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博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的年轻人正在向城市涌入,希望能够在城市中收获更多的资金,提高生活质量。笔者调查,如今许多农村劳动力都在城市务工,只有农忙的时候会回到家里,农村的家里只剩下老人还有儿童,于是孩子的学习成为一个问题,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笔者根据如今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以德育为切入点,谈一谈如何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德育,完善教育体系。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德育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55
在素质教学时代,对于学生的教学已经由知识层面上升到全面教学,也就是说,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内在修养、道德品质、核心素养等,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贴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先学习做人,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也要践行“育才先育德”的教育方针,让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够在道德、修养方面有所提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更加需要正确的德育引导,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走向美好的未来。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现状
1.家庭方面:亲情的缺失,过度宠溺
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陪伴在身边,虽然现在科技发达,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沟通交流,但是与陪伴在身边仍然有一定差距。留守儿童在成长方面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容易造成性格叛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思想。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祖辈身边长大,也就是爷爷奶奶在照顾,作为儿童的监护人,老年人的精力有限,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不能够在学习与思想上进行指导,帮助儿童明辨是非,只能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而留守儿童做错事情的时候,出于补偿心理,父母也不会太过深究,而爷爷奶奶由于年龄比较大,可能不会发现错误,或者是纵容学生犯错误。留守儿童遭受的意外伤害比例比较高,身体上的伤害也会给留守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从而影响留守儿童的行为。
2.学校方面:德育比较少,应试教育占上风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为6012万以上,这个庞大的数字说明了留守儿童的问题,经过对留守儿童的抽样调查,有85.26%的留守儿童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认为自己具备生活在大城市的能力,未来能够去大城市与父母团聚,在城市中安居乐业,需要更加努力去实现梦想,这说明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还是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
甘肃省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省,留守儿童的数量比较大,在甘肃的一些农村小学中,并没有将学生的德育重视起来,仍然主抓知识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学校仍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首要位置,集中精力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学生树立只有通过优异的成绩才能够走出留守儿童的状态,这也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留守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风险要高于城市中的儿童,许多留守儿童患有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并且数量逐日递增,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都比较内向,以自我为中心,执拗。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生源的状态,与时俱进地做出调整,提升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德育的举措
1.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对于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每个学生家长都有义务配合学校共同开展学生的教育工作,共同向着一个方向努力,采取全包围式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成长更加快速,向阳而生。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地务工,但是也不代表对于学生就放任不管,让学生放飞自我。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不同的人哪怕相隔万里,也能够实现零距离沟通交流,这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建立了桥梁。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与家长进行沟通,比方说在A同学犯了错误被教师发现后,教师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将这一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并指出如果不及时改正问题对于学生会有恶劣影响,引起家长方面的重视。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家长对于学生教育的责任感,可以为学生家长建立一个共同的沟通群组,将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活动拍摄成照片,发送到群组中,让学生家长对学生每一天的校园生活都有一定了解,仿佛就在学生身边,见证学生的一步步成长,勾起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关心。学生家长对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关心,也会抚慰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灵,让其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虽然相隔千里,但是隔不断父母的爱,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一些消极的想法。
2.學校内部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留守儿童在与自己的祖辈相处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年龄差距,可能无法理解当下小学生的困扰,让问题越来越扩大化,这不利于小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由于一些事情的不被理解,留守儿童可能会产生被生活孤立的感觉,从而导致其价值观发生偏差,影响到行为,在学习上不积极,不团结同学,学习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这些对学生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是需要整顿的内容。学校应当提升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重视,尤其是甘肃省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数量比较多,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并设置专门的教师进行管理。留守儿童之家的教师要注意与留守儿童的距离,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不断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当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或者烦恼时,可以在留守儿童之家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思维。在留守儿童之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午饭或者晚饭,学生免去回家吃饭的流程,降低了学生在路途上的危险,许多学生一起吃饭,也能够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实现友好相处,留守儿童会更加懂得对方的心理,让留守儿童体验集体生活,从集体中收获温暖。留守儿童之家需要一定的场所,学校可以给予一些支持,完善留守儿童之家的功能,从学生的生活到心理,让留守儿童之家成为学生心灵的驿站。
3.开展课内外活动
德育也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德育,同样也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实现。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小,相较于初高中生,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者定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针对留守儿童可以实施的德育实践活动有很多,比方说,组织留守儿童节进行“有偿打工”,在学校周边或者学校内部找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进行劳动,以劳动收获一些报酬,让学生体会赚钱的艰辛,理解在外务工家长的不容易。例如,在学校需要植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栽植树苗,学校内部的卫生由不同的学生轮流打扫,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金钱观念,让学生对金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打消不劳而获的想法。或者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团队协作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师作为领头人,积极参与到其中。学校可以将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进行团队协作,比如猜成语,或者是两人三足比赛,等等,在游戏的过程中,既收获了快乐,又让一些留守儿童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让其敞开心扉,形成开朗的性格,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加友善团结,减少校园内学生之间的摩擦,形成一个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为了更多留守儿童的未来,学校也应当作出教学调整,为更多的留守儿童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从知识教育与德育方面出发,实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教学政策。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先立德,再成才,呼吁学校在教育的同时,能够做到双管齐下,同时,也不要忽略家长方面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利用家校联合,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晓新、张秀兰、李淼《将家庭视角纳入公共政策——基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演进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2] 魏军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希望与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年第5期。
[3] 李庆海、孙瑞博、李锐《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模式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10期。
[4] 吕利丹《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人口研究》2014年第1期。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农村小学亲情缺失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