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萍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化印记,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重要土壤,是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载体和媒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结合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实施的原则和实施路径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结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37
从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看,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产生、发展、融合、创新的重要土壤,而语文学科是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精髓进行整理、取舍、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初中语文教学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学生们将语文学习置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之中去审视和看待,更加有利于学生们提升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培养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果仅仅从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学生们只要不断夯实生字、词汇、句式、修辞等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可以了,可是从素质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和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来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文化感染力和文化影响力,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元素和媒介,帮助学生们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增强自己的语文知识储备。
2.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需要看到的是,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通过短时间的突击和强化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一种媒介和载体,让学生们不断接触语文知识,接受文化熏陶,让学生们在循序渐进之中,逐渐获得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打牢语文教学的基础。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结合传统文化,就可以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辅助和强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领悟语文教学知识和内容。
3.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
需要看到的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语文是相对复杂的课程,而且注重长时间的积累,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由于语文成绩提升很慢很难,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不愿意在语文课程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章、名人名言等,就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语文学科的魅力和精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教学思想存在偏差
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过于注重语文成绩,从考试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倒推和倒排,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一些采分点进行教学,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基础性知识,却没有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学的衔接性等方面进行考虑,导致语文成绩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强化。
2.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那就是大多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比如生字、生词、句式、修辞方法、阅读理解等,这些知识点虽然以语文课文作为载体,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与语文课文结合不紧密,而教师往往会脱离语文课文进行知识点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枯燥,加之一些知识点必须要进行强化记忆,使本来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们更加缺乏学习兴趣,极大地影响了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
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学生在严肃、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下,往往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对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方式虽然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应用,但是存在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制作不精细等问题,导致网络教学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无法对语文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路径
1.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制定等方面吸纳传统文化元素,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语文素养提升、德育任务等方面,突出传统文化结合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初中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考核评价目标的调整和绩效考核体系的重构,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结合路径的探索和研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够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也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胡适《我的母亲》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孝”有关,如《论语》中关于孝的文章等,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孝顺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品格。同時,学生也可以对关于孝的文言文进行拓展,利用现代的词汇进行完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写作能力。
2.要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可以引入情境教学、小组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教学方式,并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新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直观具体,易于接受,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介绍传统文化的文章,大多以文言文为主,学生阅读时相对困难,需要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构建相对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并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例如,《桃花源记》一文描述的是一种与世隔绝、宁静和谐的生活,桃花源内风景优美,令人向往。但文章是文言文类散文,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很难感受其中的真情实感,因此,需要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寻找桃花源相关的风景以及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桃花源与外界生活的反差,进而感受古代人对自由生活、和谐生活的向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珍惜现代和谐的生活,肩负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3.要注重拓展传统文化
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传统文化结合的主阵地,不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们在接受语文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持续释放传统文化促进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通过举行古诗朗诵比赛、古代知识竞赛、传统经典诵读等方式,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课文和教案为主进行讲解,导致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很难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兴趣。因此,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增强传统文化教学的乐趣。例如,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之心,教师需要引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为学生播放《易中天品三国》《三国的世界》等不同类型的节目,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三国历史进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不仅作用突出、意义重大,而且实施过程也是艰辛而复杂的,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同语文教学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植入和引入,而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和语文教学内容,努力构建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底蕴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石淑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结合》,《学周刊》2020年第34期。
[2] 丁平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家长》2020年第33期。
[3] 周秋莲《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结合》,《试题与研究》2020年第31期。
[4] 蓝文凤《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41期。