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爱的艺术

2021-01-08 04:28雷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女儿家庭班级

雷哲

摘 要: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初二是很关键的一年。学业难度加大的同时,青春期带来的巨大变化对于学生的身心有一定影响。健康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能够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并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对于新接班的班主任来说,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德育,以家校合作为导向,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以耐心和理解为关键点,让学生在这门爱的艺术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 手机管理 家校合作 班主任管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58

陶行知曾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这种爱和父母、家人以及朋友的爱不同,但又有共同之处,我想这种共同之处应该就是无私吧。正视和接受每个真实的孩子,发掘他们独特的闪光点,帮助和引导他们战胜自身的不足。宽容面对每一次问题行为的反复,既不纵容,也给予理解。

休完产假重新投入工作后,我接任了一个初二班级的班主任。作为教龄不到四年的教师,中途接班很有挑战性。如何与孩子们快速建立信任?如何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我想,在因材施教下无私而真诚地爱护,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并帮助家长建设良好的家庭软环境,助力孩子的终身发展,就是最好的钥匙。

一、案例背景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教师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班级有这样一位女生A,初接触这个孩子,你会发现她开朗活泼,喜欢在课下主动和教师亲近交流,有较强的班级荣誉感。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她做事比较随意和主观,上课精神萎靡不振,课下就喜欢到自己喜欢的教师的办公室聊天,放学不爱回家,学习成绩不佳。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女生晚上频繁发微信给我,每次都是和母亲发生矛盾以后,诉说母亲对她的种种不好。

我在与A的母亲电话沟通后了解到,引发她们母女之间主要矛盾的根源就是手机。女儿晚上以查作业之名偷玩手机被母亲发现,大加指责。女儿不服,觉得母亲态度恶劣,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沟通?于是揪住母亲的态度不善各种顶嘴。矛盾的根源从来没有真正被解决。每隔几天,这样的情绪大战就要爆发一次,周而复始,直到有一天放学后……

这是期中考试之后不久的一天,大约晚上7点多,已下班回到家的我接到了学校同事B教师的电话,说A刚到办公室找我未果,在办公室外徘徊之际正好遇到了晚下班的B教师。因担心A的安全,B教师把A带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待她冷静下来后,了解到A和母亲刚在家中发生了激烈争吵,A一气之下夺门而出离家出走,又不知道去哪里,就跑来了学校。我接到电话后马上赶往学校,在路上拨通了A母亲的电话。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电话那头A的妈妈并没有担心女儿的去向,也并未打算第一时间赶到学校来接女儿,反而气急败坏地让我不要去学校,就由她女儿在学校自生自灭。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认为在电话里继续沟通对于解决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当务之急,是要让A的母亲来学校,我们一起和A面对面谈一谈,直面矛盾,彼此把心结打开,不要再做情绪的奴隶,尽量找出当下最适合解决矛盾的方法。

A的母亲最终还是来了。在此之前,A在我的办公室哭着说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她在手机上偷偷聊天被母亲发现,她放学一进家门就被指责,觉得很委屈。A的整个倾诉的过程都在避重就轻,纠结于母亲对她的态度不好,而不去说自己偷拿手机以及沉迷于手机的行为有多么不对。从A母亲的叙述中,我逐渐了解了事情的全貌。

今天的这场爆发源于之前一次次事件的累积。首先是这次期中考试,A的语数外三门全部不及格,母亲心急如焚,就把A的手机收了,只允许双休日使用。为了提高A的成绩,给她报了网络一对一辅导班,因为家里还有二胎,母亲平时很难完全关注A的学业。周末上课时母亲推门进房,发现教师的声音在响,A却在一边拿着手机打游戏。母亲火冒三丈,一把夺过手机,母女间爆发了一次“战争”,之后A的母亲就全面封杀了手机。其次是今早A母发现女儿昨晚用奶奶的手机登录自己的微信账号,和陌生网友在微信上聊到大半夜。这让A母很是绝望。我能理解A母的心情,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她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在她的叙述中,不断提到A作为女儿,作为学生应该怎么怎么样,每一次当A达不到她的心理预设时,她的解决方式就是大发脾气,以此来宣泄内心的失望情绪。

二、案例分析

我感受到A母的无助、无奈。事实上,在克服手机依赖的初始阶段,采取让学生远离手机的强制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没有手机时,自然会减少对它的依赖。出于各种原因,A母对女儿之前是疏于监管,现在是无力管教。同时,她不能接受现在真实的女儿,而是在心中预设了一个理想女儿的形象,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诱发了A母的不满和失望。两者交流少而训斥多,让A不能感受到母亲对她那份无私的爱,觉得自己得不到家庭精神支撑的她,对人生缺乏必要的规划,理想信念观念淡薄,学习上动力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交谈的深入,我感觉到A目前学习成绩不理想,从中很难获得成就感,有时她自己也想改变现状,脱离对手机的依赖,但是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想要改正也是很难的。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在中国飞速发展,但智能手机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是首先将网络成瘾列为临床疾病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要重视青少年手机依赖造成的危害,给这些尚处在成长期的初中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我诚恳地向A母表达了自己对她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几点建议:

1.“堵”不如“疏”。希望家长做孩子的表率,在孩子面前做到不玩手机。孩子在家的时候,家长除了辅导孩子的学习外,還可以坐在孩子身边看书,做孩子的榜样和表率。

2.要加强整个家庭对手机的约束和管理,家庭提前制定使用手机的有关规矩,比如禁止家里来客时、吃饭时玩手机,禁止学习时间任何家庭成员玩手机,睡觉前手机统一交给指定的家长进行保管,同时定好“惩罚”机制。

3.在课余多带孩子进行户外体育运动。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家庭文化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爱,自觉地远离手机,从而克服对手机的依赖。

4.正视和接受真实的孩子,在行动上帮助她,在情感上支持她,在无形中排除A一直以来同母亲的对立情绪,当她获得了家庭力量的支撑,我相信,我们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5.宽容面对问题行为的反复,手机依赖不是一天养成的,那么完全改变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反复很正常,耐心坚持和智慧引导,会让她慢慢变成更好的自己。

三、案例解析

这次矛盾的爆发既是危机,也是契机。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在这次谈话交流中,我以温和的口吻和亲切的话语与A交谈,对她敞开心扉,并以关爱之心来触动她的心弦,对她想要进步的愿望表示肯定,也对其问题行为的反复表示理解。同时让她意识到,我和她的母亲都在努力找到恰当的方式帮助其渐渐转变。

之后在班级中,我也总是默默观察,“不经意”地在班级里给她创造为大家做事的机会,从而寻找她的闪光点。集体教育力量是一种约束力量,它能使学生在集体的感召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通过具体行动来做出改变。

临近期末考试,我们班一位男生C的母亲因病去世了,这位男生在母亲过世后不久也因急性心肌炎住院了。直到接到男孩父亲的电话,我才了解到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伤痛。我没有在班级里讲他的家事,只是说到了C生病住院,但由于疫情的关系,我们不能去医院亲自看望,但是不妨千里送祝福,录个视频给C吧。同学们积极响应,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并不是班干部的A,出谋划策,忙前忙后,贡献了很多力量。

在这漫长的教育路上,改变一个学生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目标。我们要满怀着信心、爱心、耐心、抓住每个教育契机,认真、努力、妥善地把握它,让这门爱的艺术更有力量。

参考文献:

[1] 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 肖琼、吴栋才、潘馥球《中学生手机依赖自身干预的研究》,《中学教学参考》2017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女儿家庭班级
班级“四小怪”
大三的女儿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海的女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不称心的新班级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