,2次/d,20 min/次[3]。根据耐受情况实施踏车训练,受此运动强度为60%peakVO2,逐渐增加至90%,2次/d,20 min/次[4]。②呼吸训练。指导进行腹式呼吸,方法是维持坐位或者仰卧位,双手放于胸腹部,用力吸气时向外扩张腹部,吐气时放松,呼吸时注意胸部不发生变化[5]。缩唇呼吸时,鼻腔深吸气,嘟起唇部后缓慢呼气,控制呼吸比为1∶2。胸式呼吸时,缓慢吸气收缩腹部,保证完全收缩胸腔内壁,肋骨上提并扩张向两侧,缓慢吐气,胸廓缩小[6]。
1.3 观察指标 ①肺功能:于治疗后检测患者肺功能,以肺功能测定仪进行测定,指标包括FVC、FEV1、FEV1/FVC,各指标均检测3次,取平均值实施比较。②呼吸功能:以MRC对患者呼吸情况实施评价,评分标准为6级(0~5分)法,分值越大,表示患者呼吸困难、气促症状越显著,呼吸功能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 22.0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处理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较 分析肺功能测定仪的检测结果可知,研究组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较(±s)
?
2.2 两组患者呼吸功能评分比较 研究组训练后的MR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 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呼吸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呼吸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
受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影响,慢阻肺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对于患者存在较大困扰。慢阻肺可造成呼吸困难、运动耐受力下降等情况,随着疾病进展,可发展成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7]。临床主要采取药物控制病情进展,但是难以改善呼吸与运动情况。
随着慢阻肺的进展,患者肺功能可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因而如何控制疾病对肺功能的损害,为临床研究重点内容[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MRC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呼吸训练为肺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缩唇呼吸3项内容,可对患者呼气肌与吸气肌进行力量训练,以正常的呼吸生理功能作为导向进行训练,通过快速、短暂的吸气,可让全部的吸气肌参与工作,从而使肺内的气体充盈,可让肺部最大化扩张。后通过缓慢的经口呼吸,可降低呼气流速,延长呼气的时间,不仅有利于肺部气体交换,还可改善呼吸肌的肌力与肺部张力[9]。在运动训练中,通过有氧运动可促进代谢,有效提高全身耐力,从而改善肺功能,尽可能缓解疾病对患者造成的损害,促进其康复。联合运动、呼吸训练进行干预,可从不同角度促进患者康复,有利于症状的快速缓解,进而实现康复治疗效果[10]。
综上所述,与常规康复措施相比较,运动、呼吸训练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可从多方面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运动功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