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针对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1-01-09 05:37胡春燕王静敏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急性期电针肌力

胡春燕 王静敏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是由脑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导致脑部组织缺氧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特性,急性期50%~70%的脑卒中存活患者伴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偏瘫[1]。中医认为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属“中风”,病机在瘀、痰、风、气四端,故治疗时应以通经活络、行气祛风、活血化瘀为主。针灸具有疏通经络,通气血之效,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电针也逐渐被应用于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但目前临床上主要有高频电针(连续波频率50 Hz)和低频电针(连续波频率20 Hz)两种电针治疗方式,但何种频率电针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具有更佳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探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96例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本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6.51±4.37)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4.31±0.96)d。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6.60±4.46)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4.40±0.85)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诊断标准[2];中医符合“中风”风痰阻络证的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病程≤7 d;单侧肢体功能障碍;生命体征平稳。

1.4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者;晕针者;依从性差者。

1.5 方法 对照组给予高频电针(连续波频率50 Hz)治疗,选取患者四神聪穴、百会、合谷、三阴交、足三里、手三里、双侧内关;患侧太冲、气海、肩,臂、阴包、曲池、曲泉、悬钟、解溪、梁丘、丰隆;口歪眼斜配以地仓、颊车穴;吞咽障碍配以玉液、金津、廉泉穴;足内翻或足外翻配以中封、太溪穴。消毒上诉穴位后采用0.35 mm×40 mm针灸针予以提插泻法,体穴直刺30~40 mm,脑穴位进针20~30 mm,待得气后使用电针仪(扬州市智象医疗用品有限公司,SDZ-Ⅱ),将频率设置为50 Hz,强度以患者自觉针体有跳动,留针30 min,1次/d,6 次/周,连续治疗8 周。观察组将频率设置为20 Hz,其他同对照组。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1.6.1 临床疗效 治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少≥90%;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50%≤NIHSS评分减少<90%;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改善,30%≤NIHSS评分减少<50%;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NIHSS评分减少<30%。

1.6.2 肌力 0级:无任何肌肉及关节活动;1级:有轻微肌肉活动,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有肌肉及关节活动,但仅能平行移动,不能抵抗重力;3级:可抵抗重力,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能抵抗外界阻力,但不能完全抵抗;5级:肌力正常[4]。

1.6.3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 使用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FMA: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运动功能越好;Barthel指数评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5]。

1.6.4 炎性因子 采集患者外周静脉空腹血5 mL,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

1.7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数据均通过SPSS 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肌力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FMA、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IL-6、CRP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肌力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5。

组别 例数 FMA Barthe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8 21.65±3.87 25.65±4.19* 36.10±5.76 38.21±7.65△观察组 48 21.43±3.89 31.87±4.79* 36.21±5.54 49.10±6.98*t 0.278 6.771 0.095 7.286 P 0.782 <0.001 0.924 <0.001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IL-6/(μg·L-1) CRP/(m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8 22.96±4.18 13.90±2.88* 14.64±2.22 11.87±1.99*观察组 48 22.70±4.00 10.64±1.81* 14.40±2.01 9.40±1.65*t 0.311 6.640 0.555 6.620 P 0.756 <0.001 0.580 <0.001

3 讨论

电针是由传统针灸发展而来,能通过电脉冲减缓失神经支配肌肉的萎缩,促进损伤神经的生长和损伤神经恢复。而相关研究显示[6]不同频率电针治疗的电脉冲存在差异,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也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分别选用高频电针(连续波频率50 Hz)和低频电针(连续波频率20 Hz)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探讨其临床疗效。

电针疗法能通过调节钙离子通道促进水肿的吸收。高频电针(连续波频率50 Hz)对患者刺激较大,可激发患者应激系统,影响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还能干扰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低频电针(连续波频率20 Hz)可产生较好震颤感,促进患者肌肉韧带张力增加,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7]。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低频电针可促进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促进血栓转化,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病灶区周围的缺血缺氧状态,缩小梗死面积,促进损伤神经元恢复;同时还能刺激脑部视神经恢复其神经功能,从而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观察组肌力优于对照组,观察组FMA、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低频电针通过刺激患者腧穴刺激头部区域提高大脑及躯体皮层的兴奋性;通过通络活血,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改善患者全身血液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刺激脊髓的初级运动中枢,改善患者肌肉筋膜濡养状态,兴奋瘫痪肌肉,降低肌肉韧带肌张力。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肌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8]。

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可导致患者出现级联炎症反应,引起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在本研究中,炎性因子水平IL-6、CRP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说明低频电针应用于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可能为低频电针通经络、调气血,疏通经脉气血瘀滞,调整阴阳,使阴阳气血处于平衡状态,使风邪等无所依附,改善患者机体炎症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9-10]。

综上所述,低频电针能够显著改善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肢肌力,降低炎症因子,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

猜你喜欢
急性期电针肌力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扩散峰度成像技术检测急性期癫痫大鼠模型的成像改变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